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个社群里,观察到一个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的现象。
我们刚进入一个新的群,一般不都会发送一段自我介绍嘛。
然后我就发现了,群里有一半的人,对于「发送自我介绍」这件事情,是很潦草的。
绝大多数人发送自我介绍的格式就是:
昵称、坐标、一句话简单介绍,然后结尾附上一句「很高兴认识大家,请多指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样做其实是很浪费的,明明有个让更多人看到你、主动连接你的机会,你却草草应付,最终结果就只会像那些前3秒都让人看不下去的短视频一样,被人一划而过。
很多人觉得不好意思让人看到,我说句扎心的话「如果连大大方方表达展示自己都不好意思,那你还指望人家舔着脸主动找你吗」?
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而是一个表达者的时代,也是一个对表达者十分友好的时代,只要你肯发声、敢发声、会发声,总会被人看到。
所以,敢于秀肌肉,哪怕没有肌肉,秀秀赘肉,人家也能对你这个人印象深刻。
那么,具体要如何让更多人看到你?记住你呢?我整理了自己觉得比较好用的4个方法:
1.社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进入社群,好好写一段自我介绍,除了昵称、坐标,也要讲清楚你是谁、擅长什么、能提供什么、需要什么。
说白了就是,让别人记住「这是什么人,能做什么,我有什么需要的时候,可以找这个人」
提供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模板:
【昵称】
【坐标】
【个人介绍】(个人经历和目前在做的事情等等)
【我的资源】(你有什么?能提给什么?)
【我的需求】(你需要什么?如果人家有,正好可以链接你)
【我的标签】(简单几个字让人记住你,比如「北京300斤男团中最骚又最会吃的厨子」)
发完之后,一般会发个小红包,但同样是发红包,操作也可以有小心思。
比如人家发10块钱红包,可能就只发1次20个人抢,而我发10块钱,可能会分3次,每次20个人抢,让60个人抢到,曝光率一下提升了3倍。
别以为红包数额小,抢红包,抢的不是大小,而是氛围是情绪,是「终于抢到了」的那种激动,谁真在乎你那几毛钱?
2.各个新媒体平台——把你脑子里的货抖出来
很多人其实是很有想法的,只是懒得写,懒得表达。
现在自媒体这么普遍,只要你愿意写,总会被人看到的。
比如我现在,写一篇内容,朋友圈发一遍、星球发一遍、其他内容平台再发一遍,一鱼多吃,也不用太费劲,每天写100个字足矣。
而且你写一份东西,不仅是对自己知识的梳理,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检视。写着写着,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你,还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了,这笔买卖可太划算了。
3.线下——会说不会说,多发言
我之前是一个很不爱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的人,属于「隐形透明人」的那种。
一场聚会参加完,人家回过头来还会问你「上次你有没有去」的那种...
不过,今年我连着3个礼拜,参加了3场线下沙龙和见面会,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线下面聊的力量。
线上聊千遍不如线下见一面,隔着屏幕,很多话线上是不能说的。
而且,线上是打字表达,很多思路你可能源源不断,键盘能敲出花儿来。
但是一到线下你就不一定行了,线下是口头表达,你光会想会打字还不够,还得会说。
这也是一个检验你知识消化程度的时候,但无论会不会说,建议有机会就去表达,我上次参加一个几百人的场,看过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姑娘,人家上台就说我啥也不会,上台也很紧张,但是还是鼓气勇气想上来说一下个人感受。
你看,并不难,而且人家结束后,还有一个大佬问她要不要尝试来帮他做运营混经验呢,这不就是表达者的机会嘛。
想要被人看见,你就要先懂得展现。
4.做好筛选——有选择性地表达
虽然说多表达没错,但咱也不能无的放矢,逮着机会就表达,有时候容易起反作用。
有一种是「表达没有眼力见」
比如我之前在一个国学的社群里面,就遇到过这么一个人,特别活跃,人家发表一个观点,他能哐哐夸夸其谈,发出多达3个屏幕的文字,洋洋洒洒的。
关键他表达的内容,还不是那种对人家有用的,而是言语之间,充满了说教和教条主义,甚至有一点点大男子观点,这种发言,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接话。
所以后面群里的大家仿佛都养成了一个默契,只要他一发言,大家就默默不说话。
所以,表达归表达,有时候也要有点「眼力见儿」,带着情商表达,你的表达也会更受欢迎。
还有一种,是「表达没有进步」
我们的表达,一定是要带有「觉察」的,就是你每次表达完之后,你要反思,我刚刚的表达,哪里做得不够?如果我是听众,听了我的表达,我会是什么感受?
你像有些人,他说话,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没有新意,而且几年来都这样,这样的就是只顾自己表达得爽,我管这种叫「发泄式表达」,就是无论人家愿不愿意听,只管自己一顿输出,结果完事儿了也不知道自己表达了个啥,也没什么思考进步。
总得来说,作为一个i人,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表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表达的过程,其实也是「见自己,见他人,见众生」的过程,看见真实的自己、看见他人的内在、看见众生的渴求,越表达越欢喜,越表达越有意外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