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这本《收益递增》读书笔记第十三篇。
韦伯将工具理性主导的现代生活譬喻为“牢笼”,在这里,人们不再追问生活的整体意义,他们忙于应付碎片化人生之琐细问题。先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定住我思考的范围,否则又要跑偏了。
我昨天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就是理性思考到底好不好?一个完全理性的人,还是不是一个我们现在定义的人。理性在我看就是完全的按照规则,规律办事了。不掺杂感情,情绪的东西在里面。简单说就是像编好程序的机器一样做事。他增加的是确定性,因为已经掌握的规律就是经过验证的各种确定的因果关系。确定性的增加,就意味着不确定性的降低。
这是件好事,同时也是一件坏事。如果一切都是确定性的了,那么未来就是确定的了。当你可以预见未来的时候,生活还有什么意思!本来人生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死亡。但是当你的人生大部分事情都是确定的了,你还会觉得人生有意思吗?反正我会觉得没意思至极。
理性虽好,但也是应该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当然了我们现在也没有能力做到完全的理性,根本不用去限定。我们对规律的掌握远没到可以预知一切的地步。所以我们才需要用情绪或是感情的判断,去弥补理性的不足。
同时这个感性也应该是个好东西,他可以增加不确定性。这个就像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变异,没有了变异,也就没了更多的可能。我很多时候需要的不只是确定性,我们还需要多样性。而多样性就是来自不确定性。
韦伯这句话还提到了对生活的整体意义的思考。我们现在一般都是深陷于对眼前问题的焦虑。在没有解决完眼前问题之前,很难去思考更大维度的事情。但是你要知道,整体就是由一个个的局部构成的。可以局部与整体又不是完全一个概念。整体与局部可能存在质上的差异。你可以是每一步都做对,但不见得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维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你从整体考虑,和从局部考虑可能得到的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所以韦伯提出工具理性是个牢笼。你看似的理性其实正是困住你的牢笼。使你无法实现你想要的整体上的意义。
我现在也经常的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导致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做事与愿违的事情。总是习惯性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问题上,缺少整体性的思维。所以导致你本来是想实现一个愿望,但实际做的却是背道而驰的事情。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挣钱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忙于挣钱的时候。有时已经在做伤害这个家庭的事情了。你蛮可以又挣钱,又顾及家庭。不是非要完全的投入到挣钱当中而忽略了家庭。更何况你在说挣钱是为了家的时候,也不是完全是为了家庭。哪个人没有做过借挣钱这个借口做些自己潇洒的事情呢?
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抬头看天,也要低头看路。时常抬头看看我们有没有偏离既定的大方向,在大方向没有跑偏的情况下再去低头解决眼前的问题。否则在你只低头看路的情况下,很可能偏离了你的既定方向。
我们思考问题有时间的维度,空间的维度。这就完了吗?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维度呢?这都只是外在的维度,我们自身应该也是一个维度。
我们的生活虽然是由各种事情组成,但你也不能完全就活在这种碎片化的情景中。你还是要先建立一个整体的意义,然后再让你人生,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发展。我经常说我们很多人过得就是一种条件反射的生活。只是在根据生活给我们的刺激在做出反应。而没有一个对人生的整体规划。或者有也是一个对小目标的放大。就好像有个故事,一个人问放羊的小孩,你放羊是为了什么啊。他说,我放羊是为了挣钱娶媳妇,生小孩,再让他放羊,挣钱娶媳妇。这就是一个死循环,首先我的观点是,这也没什么不好。从大的维度看,放羊和当国家总统没什么区别。只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你的一生是不是应该有个放大的过程呢?就是说,你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是否带来了一些影响呢?还是说你的存在没有为这个世界留下任何的痕迹。我们至少应该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增量。
过碎片化的,条件反射式的生活,你只能算是这个世界的一种原材料。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思考,创造一些增量。让我们可以对这个世界做出一些改变。
如何才能不碎片化,就是要看到更多。你只有看到更多,才能有更大的视野。社会分工带来了进步,提升了效率。但也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分工让人更像工具了。这个牢笼是发展造成,那也只能通过发展来打破。
这让我想到,如果我现在还是在工作,我会有这种想法吗?我想不会,因为当我处在牢笼之中时,我是感觉不到自己在牢笼中的。你只有走出那个环境,你才能看到整体。就像是那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无法在一个维度内,靠自身力量突破那个维度的。只有通过外力打破他,我们才有可能出来。
我们的局限性就是被限制在了一定的维度,而无法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