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乱世隐者,冷眼观世界

乱世隐者,冷眼观世界

作者: 风自漂零水自流 | 来源:发表于2023-03-16 21:04 被阅读0次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这位曾经梦蝶而不辨蝴蝶与自己的先哲,是一位乱世隐者,冷眼观世界。

    庄子的出身并不显赫,根据庄子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小时候应该不必为衣食住行发愁,也有读书治学的条件,所以庄子在青少年时期是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的。

    大约从25岁之后,庄子开始为自己的生计发愁,可能是因为家庭发生了变故。这期间庄子主要靠打草鞋生活,后来做过宋国的漆园吏,是一个地位不高的职位,不过,干了没多久就归隐了。楚威王曾经派两名使者带了大量钱财去邀请他担任楚国的相国,但庄子厌恶官场,不想接近权力阶层,。他说:“千金和相位,的确是十分吸引人的,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喂养多年之后,便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做祭品。我不愿这样,宁愿像条鱼一样,在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最后拒绝了楚威王。

    庄子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索天地之间的大道。他性情闲适,好友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惠施(约公元前370年~约公元前318年),他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经常与惠施辩论,有一次,两人曾经一起在濠梁观鱼,欣赏“鱼之乐也”,留下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美谈。

    插画:

    庄子和朋友惠施出游,来到濠水的一座桥梁上。庄子看着水里的鱼跃出说:“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两人于是争辩了起来。

    大概在庄子五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去世了。惠施听说后赶忙来吊唁,但却发现庄子在敲着瓦盆唱歌,于是质问庄子为什么不悲伤。庄子说,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既然生必然要转化为死,死也要转化为生;既然生有生的意义,死也有死的价值,那么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就应该是坦然地面对,安然地顺从,只悲伤是没什么用的。这体现了庄子对生死的坦然与乐观。

    大约又过了几年,惠施也去世了,庄子痛失知己。后来经过惠施的墓前,庄子悲叹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插画:

    夏季里的一日,庄子躺在花园的大树下,不知不觉昏昏而睡。他梦见自己变为一只美丽的彩蝶,自由自在于花间翩翩起舞。当他梦醒时,发现自己原来并非蝴蝶,不禁自问道:“究竟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庄子晚年孤身苍凉,弟子数人,留下名姓的,只有蔺且一人。

    庄子将死的时候,他的弟子要厚葬他,遭到了他的反对。庄子认为,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双璧,以星辰为珠宝,用万物做殉葬,这样的葬礼难道还不完备吗?还有什么比这样更好!

    约在公元前286年,庄子去世,享年83岁。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称为“老庄哲学”。庄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南华真人。

    庄子相比老子的哲学,体系更为宏大,内容更为丰富。代表作《庄子》的特色与诸子其他的著作不同,大量应用寓言,通过寓言讲道理,十分生动有趣。他的代表作《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全书共52篇。一般认为,“内七篇”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中一些篇章,可能出自弟子之手。《庄子》中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异世界,被后人称为“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学、美学等诸多门类,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更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和灵魂。

    代表性思想

    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逍遥”代表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摆脱一切外物和自身的束缚,“游”并不是指身体或形体之游,而是指精神或灵魂之游。逍遥游代表着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忘却物我的境界。

    在《逍遥游》中,大鹏飞翔要依靠大风和长翅膀,列子飞行要乘风,用庄子的话来讲这就是“有待”和“有己”,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要做到“无待”,就要摆脱外界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要做到“无己”,就要摆脱各种主观的条件,听任自然,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样,庄子还认为要做到“无名”,就是不要追求名声,因为名声对人生同样也是有害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天然”本性。所以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自我超越。

    齐物论

    “齐物”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万物浑然一体,并且在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都是齐一的,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这就是“齐物”。而要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忘掉是非,忘掉生死。

    对于物我来说,庄子认为是同一的,万物与人并列,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所以梦中的蝴蝶能梦到他,他也能知道鱼儿的快乐。

    对于是非来说,庄子认为大言不辩,所以在众人的争辩中保持沉默。庄子反对将真理绝对化,不认同树立权威的独断论述,“是非”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所有就没有必要把二者分那么清楚。

    对于生死来说,庄子认为生则自然而生,死则自然而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下来总会死,死了就会有新生,他为妻子之死鼓盆而歌,因为生死为本一体。庄子对“生”并不感到高兴,对“死”也并不感到厌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乱世隐者,冷眼观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pd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