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武志红老师在《深度关系》课程中说,所谓 “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专注)和完全投入于活动本身的心智状态。
【概念转述】心流意味着个体将全部的注意力与精力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正在进行的活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外界的干扰与内心的杂念被统统屏蔽,个人的意识与行为和当下的活动深度融合,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全情沉浸于体验的每一个细节与过程里。
【个人体验】写作《同桌的你》的心流感悟。这部小说从大学时期便开始创作,却因自我否定而写写停停。总是纠结于文笔不够优美、内容不够深刻,甚至担心被他人笑话。然而,在参加古典老师的读写共读会,聆听《写作是门手艺》《写出我心》等课程后,学会了放下自我评判。此后,每晚回到家便沉浸于文字创作,将青春故事如实记录。在这二十多天里,几乎每日更新,最终完成了五万多字的第一部完整小说。写作过程中仿佛重回青春,那种美妙的感觉正是心流的真切体验。完成这部小说后,对创作中篇小说的恐惧也随之消散,脑海中还不断涌现新的故事灵感,期待进一步创作。
电视台心理学访谈节目的心流经历。在参与广播电视台的心理学访谈节目时,并未因身处电视台录制的特殊环境而紧张,而是全身心沉浸于心理学知识的分享。在节目中能够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同行朋友也夸赞表现自然流畅。这表明当真正沉浸于事情本身,用心去感受而非仅靠思维理性分析时,能够在体验维度高效发挥,更易迈向高手行列。
【实践指导】工作中的心流实践。目标设定与任务分解:明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目标,例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重要项目或达成特定的业绩指标。将大目标细化为可操作的小任务,如将项目按照流程分为调研、策划、执行、验收等阶段,每次专注于一个小阶段的任务,避免被整体任务的庞大和复杂吓倒。
优化工作环境:营造专注的工作空间,减少外界干扰。关闭不必要的电子设备通知,整理办公桌面,仅摆放与当前工作任务相关的文件和工具。可以使用隔音耳机或设置专门的 “请勿打扰” 时间段,确保工作时能够全身心投入。
时间管理与节奏把控:采用时间管理方法,如番茄工作法。以 25 分钟为一个工作时段,期间全神贯注地工作,结束后休息 5 分钟。这样既能保持大脑的高效运转,又能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的疲劳和注意力下降。也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如每工作 1 小时进行 10 分钟的放松活动,包括伸展身体、走动、喝水等,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学习中的心流实践。学习空间营造:选择安静、舒适且没有干扰的学习场所,如图书馆的安静角落、家中的书房或自习室。确保学习环境光线适宜、温度舒适,减少噪音和视觉干扰。可以在学习区域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或激励自己的标语,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学习计划与目标导向: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明确每次学习的主题、内容和要达到的学习成果。例如,计划在一周内读完一本专业书籍并做好笔记,或者在一个月内掌握一门新的语言技能的特定知识点。将学习目标分解为每日或每周的小任务,如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单词、完成一篇阅读分析等,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逐步积累知识和技能。
深度思考与自我探索: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查阅答案或寻求他人帮助,先尝试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深度思考的过程能够让自己更加沉浸于学习内容,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和小组活动,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和见解,从不同角度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写作中的心流实践。心态调整与自由创作:在开始写作前,调整好心态,放下对作品质量的过度担忧和自我评判。像创作《同桌的你》时一样,先构思好大致的框架或大纲,然后在写作过程中让思绪自由流淌,专注于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转化为文字。不要过分纠结于词句的雕琢,先保证内容的输出,后续再进行修改和完善。
规律写作习惯养成:建立固定的写作时间和写作习惯,例如每天早起后或晚上睡觉前安排 1 - 2 小时专门用于写作。在写作时间段内,排除一切干扰,关闭手机、电视等设备,专注于写作任务。可以通过设置写作提醒或与写作伙伴互相监督的方式,确保自己能够坚持规律写作,逐渐进入心流状态,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
学习与实践结合:持续参加写作培训课程、阅读写作技巧书籍或关注优秀作家的创作经验分享,不断学习新的写作方法和理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同时,积极寻求写作反馈,如将作品分享给朋友、加入写作社群或请教专业编辑,根据他人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写作,提升创作水平,更易在写作过程中进入心流状态并持续产出优质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