2018年,分别是母校60周年和120周年校庆,就在我好奇为什么都是今年的时候,我发现60周年校庆的活动,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陆续上演。
难道这些学校都通过根同源吗,错。为什么会是60周年?如果你同我一样疑惑,那你一定也是没有想过60年前是哪一年。
1958年!恍然大悟吗?
1958年,举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农业大放粮食高产卫星,工业大炼钢铁处处报喜,教育界自然也不能例外。全民疯狂办教育的情形,不过是当时举国形势的一个缩影。数据统计显示,从1958年开始到1960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相比1957年,都以违背教育规律的疯狂速度在增长,仅一个乡就办了8所大学。
1958年,高考录取率96.9%,前后持续近三年时间的一场影响中国教育乃至中国命运极为深远的一场教育革命。1977年恢复高考,考生数是空前的多,录取率则是空前的低。起初预计报考者有可能达到二千多万人,原定计划招生20万人,录取率是1%。
1958年3月,陆定一在农业座谈会上提出,要在每一个地区办一所大学。6月,刘少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县办大学,将来势必每个县有一所大学,准备十年达到这个目的。现在是否给每个县派一个、两个或几个大学生,这样学校就可以办起来了……”
于是,1958年夏天,在中国大地上,突然之间冒出了数不清的大学。始终狂奔在全国前面的河南省,先是一个地区办一所大学,后来一个县一所,一个公社一所。河北徐水县不仅办起了一所拥有12个系的综合大学,而且县里每个公社都有一所红专大学。
这种大学是怎么办的呢?简单地说,就是把原来县里的中学挂上大学的牌子,中学的老师变教授,再配上些老农,算是土专家,教室原封不动,只是原来的教研组变成了系。
比起县里的大学,公社更有热闹看。以河南遂平卫星人民公社的红专综合大学为例,这所大学有10个系,共有学员529人,这10个系分别是:1.政治系,主要学习党的政策和基本知识;2.工业系,学习炼钢铁、机械和电气,学生主要集中在工业区和拖拉机站;3.农业系,学习农业基本知识,怎么种高产作物;4.财会系,学习财务管理;5.文艺系,学习歌曲、戏剧、音乐,自编自演。学习之余,要上田头演出;6.卫生系,学习卫生保健和防疫,以及接生知识;7.科学技术研究系,学习气象、土壤、作物栽培、病害虫防治、品种杂交,据说经常搞一些震惊中外的试验;8.林业系,学习苗圃管理、果木杂交;9.文化系,所有各系的人员都是文化系的学员,按照各自的程度分为高小、初中班;10.政法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法文件,据说是专门培养各个生产队公安干部的。
这所大学的校舍就是社员腾出来的民房;学生都是各个生产队选拔出来成分好、觉悟高的青年;教授是土洋结合,土的教授可能连字都不识几个,是群众推举出来的能人。洋教授,就是原来的小学教师。上课,土教授有讲不出来的时候,就由洋教授讲,土教授在旁边操作,叫做土洋结合。
扩招,扩招,再扩招
据当时的《北京周报》报道,1958年8月,高等院校已从1957年原有的227所增加到1065所。到当年秋天,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了23500多所业余“红专”大学和半工半读大学。据统计,仅在1958年一年之中,大学生人数增加了78%,中学生增加了一倍,小学生人数增加了70%。
要实现这样的神话,有一个关键的“法宝”,就是“群众路线”。
1958年7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报道:《办大学并不神秘——介绍鹤岗市七天办成一所大学的经过》。报道称,黑龙江省鹤岗市的创办者反驳了那种“没有教授,没有大楼,没有教学设备,怎能办大学”的观点,书记亲自挂帅,各方积极支援,迅速办起了大学。该大学号称除了用一元七角钱制作校牌外,一分钱也没花。解决师资的办法是“大学生教大学生、高年级教低年级、专兼职教员相结合”。
而在中学方面,以南京为代表,7天里不花国家一分钱,就办了263所职业中学(含高中24所)……报道出来之后,各地相继跟进,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并且力图赶超。这样不要成本的大学顿时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
可是,具备升学条件的学生真有那么多吗?这个问题在当时是这样被考虑的:在政治优先的入学准入制度下,工人、农民,只要具备推荐的条件,不需要经过任何书面的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大批学生显然是以这种方式被扩招进高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