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的经济学模块,可以发现传统宏观经济的基本框架就是「供求曲线」。如果供过于求,就是买方市场。如果供不应求就是卖方市场。
对于行业研究来说,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的工作,也就是在分析供求关系。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我们在总体上判断出究竟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把供求双方的结构关系梳理清楚。
对于半导体行业,我们更容易得到一个总体上的供求关系:
由于手机,pc,物联网等电子产业和智能化的发展,我国半导体消费在全球占比为33%,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但自给率只有27%。半导体进口金额2014–2016年分别为:2865,2213,2271亿$,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品类。在《中国智造2025规划》中,我国明确制定目标至2020年芯片自给率达到40%,2025年达到50%。
为此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引导国内半导体投资、海外并购和国产替代。半导体产值这些年增速约20%左右。随着国产化替代来临,我国半导体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这样,我们对半导体行业的一个总体印象是:供不应求,发展空间巨大。
但是,这种供不应求的结论只是从「国产替代」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中国国内的供给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长期以来,这种供需缺口都是由国外补足的。事实上,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半导体行业的供求关系比较均衡。
区分「国内」还是「全球」,其实就是对供需关系进行「结构化」分析。
对于制造业来说供需关系的结构图如下:
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快速看懂一个行业的基本框架对于这个图,我来稍微解释一下:
对于一个行业反映供求关系最直接的就是「产量」和「销量」。
从这两个指标出发,可以衍生出很多细分概念。
比如,从「产量」出发,我们需进一步分析,多少来自于「进口」,多少来自于「自给」。
在「自给」的部分「产能利用率」是多少?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如何等等。
从「销量」出发,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多少用于「出口」,多少用于「内销」。然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市场的消费偏好,产业政策是如何影响需求,进而影响销量的。
当然,对于不同行业,供需关系的分析框架是不同的。比如,对于电影行业,我们就可以这样对需求进行结构化分析:
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快速看懂一个行业的基本框架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了解的仅仅是当下行业的供需关系。实际上,任何行业的供需关系都是动态变化的。
比如,养猪人看到猪肉价格因为猪肉供不应求而持续上涨,就加大养猪数量。这样,三个月后,市场又变成供过于求,于是猪价开始下降。这种情况,又会促使养猪人减少养猪,于是市场又可能变成供不应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