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有约 心雨红尘
文/黄鑫
这是祖国美丽的南方,东海之滨罗源湾畔海港城;这里是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一座有着神奇故事的古城,蕴藏着深厚东方海洋文化及生物宝库的海港城。据有关资料记载,在罗川北部云端深处的河洋古镇有新石器、青铜时代遗址20余处(1984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
东海岸上的顶旗峰之麓,有这样的一个河洋古镇(今中房镇)的舟样状高山平原,这里山峦叠嶂,四面绿崖,翠竹万顷,茶树飘香,深谷幽境,甘泉四溢。当地有句俗语“罗经夹过岭”,另一句:“锣子要提过山打”,意思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亦是“是马是驴要牵出来溜一溜”。河洋,她是我生命的摇篮,她抚育了我成长;这里藏有诗意,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老地方。
黄昏的色彩无比鲜艳,晚霞红遍了天边的云彩,操笔时充满往事,记忆的茶香夹杂咖啡的天色,散发着许多如村上的茶香,那些在我身边飘来的香味,她清纯而苦涩重返生活中的滋味,她把寂寞存进彩霞的缝隙,又把梦想融在大海和高山。
山沟沟早早就把太阳遮住了,村里下午也就是后半晌就看不到太阳了。人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打柴烧饭,爬山种田,久而久之,这里的人形成了一种淳朴且不怕艰苦的倔强性格。19xx年的一个秋天,我出生在这个小山村。
儿时的情景,模糊又清晰,朦胧而有致,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情趣。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坐落在村东的缓坡上。村对面的西山是万丈绿崖,崖的顶部翠柏环绕,听老人们说西边的方向是古田县,那个方向可以通往南平丶建阳、建欧等地;盆地的中部镶嵌着一条玉带般由多座村庄和河流穿行在民居庙宇组成的装饰带;河洋上游就有一座千年庙宇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罗源陈太尉宫”,古朴高雅,素有“江南瑰宝”之称。五光十色的彩绘庙宇神秘而有灵气,它打破了云端雾都的沉闷感。逢年过节,镇里的人们回镇上通过山路十八弯盘旋到云端的古镇;罗源县城起程,起步平原穿越洪洋镇的平道绕山路而上,到陈太尉宫祈求平安。河洋的景色,真是杜鹃花、茶海碧绿与高山翠竹交相辉映,绿荫伴清泉,感觉那么秀丽怡人。特别是云雾天,风光更奇特,在云雾缭绕中,几十道大小瀑布从万丈绿崖直泻而下,可谓壮观。若是不信,可以到河洋下游流域、河洋湖、百丈大峡谷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顶旗峰脚下是一条小河,平时潺潺流淌,雨天山雨急来,河水突涨,满槽洪流汇成大河,由西向东奔流而去。但农家不能误了种田,特别是农忙季节,他们同样蹚水到河那边的地里干活,所以当地人又有蹚水过河不怕水的习惯。夏天,到了天气晴朗、百花盛开的季节,年轻人到小河里去玩水(游泳),经常看到河边的大石头上有鳖在晒盖子,一发现有人,鳖就都跳进水里了。有些年轻人特意下水去捉鳖,回家做顿美餐。人们知道鳖咬死嘴,咬住不放,但当地人也知道鳖在水里是不咬人的。关于捉鳖的趣事,当地老乡谈论得很多。有一次,一个老乡下水捉到了一个较大的鳖带回家去。天晚了,他没有把鳖杀了,而是将鳖扣在一个脸盆下,上面压了一块大石头,第二天早上鳖不见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看来鳖的力量还挺大的。又有一个外号叫“鳖眼”的老乡,到了夏天,河水较大,河边草茂岸绿,水中是黑绿色的倒影,深不见底,但“鳖眼”一看就知道水中有没有鳖。乡亲们把芦苇秸捆成小捆连起来漂在水上,他上去用长矛扎下去,就把鳖扎住了,一扎一个准。过去当地人生活比较困难,除了逢年过节、办红白事杀猪宰羊,平时是舍不得吃肉的,抓野味来吃也是解馋的一个好办法。
漫步在河滩,清清的水流激荡着河里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卵石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淅淅沥沥的作响。泥鳅、青蛙不时在水中跳来跳去,颇有一种野趣。
岭兜村的南面叫墨田坑,这里两面悬崖直立,山底清泉涌出,凉爽怡人,一条小路蜿蜒,罗宁古道枣岭段盘山而上,这是从西面来岭兜村通往满盾村的一条必经之路,也就是河洋镇的东大门了,古时是通往宁德市的交通要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期,老百姓在这里打柴挖山,在这里有许多生活劳作的场景。通往高山可以见到宝胜寺旧址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旧址。
村的东面叫百丈峡谷岩,在背遮岩下河滩较宽的地方有座狮公潭、珍珠龙潭,龙王公就坐落在这个瀑布下,有“百丈龙戏珠"的神奇故事。山下面的河边有几处清泉涌出,泉水中的小虾小鱼自由地游来游去,过去大人带孩子们经常在泉水中捞小鱼小虾回家做着吃。百丈岩两层重叠,山高入云,山下河流湍急,山脚下有块大石岩,石岩上几层岩石好似天然台阶,往来的人们多年行走踩出了一条古道,大河的水就从石岩边奔腾而过。
镇中心有个方形的广场,镇里人称这里为中房街。街面是由不规则的曲线组成的,虽然街的规模并不大,却是全镇人聚集的地方。街的南面是一条河流,街的北面是一座座民居、陈太尉宫、陈必建古民居、太史第、陈氏祖厅、陈大奶宫、陈氏祠堂。
陈氏祖厅戏台虽小但热闹不断,每逢过节或者什么好日子都要唱一唱戏,全村人要在这里热闹一番,邻村人也一样赶上热闹的话题。说是唱戏,请专业戏班子,或当地的业余爱好者,都是村里好戏的一帮子人来唱,一般是唱地方戏种闽剧,如《甘国宝》《郑恩反皇城》《教子》《芦花》《舍饭》《金沙滩》《牧羊圈》等,河洋镇的一大特色各村都有着戏台,都是老乡们顺口能唱出来的熟戏词。当台上唱开戏了,老人和小孩们便拿着板凳坐在台下,看起戏来十分着迷。乡亲们爱听爱唱,下地回家的路上,担着箩筐,扛着头,常随便哼上几段,伴随着大山的回音,自己觉得美滋滋的,也能消除一些疲倦。唱戏的事,但我们这一代人不行,那是一部分乡亲的特长。
各个村都有一个村口,或是聚集的聊天区,村里人闲暇无事都爱在这里坐着聊天。某村庙堂内部的正面台上有好多彩塑神像,中间是陈公太尉,两边有张公帅府、李公帅府、地府、判官史者、临水夫人大奶娘娘等多尊塑像。从塑像的面部与服饰可以看出他们的身份和个性,有的慈眉善目、端庄清秀,有的吹胡瞪眼、镇妖驱邪,有的红胡绿脸,有的紫袍加身。走进庙堂,特别是我们这些孩子就有一种敬畏之感。
有一年的春季,正是播种的季节,好久没有降雨,乡亲们低头看看地上的干土疙瘩,抬头望望万里无云的天空,真是心急如焚。于是乡亲们张罗着抬神祈雨,据说龙王公能呼风唤雨,镇上的几个村庄老小一起动手,把当地宫厦的几尊尊王塑像抬上,排上大队,敲锣打鼓到河洋百丈大峡谷祈福祈雨(1979年)。乡亲们一路上边走边跪拜,村里有声望的长者们口中念念有词。众人心愿只有一个,希望早日降雨。过了几日,真的乌云密布,喜雨普洒大地,乡亲们高兴地烧香跪拜,当然这是一种巧合,但在乡亲们的心里坚信这是祈雨的结果。
距镇西面六里远有一座大山云端深山,叫云梯村。云梯村山势奇险,树木茂密,飞鸟成群。古时,狐狼野兽流窜于山林之间,人们多有防备,但仍然常受野狼之害。后来,一场陈林李三位元君在云梯村展开了剿灭蜘蛛精。
“云梯宫”是藏在深山中的大家闺秀,是罗源县千年历史文化宝库中一块闪光的魂宝。罗源县云梯村,古称“岩角村”,天仙圣母诛杀蜘蛛精,就发生于斯,《闽都别记》、《罗源县志》有载;蜘蛛妖洞今犹在,靖姑古树今长青。
民间信俗奶娘文化,福建省乃至江南地区具有影响的民间信俗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陈靖姑信俗的影响及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陈靖姑信俗肇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据明万历《古田县志》载,陈靖姑生于唐代,传说她是闽县下渡人,24岁时脱胎祈雨,为解除旱情、拯救百姓羽化为神,被尊为儿童妇女保护神。罗源云梯宫陈林李三位元君信俗请香接火仪俗全年进行,各地信众来云梯宫为陈大奶庆祝圣诞,并从圣宫请香接火回乡祈神醮仪,演绎成俗,祈福赐福请香接火活动日趋频繁,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的请香接火民俗活动。陈靖姑信俗具有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征,具有社会凝聚力,在社区村落、种族群体和宗族内部产生了聚合作用,在朝拜母亲神方面,对海外侨胞具有向心力,影响波及东南亚及世界华人社区,具有传承保护价值,是闽都文化的根与魂。云梯宫每年一度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推进了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共同祈福促进两岸的民俗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骨肉感情。
曾听人说:“河洋,亦称河阳,古时候划分为丰上里、丰下里十几个村庄连到岭兜村原本是一个天然的城池,南北有两座山门,集镇是一个天然的花园。”这大概只是一个传说,但河洋的人说起此事来都津津乐道。今天河洋古镇上的深坑、岭兜、林家、满盾、吉际、厚富、溪门村已被列国家级的古村落了。河洋,这一座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她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美丽罗源,令人神往,是你人生路上最值得可以修行的一次旅程,见者得福。
注:本文原载《九州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