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升级和十九大中关于文化自信的阐述,“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规划中十分注重的产业形态,各地文化旅游项目方兴未艾。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具有深度体验性的旅游方式,恰好的契合了现阶段我国旅游方式由观光型转化为度假型、参与型。文化旅游也将有力的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早实现,对于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提升与民族的修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泛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为核心吸引力和内在价值依托,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中贯穿文化内在价值体验的旅游活动。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凡是依托文化作为核心资源进行打造的旅游项目都属于文化旅游项目;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文化旅游给游客带来特定文化和文化环境氛围的观赏、感受及生活方式体验的旅游经历,文化旅游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体验属性的旅游活动。
文化旅游资源形式分类
显性的文化遗址类旅游项目
指依托有形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这类文化旅游项目的特征是,所依托资源看得见、摸得着,通常以遗址的形态存在,旅游者很容易通过遗址对文化产生直观印象,因此称为显性文化旅游项目。其资源包括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纪念价值的建筑、景观、设施等。
无形的隐性文化旅游项目
即依托无形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这类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可凭借的遗址外壳,很难直观感受,文化通常以人物、事件、民族和民俗、文学艺术、事物、故事等类型隐藏在历史和生活背后,必须要经过深入挖掘才能凸显出其价值。
文旅演艺之路
时下最具特征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文化旅游资源当属文旅演艺。文旅演艺概念是互联网思维下的产物,“延展、融合、跨界”是其核心思维模式。这一体系以文化为核心确立主题,外延主题,变化手段,强化主题的思维逻辑,由此衍生出多元的产品(文化+演艺+博物馆+互动+装置+……)。最终产生的效应是强文化,树品牌,聚游客,增效益。
文化旅游演艺发展现状
从2004年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策划的《印象·刘三姐》开始,文化旅游演艺市场至今已经进入第12年,不仅包括山水盛典、宋城演艺等在内的多家公司不断布局,市场上也已形成了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印象系列”;以《宋城千古情》为代表的“千古情系列”;以《又见平遥》为代表的“又见系列”等知名旅游演出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布局文化旅游演艺的公司中,多彩贵州并不是惟一登陆资本市场的文化旅游演艺公司。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文化旅游演艺实收票房为35.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1.7%,全国观众则达到4713万人次,同比增长31.2%。有消息显示,仅《宋城千古情》一台演出,所带来的票房总收入就已经破百亿元。在业内看来,文化旅游演艺均是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产业,消费者对于这两类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通过将二者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能激发更大的潜在价值。
尽管市场整体发展处于增长趋势,但对于企业而言,如何获得收入则是决定公司能否长久运营的关键。对于文化旅游演艺公司而言,票房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而基于文化旅游演艺的融合,该部分收入与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存在一定关联性。其中多彩贵州在公开转让说明书中表示,由于《多彩贵州风》演出场所在贵阳,演出历史悠久,部分内容具有重复性,本地观众容易产生审视疲劳,故客户群体主要为旅行社、导游带来的旅游团、酒店订票以及旅游散客为主。
据调查发现,现有国内旅游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旅游产品都包含了演艺项目,尤其是云南、丽江、宋城、海南等旅游资源相对更为丰富的地区,演艺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比如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杭州的《宋城千古情》、海南的《三亚千古情》等等均是国内较为出名的旅游演艺项目。
近几年国内涌起了打造文化旅游演艺的热潮,然而,在这些繁荣生长的背后,却存在着散客不爱、旅行社低价购买的困境,对文化旅游演艺本身来说,如何获取客流成为一大难题。此前有媒体报道指出,在宋城演艺中,有九成以上的游客来自于旅行社。在这样的模式下,文化旅游演艺与旅行社形成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由此也形成了微妙的利益链条。
虽然有观点指出,旅行社可以通过打包文化旅游演艺的产品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但摆在面前最为实际的问题是,旅行社等可通过演艺事业获得相当一笔收入。一位从业者表示,市场上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票价一般为二三百元,但出售给旅行社却只收几十元,其余的差价都成为旅行社的利润。对旅行社来说,导游的返点、旅游产品的利润等也都寄望于这一环节。如此,文化旅游演艺才有人欣赏,旅行社才能维持低价售卖旅游产品下的利润。
观演方式新趋势
《2016年中国旅游演出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旅游演出票房维持较快增长,实际票房收入为43.03亿元,同比增长20%。但是全国实景类旅游演出票房增长趋缓,单台剧目平均票房2000万元。业内专家分析称,实景类旅游演艺产品已经从“喂食者”向“捕食者”转型,存在舞美设计上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地文化元素挖掘不深等问题,需要演艺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才能实现旅游资源经济最大化,破解旅游演艺与旅行社之间的捆绑关系。
报告显示,近几年,全国实景类旅游演出票房增长趋缓,2016年同比增长0.1%,票房收入达12.5亿元,演出16015场,接待观众1457万人次。2016年全国实景类旅游演出剧目共62台,代表演出剧目主要有《印象·丽江》、《印象·大红袍》、《文成公主》、《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长恨歌》等,单台剧目的平均票房约为2000万元,其中,76%的剧目票房低于平均票房,55%的剧目票房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
投影、LED、VR、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的这些应用,这都是一些新的技术,是旅游演艺的一个呈现。旅游演出这个环节,无论使用什么是技术,无非都是增加视觉的表现力和视觉的震撼性,营造体验感。所有技术的终极目标就是增加体验感,为观众制造更好的视觉呈现,得到更好的视觉体验。更多的互动,感受代入感,是现代技术的一个应用方向。
最早的演出都是镜框式的演出,那就是前面是表演,后面是观众对他欣赏。这种方式是非常传统的,最早的时候中国的演出也基本都是这种方式存在。但是有了实景演出后,就把这种方式打破了。前面不再是镜框,一个舞台,他开始呈现出一个真山真水的实景。同样,观众的也不是坐在观众席上看,是让观众置身于一个大的空间,在真实的场景去体验真山真水的魅力,同时增加灯光、影效,再现美轮美奂的景色,这就是实景演出的一个大致的方向。以实景演出为起点,中国就开始了演艺方面的创新,就是增加体验感,将沉浸式的概念带入了旅游演艺行业。直接的影响就是大家开始非常关注观演方式的突破。
方式的变化直接打破了原来看演出的体验,不再是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路线上看了,可以在变化的角度,在一个空间里面走动,或者是游览的方式去看演出。这样跟我们平时的体验感完全不一样,就像VR跟看电影最大的一个不一样,就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不同的角度观看我想看到的东西。我们看电影没有办法选择观看视角,但是如果在虚拟现实里面,可以选择不同的观看视角。其实观演方式的变化,也是一个道理,让观演方式有多样性,这也增强了文化旅游的体验性,更深层次的将文化以多元化形式展现出来,渗入到观者的脑中。
技术设备与体验方式的提升不是文化旅游演艺之路的唯一出路,需要从文化出发,用最贴近生活、具有亲和力的方式展现出来,还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的优势,重塑文化的生命力。
文旅演艺彰显城市文化
演艺与城市的对接融合,是将演艺作为城市故事的演绎者,作为构建文化品牌的载体。具有“城市记忆”的故事就是城市的文化品牌;在保持文化演艺的相对独立性与专业性的基础上,去强调城市整体文化氛围,强调地域文化品牌的概念,强调更广角的市场潜力与辐射力。
将演艺作为城市故事的演绎者,那文化演艺者就是那个“编故事的人”。作为地域文化的翻译者,打造城市灵魂的工程师,就是他们的文化使命。而通往这一理想目的地的路径是要接地气、顺天时、合人脉、拓市场。
不论是文化演艺的产品,还是未来的文化产业,我们要想办法改变的是思维,要让社会需要我们,让城市需要我们,让人们的生活需要我们。这才是文化演艺与城市对接的涵义所在——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就是未来我们的市场。让需求代表城市的文化品牌,彰显文化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