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是我第一次在异乡的中秋。
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吗?其实不会,我早以习惯爱人在哪儿,哪里就是我的家。
儿子问:今年我们会做月饼吗?
过去在上海,连续几年都是我自己做月饼,一来好玩,二来也是为了食品安全。制作方法也不复杂,淘宝上有成套的模具和配料,按步骤制作就可以。每年做一次,吃的不多,送的多,儿子会带到学校给英文老师尝尝,我会带到公司给大伙儿炫耀炫耀,朋友圈里拍拍照,满足自己一下虚荣心。
今年夏天,我们把家从2800万人口的上海搬到了这个只有3万多人口的德国小镇。整理物件的时候,火锅带上了,面条机带上了,茶具带上了,可是这套月饼模具,掂了掂放下了。心想,每次也吃不了几个,大多就是送人,去德国也没的人送,算了。那套模具就连同我大堆大堆的弃物,离去了。
儿子问起,让我忽然也觉得没有中秋的月饼,好像缺少了什么。网上去搜,如果从中国邮寄一盒月饼,价格离谱。然后想,可不可以没有模具也能自己做呢?比如苏式月饼?上海的鲜肉月饼?互联网的好处是,你随时都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很快我搜到了鲜肉月饼的制作方法。过程有些复杂,但并不是不可为,而最后我放弃了,却是猪油的熬制。熬猪油并不难,难得是我如何处理这以后满屋留下的油蠔味?面对德国,这个对厨房有着洁癖的国度,我丧失了制作月饼的勇气。
微信里,姐问“你那里能买到月饼吗?”,“不能”;“早知道给你寄几盒”, “那运费就太贵了!哈哈”
心里想,即使寄来,可能也吃不到几块。可是,可是,为什么,在这样的日子里,让你上上下下无法落下,耿耿于怀的就是那块“月饼”呢?看看YOUTUBE,无论纽约还是巴黎,无论是伦敦还是台北,有华人的地方就在说月饼,就在说团圆。
我想所谓的中国人,他不属于某一片疆土,也不属于某一个特定族类,他其实是属于一个文化认同;你认同这样的习俗;你认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的惆怅;你认同“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情愫;无论在纽约还是德国小镇,都能找到只有我们彼此能看得懂和听得懂的情感。就好像在一个千千世界里,只有你我在享受着我们才懂的默契。
智者说“文化是你忘掉一切过去刻意学习过的东西后所剩下来的”
我想,那月饼就是了......
中秋节,我布置给儿子的中文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