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财富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财富自由,财务自由到经济安全感。
1.财富自由
小时候了解到财富自由的概念,给自己算了下从当时不工作开始要多少钱才能满足自己未来到死之前的一切花销(比如买大房子、环球旅行、学习任何想学的技能等),算完之后大概是2亿人民币,但是这里其实忽略了一个点就是钱是可以生利息的。
2.财务自由
后来财务自由的概念开始盛行,只要自己的被动收入能覆盖自己的开支就算财务自由了,我是一个物质欲望比较低的人,这么一算其实自己需要的钱并不多,感觉大概需要500万左右,然后通过理财投资的利息就可以覆盖自己的日常花销了。
3.经济安全感
尽管财富观一直在变化,但是有一点总是不变就是好像很多时候对于缺钱有一种恐惧,总是担心万一哪天用到大钱没钱该怎么办,比如父母和自己生病,还有一个一直存在的未来想象,如果有一天出现了一种技术,只需要一亿人民币就可以实现永生,但是我没钱该怎么办?我会不会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悔恨后半生。
我一直比较纠结,我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花销并不大,所以导致自己挣钱的欲望也比较低,但内心总有一种对缺钱的恐惧存在,所以也挺难受的。直到前段时间我产生了一种新的财富观,就是我要实现经济安全感。
我定义的经济安全感是彻底消除对于缺钱的恐惧。它与财务自由不同,经济安全感并非要强调有很多钱或者不用工作就能覆盖自己的日常花销,它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底气,一种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的底气,让人有即便现在自己破产甚至欠了很多钱也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东山再起的信心。它的表现可能有点类似财务自由,但是又超越了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只强调了金钱,而经济安全感是一种从金钱、能力、心理各方面都比较自信的表现。
我最近在纳瓦尔身上找到了这种共鸣,我发现他已经实现了经济安全感。在《纳瓦尔宝典》一书的开头认识财富创造的原理中写到:假设有一天,我创业失败,身无分文,这时把我随意丢到任何一个说英语的国家的街道上,我相信自己会在5年或10年内重新变得富有,因为我已经掌握了“赚钱”这门技巧。这就是我想要的经济安全感。我们最终不是要努力积攒财富去获得经济安全感,钱财乃身外之物,安全感只能来自于自身,不能来自于外物,我们要获得的是自身应对这不确定世界的底气。
我打算用未来十年的时间去实现经济安全感,期间会不断地记录对实现这个目标有帮助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