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人总是问我,“你想不想妈妈?”我就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想!”然后人们笑了笑散去。
其实我也不记得我从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妈妈的,出生三个月后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因为她是在我三个月的时候离开的。至今我已26岁,我们都没有见过。爸爸一直都在外面打工,回来的次数并不多,所以小时候对他的印象就是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买吃的。再熟悉的就是大爷一家,我们都住在一个村,几分钟就到了。大爷也就是爷爷奶奶的大儿子,他们自己有一个儿子。长大后听奶奶提起过想把我给大爷家,这样一儿一女,爸爸拒绝了。
后来大爷一家去了外地打工,因为在村里实在没什么发展,除了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东北人的农村生活就是播种、收获、猫冬。然后爸爸也去投奔了他们,至此我和爷爷奶奶留在家里。姑姑一家偶尔回过来看望我们,小时候在我眼里姑姑和姑父就是最好的夫妻,因为我觉得他们不会吵架。家里装修的也很干净、温馨。她们有一个女儿,也就是我的表姐,每次来都会穿漂亮的衣服,跟我讲她发生的新奇的事,都是我羡慕不已的。关于姑姑,我觉得要是我们住得近一些,她肯定会像妈妈一样照顾我。印象中有一次去姑姑家做客,我的脚又黑又脏,姑姑端来一盆水为我擦洗干净,一直温暖着我的心。
后来爸爸去了大城市,回来的次数更少了,大概只在过年回来一次。那时候通讯不是很发达,所以也不会打电话。等到我八岁时,爸爸让爷爷奶奶带着我一起去大城市。我还记得那时候我跟村里的小伙伴告了别,把心爱的东西让他们帮我保管,承诺自己会回来取。那也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绿皮火车。
来到大城市,也是在村里租房子住。但是比老家的村里方便很多,因为村里每周一会有摆摊的市集,还有公交车。我小时候是社恐的,内向的,不敢说话。还记得大爷送我去上学的第一天,老师让交午餐费,五块钱一顿午饭。老师让交一个月的,大爷只给了老师五块钱先让我吃一天。但是那天我并没有吃,老师问我怎么不吃饭,想吃什么,我也不记得当时为什么不吃,可能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非常不适应,所以根本吃不下东西。后来我好像支支吾吾说了方便面,因为在我印象里那就是最好吃的东西了。最后同学出校门给我买回来了但是我尝了一下也没吃下去。新环境让我非常的陌生和害怕,甚至是局促不安,后来我就不想去学校了。
爷爷奶奶叫来大爷大娘来哄我,问我怎么才能去上学。后来大家陪我打了一晚上扑克,我才同意去上学,慢慢就适应了。记忆中租的第一个房子是漏雨的,雨水会顺着房顶和雨水渗进来,那是一个大杂院。房东住着小二楼,我们住在厢房。一共住着四家人,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打工人。因为村子靠海,所以就有很多工作,像我们这样的租客就很多。再后来我们搬离了那个大杂院,去了另一个院子,也是四家人住在一起。爷爷奶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什么文化,所以来了这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那时候有一些老板会把海里的石头挖出来,分类再去卖。爷爷奶奶做的就是这个活,称作捡石球。一开始我不理解这是什么工作,但是爷爷奶奶为了多挣点起的很早,每天都是累的腰酸背痛。其实这个工作很辛苦,他们每个月都要换很多双手套,需要从原料里面挑出来相对圆的石头按大小号分开,用筐或者小推车运到球堆。说起来三言两语就可以概括,可是做起来确实辛苦,每一分都是辛苦钱。中午也不回家吃饭,自己带着干粮,爷爷奶奶也是从那个时候不爱吃老式蛋糕的,因为吃太多了一吃就烧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