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梯队(阅读)(自省)(原理实践)(思考)(习惯)(商业写作)(身体健康)
第二梯队(人际)(品质承诺)(游戏)(外表)
1.02
第10天持续自省
2017年1月2日
|过去即未来| 李承旭
昨日反思
【阅读】
我看到非常富有启发性的一句话:当我和其他人花了同样的时间、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时,自己的收获和成长却和他人完全不一样。我慢慢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因为我们之所以不改变,常常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反馈。我们每天的经历过程都是大把的经验,而我们对生活的判断又来自于经验(而非表面的理性思考),但有趣的是,有效的经验来自于判断的反思,一个莫比乌斯环。所以,我认为标题设置的现在即未来是个悖论,因为人们根本抓不住现在,如果他们没有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有效的复盘和解读,他们就不会纠正自己的行为,那么,未来对于不自省的人,只是一种重复。
【自省】
我现在会对自省本身进行自省,因为我相信整个人生跨度也是符合二八法则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百分之八十的事情基本上是低效的,而只有隐藏在琐碎下的百分之二十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百分之二十对于我来说就是阅读,写作,自省还有旅行。之前我一直有自省但是短短续续一年始终没有坚持先去,主要还是我觉得收获不大,没有得到足够刺激的反馈,当然,肯定是我自己自省的方式出了问题,我应该把每日的自省划分为几个重要的板块,同时侧重于我思考的过程和情绪的波动,再从小事处理,把生活案例化。
【人格品质】
人际关系本质在于价值的潜在,等价交换。同时人际关系的核心在于人的本性和品质。通过观察我发现,个人的价值带来别人同你建立人际关系的欲望,激发他们与你交往的动机,而之后维系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品质。从生活在,我们不难发现,真正朋友多的人(而不是认识人多的人)他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好”,真诚,朴实,信守承诺,勇于承认错误,温和,谦逊,这是一个人品质的核心,所以我在人际方面最应该做的,就是修身,提高自己的品质,收敛自己的情绪,真诚的对待别人,还有不断提升自我价值。
【承诺】
对于我来说,一个人最为重要的就是承诺,而承诺关键体现在细微之处,我平时一直要求别人信守承诺,而自己却在一些小事上很少做到,比如以前有老同学问我翻墙和电脑配置的问题,我满口答应,却一拖拖好几天,比如昨天一个同学问我高数题,我现在还没回,讲真,“好的,行,没问题”这些才是承诺的体现之处,我却只把“我保证,我答应你”这些当成承诺,实在是与人于己都是一种失策,轻诺必寡信,以后一定要考虑好责任,承担起后果。
【人际】
其实我一直有发现,在任何的人际关系中,我总是不自觉的就进行价值观的刻意输出,企图教育和修正别人,这真是一种非常错位的动机。就像发生在昨天晚上的某一次尬聊,突然出现了一个话题,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从表面到本质的刨析,并且一说说不完(没有收住),我忘记了聊天的属性,我还是只关注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把聊天当成了是一种刻意的自我营销。我当时的思考角度是“这个我行,我要大显身手了,我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而不是“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他的观点是什么,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还是应刻意训练我的思维。
【自媒体,写作,剧本】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我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看了那么多网络营销方案,我的流量依旧上不去,我在思考,我的重点应该不是去求外,而是求内,思考为什么有的文章流量高,有的文章流量低,并且铭记操之在我,因为这都是自己的问题。
【专业学习】
就在刚才,一个同学问我高数题,我感到了一丝焦虑,因为同样的早起,我花了一上午时间阅读干货类书籍,做读书笔记和自我反思,而他们已经学了一上午高数了,很明显,目前来看,他们的成效远比我的大,因为这两种行为的效果是,他们弄懂了几道题,而我的阅读目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没错,但是我还是认为阅读和自省远比专业课的学习要重要的多,学本科层面的高数,经济等并不会对你本身有任何改变(如果没上升到思维层面)他们只是一种技能或者知识,而阅读和自省是对自我的直接改造,从长远来看,要高效的多。但是临近期末,我真的应该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我至少要花一下午的时间把知识框架巩固。同时,专业课的学习,要快,要重点突破,搞懂基本的概念,同时也要应用从书中获得的概念。
第十一天持续自省
2017年1月3日
|过去即未来| 李承旭
昨日反思
【阅读】
昨天阅读效果很好,看到有关自省的干活立刻实践了,很好,我应该逐渐培养这种潜意识的习惯,让很多富有效力的观点成为我的一部分。同时,昨天做阅读笔记时,我有了一点突破,不是简简单单的把作者的框架和思路记下来,我开始真正记录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观点以及联想到的知识点,这样才会感到有趣,就酱,阅读方法和效用每天提升一点点。and,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认知失调”,我去做了一些查阅,搞懂了他的概念和一些普遍的体现,同时,我还应该搞懂它的内在规律以及怎么为我所用,这些思维方式都有待提高。
【自省】
我把自省分了很多板块,这样就可以自觉的使我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注入思考,这样的优化很不错。
【思维】
刚才我的思维发生了一个转变,看到满眼占座的一瞬间,我想到了“这都是一群什么人”的同时,也想到了“我以后应该怎么做,早来!”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思维转变,开始把情绪的发泄转变成自主的改变,这就是斯蒂芬科威的“操之在我”,我一定在潜意识中开始逐渐优化我的思维。
【人际】
真正的能力在于发现别人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你任何一方面的得力助手,你得去洞察,去应用,别自己死磕,这一点太重要了,这就是“leadership”的精髓所在吧。
【品质】
通过昨天上午看别人讲题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品质在很多小事中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一个张扬外向的人,在明白了一个知识点之后急于表现出来,不会很耐心的听完一个讲解过程,不太在乎别人的做题体验,比较坚定自己的看法,特别想自己掌控全局(即使形势不利),所以,一定要见微知著,并且从细微之处内省自我。
【阅读】
今天阅读时间较少,质量较低,获得的干货和收获都比较少,主要还是因为考后太浮躁,这两天玩游戏成了我的生活习惯,同时我在内心中依旧把看书当做成一项有负担的任务去做,而不是自己的爱好或者享受的时光,心态和视角应该调整一下。
【心态】
我认为我不应该把任何不属于我的人和事,或者我无法左右的人和事看得太重,他们的轨迹和我的主管期望相差很大。
不要去挂念我左右不了的事情。
1.06
【专业课学习】
我的效率太低了,我看课本,提取关键信息,重新记录和整理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走神的现象,脑中会自发的浮现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的是近期一直困扰我的事,有的是一直想做的事,有的是过去给我留下强烈感受的事,这种触机通常是联想,从材料中的联想,我认为,其实我可以把这种缺陷转化为优势,让理论和我的过去和我已有的知识框架建立联系,并且我要在有意识的时刻,忠实的记录下我思维的每一个过程,这样才有依据进行反思与改进,否则,那些有价值的现象也被淹没在模糊的记忆当中。
【人际】
系统优化,这也一直是一个底层的认知法则,在一切改造世界中,也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比如聊天码字中的排版问题(针对不同工具有不同的方式(聊天不宜用长段话))现代自媒体的阅读习惯都是这个问题,这也关乎着用户体验。想着提升技巧。
【心理】
其实,很有趣的一点在于,聊天能很大程度上的体现心理学的规律,比如太容易得到的人们往往没有持有的欲望,比如太过渴望你往往反而得不到,还有我在思考,为什么在朋友之间,黑人往往能让人有回复的欲望,还可以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朋友相处之间我们总是自发的黑人,而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我想知道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学规律,回去得好好查阅一下。
【思考】
我发现我一直是在用价值观思考问题,栗子:当我接受到与“快手”有关的信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low,恶俗,恶心,而不是下意识的思考他为什么能成功?他为什么能做到中国流量第四,结合到前段时间书籍带给我的思考,我发现,快手和毛主席是一样的,他们抓住了市场或者中国的底层行的,临界性的问题—农民。我们总是被我们自己的视野限制住,受过高等教育的app编写者基本没有考虑另一个世界的人—农民的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这,太可怕了,知乎,贴吧,豆瓣,网易公开课,他们都是做的“高端市场”城市受众,知识受众,而又有哪款app考虑过沉默的大多数—农民的文化交流需求?他们被遗忘了,
他们被遗忘了
他们被遗忘了
这就是大部分app死掉,而快手成为一个超级流量池的原因。
每一个成功的现象背后,都有一个恐怖并被无视的原因。
6亿的流量,而且随时可以几何倍数的增长。
wow
1.11
(写作)
讲真,我写作有问题,我一直知道我写作有问题,但没有想到通片中全是问题。以前看过李教授关于广告文案的分析,那篇文章直接揭露了我的问题。我是一个x型文案人,简而言之,我写作是为了自嗨,我写的都是自嗨文章。我是为了自己的感受去写作,随意的,毫无逻辑的堆砌文字。“我是为了自我感受去设计文字,而不是为了表达去设计文字”而这种风格,面对于商业创作,是完全行不通的,在商业创作中,我写作的目的最终只有一个,读者,我根本实现不了跟读者有效的对接。 我只是把文字单单作为我情绪,思想的宣泄。我执迷于文字本身缭乱的设计,却忽视了文以载道。在今后,我应该对文字的雕琢少放点心思,而在“我想传达给读者什么,我应该怎么传达上”多下点功夫。因为首先我应该保证的,就是把我的观点清楚地传递给读者,而不是在经过遗忘的筛选过后,我自己都看不懂我要写的是什么。实际上,浮夸并充满美感的文字,可能只是在用混乱的想象力来掩盖内容上缺失。
持续自省第19天
1.12
(阅读)
今日忙着通稿没有阅读,其实就是自己懒,明明发了那么长时间的呆,以后每日必阅读,无论多长时间。
(思考)
1我逐渐发现一个问题:我们都低估了习惯的作用。直到现在我才发现,自然演化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习惯,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我突然开始享受枯燥无味的通稿过程,是因为我习惯了,在假期开始的一两天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抑郁,是因为我习惯了,久积不改的恶习难以去除,是因为我习惯了,离开她感觉到非常痛苦,那不是因为我真正喜欢她,而是因为我习惯了她的存在,我与他们长时间的共存,时间久了,我的潜意识把他们视为我的一部分,自然,改变和离开就会觉得痛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接触新环境的原因,无论新环境优越与否,我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会感觉到一定程度上不适的原因。所以,搞清楚了原因,我在一些时刻就会变得更加从容,在一些时刻也会更加顺手,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应该像《盗梦空间》一样,随时有意识的,向心里播种一些习惯,并等待着马太效应将他们放大。我要有意识的播种习惯。
2应该吧一些基本的原理作为思考的基本出发点,如能否得到自我提升?是否违背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
我还是感觉思维中还有很大的,存在弊端的惯性,我在看别人,和别人的作品,还是没有下意识第一时间想到:他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又可以学到什么?
(自省)
我准备把自省模块分为几个特定的模块,并每日定时开始
第一梯队(阅读)(自省)(原理实践)(思考)(习惯)(商业写作)(身体健康)(品质承诺)
第二梯队(人际)(游戏)(外表)
其中一类是每日必写,二类可有可无吧
(实践)
今天我就在应用成甲《好好学习》中提到的方法,把自省模块化,并不断提高自省的时间,这样做的效果是减少了生活中漫无目的痛苦的时间,并且有成效的看见了自我的提升。时间真的很重要,此外,以后关于自我的一切,无论是虚拟的终端还是现实的物品我都一定要归类整理好,整理好之后会感到特别的舒服,一定牢牢记住这种感觉。
(知识)
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差距就在于思维和认知的差距。我现在能明显的感受到之前阅读的干货类书籍对于我思维的改造,也逐渐意识到我脑海中由于知识框架体系的不断完善,知识之间联系的加强进而带来认知的升级,这种感觉很愉悦。很直观的一点是,我现在不是在用经验和价值观去思考,而是真正去用规律,原理,法则去思考,这种认知的自我迭代才是令人高兴之处。但是我还是得明白,总体上来说,我的思维还是混乱的,我没有足够系统,完备的认知体系去支撑我完成一件事,所以还得坚持阅读,思考,旅行和实践。
(身体健康)
今天胃病又犯了,主要是上午实在闲的没事在公寓里喝了三大杯现磨的咖啡,巴西的的咖啡豆和一大堆方糖和奶脂足够让我的胃疼一下午,以后别老是闲着没事就吃喝东西,找点别的事干。
(原理)
我在用二八法则改变我的生活,把对自我提升最重要部分的时间权重最大化。
我在有意识的应用马太效应,,开始播种一些细小细微的习惯。
我在用习惯的原理看待通稿漫长无聊的过程,这样好受多了,并且极大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刺激阈值现象:在刺激阈值相对低的通稿过程中,写刺激阈值相对高的自省会很有趣:在刺激阈值最底的高三生活里,干什么都很有趣,比如啃完一整本道德经集注。
过程连续性:任何事情必须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商业写作)
今天比较懒,没有完全投入到其中去,但是今天有了新的进步,我开始思考语言的连贯性和表达性,以及之前杨总一直说的戏剧冲突性的问题,逐渐修改我之前的问题,这样感觉不错。自媒体先放放吧,家都不一定回的去......
(品质承诺)
一个人的品质真的是人际交往的基石,真诚,认真,好好工作,好好码字,真的,别再大佬面前耍任何小聪明。千万别,千万别。
持续自省第20天
1.13
(阅读)
今日没有阅读,客观原因在于上午通稿,下午考试,其实,还是对阅读的重视度不够,没有把阅读当成一种本能深度的习惯,这点以后得注意。
(自省)
因为其实习惯的效应也可以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自省我逐渐发现,最生活各个方面都大有裨益。最好放入黄金时间段。
(商业写作)
就像昨天学长说的,把写作当成一种事业去做,而不是业余的小爱号,这其中真的存在着天壤之别。今天在剧本的创作当中。我意识到应该先把一件事的发生有逻辑的写出来再修改,同时在自媒体的创作当中,我大致看了一下一篇我之前写过的一篇老是重发,老是高赞的文章(其中我改过n多次的题目)这就说明,在这片文章的内容中,有着我没有洞察到的规律,我总结了有以下几点:1引起读者广义文化背景上的共鸣,民族,历史,大悲剧的认同。2一篇好的文章肯定能调动读者的情绪,自然这篇文章也肯定充满了情绪,要有逻辑的宣泄。3同时,设置明显的强烈的矛盾冲突,让观众产生疑惑,对你的文章产生欲望。4最好有违背,颠覆尝试的真理性认知。5然后理性的去剖析,去解释为什么,有干活,让读者有收获。一定要有自己通俗,直观,形象,简单粗暴的解释,比喻,举例子,这很重要,假装自己在讲给傻瓜听。文章的展示和深入也符合过程连续性原理。
(思考)
情绪化的时候,不要做出任何对你有长时间持续性影响的决策,千万别。昨晚玩游戏玩到癫狂,但却正好碰见了一个有点重要的事情,本来是我一直期望的有所转机,但是我因为理智的丧失,脑残的提出了拒绝。以后玩游戏与决策一定分开,玩游戏也别太当真,可以把游戏当成对情绪的训练,玩游戏得有个度。
(原理实践)
写文章必须符合过程性原理。
(习惯)
多整理一下内务,收拾一下书包。
(身体健康)
昨晚临睡觉前情绪波动太大,熬夜了,以后身外之事尽量去放空,同时今早只喝了一杯现磨咖啡,不错,但是这两天用眼一定注意,注意对眼睛的保护。
(品质承诺)
我现在觉得,一个人最为重要的能力是踏踏实实坚持去做一件事,这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失败的原因。
(人际)
我喜欢观察人,感觉观察大佬在人际方面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让每个人感到受尊敬,被关怀,这些往往体现在端茶,倒水,热饭等一
些小事上。
持续自省第22天
1.14
(阅读)
今日阅读了一点,虽然阅读了一点,但考虑到忙的原因,这还是个进步。在阅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我能明显地察觉出阅读获得的新概念的相似性,我现在开始自发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点真的很不错,但是联系依然要不断地加深。收获:还是来源于那句乔布斯的话“优秀者模仿,伟大者剽窃”在一个领域内毫无头绪,去就大量,持续性的模仿这个领域内目前为止最杰出的作品,从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效率。因为伟大的作品里往往有着寻常视角无法洞察的规律。
(自省)
关于自省的视角,我仍然还要改一下,还是有些把他当成负担的感觉,应该把自省当成是一种放松,一种思考,一种提升,一种玩游戏打怪升级的感觉,一种吃鸡看到空投的感觉。
(原理实践)
1以后写作要注意多多沿袭一下大佬们的作品,比如我可以多翻阅一下《权力的游戏》或者《纸牌屋》的剧本。
2我还是应该多看书吧,这两天take in 太少了。
(习惯)
在和别人的相处中,一定要养成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尊重和忠实的习惯,从任何的细节中养成,比如主动烧水,沏茶,准备一些杂物,或者主动帮些小忙之类的,一定要真诚的对待别人。
(商业写作)
以后少一些复制粘贴,今天为了凑够2w字我真的是不择手段了,一直在修修补补,然后其实我发现,我更适合大场景,大段语言的写作,看、这可能和我的观影习惯有关,所以以后,我应该在写作中逐渐发挥我的长处。
(身体健康)
在办公室或者家里或者学校坐久了一定要起来多活动一下身体,这两天明显的感觉腰不太好,这就是坐久了的缘故,同时还是应该多喝水,无论再忙,对身体的保养始终得注意,我尽量保持像老年人一样的生活方式,同时少喝现磨咖啡和红酒,多喝茶和白开水的习惯一定养成,情绪也一定控制好。养成平稳的积极乐观的心态。
(品质承诺)
轻诺必寡信,不要轻易邀请一个朋友,或者轻易对一个朋友做出承诺,这真的是太难了。
(思考/游戏)
游戏是把双刃剑,今天在办公室用投影打了把绝地求生,捡到全装8倍镜m16,然后正准备去杀人突然被阴了,当时心态爆炸,直接当着熟人的面直接骂娘,就差摔键盘了,回到酒店的态度明显不一样,虽然没表现在脸上,但是各种不耐烦,最后在房间里玩了十几把,都当了快递员,一个没杀,我一个人也没杀。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这种游戏一定意义上就是代码毒品,它不同于使命召唤或者虐杀原形讲一个有意义有启发性的故事,这种厮杀模式,其实只是本能的快感,因为我惊恐的发现,绝地求生使我的负面情绪波动增长,情绪极为不稳定,干扰到了我正常的决策和生活,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充满了悔恨等负面情绪。这种暂时性的东西绝对不能持续性的对我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以后晚上减少吃鸡时间,多玩玩别的游戏。因为实际上,暂时性的游戏影响到了我永久性的心态,让一个本应惬意的晚上极度郁闷,根据蝴蝶效应,这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其他不良后果,以后还是偶尔没事情的时候玩玩吧。
持续自省第23天
1.15
李承旭
(阅读)
我们的决策是基于我们获得信息的质量,通俗地讲来说,若果我对未来有更多的预见性,对决策目标更加的了解,我就会更果断,更科学的做出决策(我这辈子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基本都是由于信息的缺失)。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收集信息,培养预见性认知的能力。今天阅读。书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应激反应(思考与决策受到情绪和感受的简单控制),这种反应很容易让我们对决策,影响的后果单一化,表面化。也就是说,看不见它的潜在效益。就如同我前天晚上吃鸡两局捡了四个空投后做出的聊天与约人决策一样,当时我的大脑全是m24,m24.m24,和一些表面的感受和现象。都是短时性的思考,根本没有考虑到决策的潜在后果。进而导致了我现在某一方面的失败和心情的极度郁闷。希尔穆莱纳桑的一句话一针见血:“穷人思维”是指人们的思维带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长远。这句话正好戳中我现在的状态和多重心态:我只在乎于当下的享乐和报酬(同学也只对稿酬的问题感兴趣),完全没有想到过如果我真正把这项对他们意义重大的工作做好,不断修改至完美。产生的深层次的影响。于外:对社会和观众产生的文化影响。于我:一些杨总和刘主任可能给我的资源和平台,以及之后的任务和工作,这些都是足以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影响,这些可能都是能让我进行社会阶级迁跃的影响因素。而我的猪脑袋里当时只考虑了两个因素:钱,和早点回家。讲真,这两个东西对我的人生没有太大意义。
(自省)
我是喜欢写作的,我也特别享受思考的感觉,一定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应用在自我提升方面。要真实的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维过程,不断挖掘原因,并铭记这种心流。其实,我终于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时候自省写不下去?一个是自省本身的形式有待优化,二就是没有TAKE IN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今天一整天没有看书,旅行或者有什么突发变量影响我的生活的话,并且一直宅在一个地方。我是几乎很难提炼出感悟的,所以一定要记住,保持每日的来源,每天都有一定的TAKEIN 。今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维没有记录下来,忘了,以后自行保持随时记录。
(思考)
一些危机性的事件暴露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往往反映了这个人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首先我在一些方面真的特别的短视,尤其是涉及情绪方面的问题。我会经常性的小幅度情绪失调,失去理性决策的能力。其次我还特别容易幻想,自我制造希望,老是不甘心,同时还过于敏感,针对某些问,思维的发散性强,胡乱联系。此外,我还有有一定的复仇心理,别人对我的损害我一定要加倍,有句话我非常喜欢,毛泽东当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他们当年,都不把我当人看。(这种前后反差很让人痴迷)其次,最为重要的,也是我反复强调给自己的,我过于急于求成,我在长时间跨独里的事情都极为痛苦,因为我强烈的想过早的成功或者占有一件事情,然而这种心态是绝对与客观规律相悖的,这种心态会毁了我正在做的一切事情。我觉得我应该做的是习惯失败,将成功看做小概率事件,并且不要很在意那些事或者人。专注于你可以左右的东西。
我们所缺少的是对未来的思考,而不是担忧。
(原理实践)
今天用书中的思维分析了一下我当下的心态,感觉很不错,没事应该多看看书。
(习惯)
今天明显感觉到忍受不了混乱的桌面了,然后下意识的去整理,一会在收拾一下酒店的房间,千万别乱放东西,养成保持整洁的习惯。
(身体健康)
少吃辣,少吃垃圾食品,其实这些东西很油腻,吃多了很恶心。同时,多喝水这种事千万别忘,要有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品质承诺)
我太渣了,老是言而不诺(在一些小事方面)
(商业写作)
任何写作都应该情绪化
任何写作都应该情绪化
任何写作都应该情绪化
如何应对这种情绪?如何利用好它?这是个问题!
法国领事和袁世凯两米XING JIUJIAOKENE 两个老人 心理特点 张謇 两个老人的对话 结局 抱怨内心非语言的流露
(心态)
我觉得,从深层次来讲,我所渴望的不是幸福,而是复仇,我特别渴望别人来伤害我,然后我当着他的面把他所在意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碾碎,我所寻求的复仇对象,可以是我的敌人可以是一个素不相干的人,也可以是我的家人或者爱人,我渴望在他们的面前,把他们的家人一点一点的痛苦的折磨致死,有的时候我太期望这种感觉了。
(心态)
这种姿态,不会在我的人生中有出现第二次了,他们不值得。
持续自省24天
1.16
李承旭
(阅读)
今天看到有关思考的一些启发,十分有趣,作者提到了一个概念:结构性反应与系统化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作决策时,不要依据现象或者是经验。我们要看到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决策就是改变未来,投资就是投资未来,但是无一例外人们总是根据现在的情况而决策。而系统化思考是指把一件事情看成一个系统,一个多重要素组成。如果把一个家庭看做一个系统,而父母倾向于把孩子留在身边视为一个决策,那么这个家庭未来的社会地位不会有大的突破,因为这个决策就限制了影响系统发展的因素(如新的机遇与挑战)而作者还提到了个公式: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质量与数量我觉得多角度理解一下会对我以后的决策大有裨益。此外,我发现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维会针对特定的内容极为感兴趣,以后也应该多记录一下,肯定能发现什么。
(思考)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很恶心,世上无出其右者。今天因为人物设定的原因,查阅了一下袁世凯的资料,发现其在朝鲜摄理外务时期被朝鲜人民称为“明达夙成,留京师期年,大得都民之心”在他治理之下的朝鲜“明尊亲之意,定摇惑之志,内修政治,外联邦交”同时李鸿章对他的评价“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并且在民国时期,他极大支持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这些都说明袁世凯无论在个人能力还是治国理政的手段上,都极为优秀,同时肩负着维系本民族利益的使命。而我先前被输入的共和国历史教科书,一直在给我传达着一个这样的理念“袁世凯一无是处,袁世凯是反贼,袁世凯大逆不道,袁世凯对于中华民族没有一丁点贡献”,这种聚焦于人物定性的价值观判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洗脑教育的边角料。我应该转变这种思维。正确的思考应该是:既然袁世凯在特定的且极为混乱的历史时期,成就了一番事业,攀爬到权力的顶峰,留下了争议性的讨论,那么袁世凯肯定有其隐藏的不为人知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他对我的学习就有很大的价值,我就应该客观的去挖掘理解这个人。
我千万不要用价值观去思考历史人物,不管这个人的性质好坏,只要他一定程度上改变的世界,那么我就应该去客观的去挖掘理解这个人。
(自省)
今日的自省感觉很平淡,以后还是养成在固定时间点自省的习惯吧,形成条件反射,并且多深入挖掘自己生活的事件。
(原理实践)
之前看古斯塔夫庞勒的《乌合之众》我一直深有感触,人一旦进入群体中,自发的理性就消失了,换来的是感性的不稳定性的心理活动。今天回学校挤17路就深有感触,满车的全是人,而且不断有提着箱子上车的学生,这时候我的心里状况就发生变化,从相对平稳到极端烦躁,并且根本没有我平时乐于助人的意识,这就是群体心理特征对个体心理活动影响的一个体现吧。以后如果不是必须,远离拥挤,躁动的群体。
(习惯)
保持整洁的习惯还是没有养成,垃圾乱丢,房卡乱丢,以后长点心。
(商业写作)
其实一切还是史蒂芬·柯维所讲的一切都是视角问题。我不能把商业写作当成是一个任务,写作必须是要伴随着情绪的波动的,这点毋庸置疑。多去想自己擅长写什么,喜欢写什么。
(身体健康)
以后还是养成早睡的习惯吧,别强迫自己熬夜,没有什么效果,也注意保护眼睛,别老盯着终端屏幕看。
(游戏)
我今天游戏状态不错,打的很稳定,但是有失误,我一个空头舔了两次,然后被爆头,这就绝对不行,这属于战术上的重大失误,这反应了我行事不果断,做事情不彻底,留个尾巴,不能一次性把事情做好,拖泥带水,以后这种事不能有第二次。同时,我今天还有个很正确的决策,进仓库,看见地上两个箱子,当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这里有人阴过,但是问题在于,那个人还在吗?在我想直接进去犹豫不定时,我的理性提醒我还是扔雷比较保险,于是乎炸死一个。所以这件事提醒我,做事千万不能存侥幸,因为如果失败,失去的就是全部,但是if花费一点时间或精力上个保险,设置一个前馈反应,事情就会有保障很多。同时,今天排拉丁美服,组队遇到一个墨西哥人,这启发我,以后可以常玩冷门的英语裔服务器练习英语,墨西哥小哥的口语诚然十分搞笑,但是对话还是蛮有意思的。
持续自省25天
1.17
李承旭
(阅读,思考)
“这些前期看不到的积累,才是黑天鹅事件形成的关键。运气只能左右黑天鹅事件的迟早,却不能左右它是否发生。”
现在我感觉甚至时间和口碑都不能成为衡量一本书是否是好书的标准,现在我感觉什么才是一本好书?就是阅读完这本书后,它能瞬间暴击困顿的灵魂,并让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简单来说,不同于三体的二向箔,他是让你的视角和思维升维,从一个新的维度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今天作者提到了一个对我来说很熟悉的理论——复利法则或者说马太效应。我早已经发现这种现象,因为不管是从宏观物种层面还是个体发展层面,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但是今天我更为深入的通过现象去理解了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公式F=P*(1+i)^n,不同于被人们肤浅理解的应用在金融投资的数学模型。它还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在这个公式中两个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是I也就是利率,二是n也就是执行次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做自媒体,公众号之类,利率就是公众号文章的质量能让多少人愿意分享和传播,而执行次数就是公众号的推广次数,而做一个公众号肯定同指数曲线一样一开始很困难,很不明显,但是一直坚持高质量文章的创作,早晚会达到临界点。但是有人很定会疑问:我一直高质量输出,但是如果一直默默无闻呢?作者的答案是:只要你一直坚持高质量推送,你肯定会到达临界点,肯定会有流量暴增的一天。举个很普遍的例子:papi酱的爆红。很多人认为她的爆红是一种偶然,是运气使然,但这实质上是必然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因为她前前期在在微博不断发布gif和段子创作和短视频。这些前期看不到的积累,才是黑天鹅事件形成的关键。运气只能左右黑天鹅事件的迟早,却不能左右它是否发生。再拿我自己举个栗子:F代表我个人的能力和自我完善程度,I代表对决策和行为的反应力度也就是自省(提一句,其实你的经历经验没有任何价值,如果你不对它进行有效的反思)n代表我的自省天数,这就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能力是肯定呈几何倍数增长的,而现实也有这样的趋势。其实生活很多现象的背后都有着必要的理论支持,还是应该多观察生活。
(自省)
我还是有种把自省当成负担的本能意识,可能主要是因为字数过多的缘故,而我的思维直接与数量挂了钩,这样的思维太粗糙,以后多留心自己的心里变化,同时,这种增长性的行为不要设限,什么字数都好,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对了,以后自省嘚早写,今天花了一个小时,晚上玩游戏的时间都缩短了。
(原理实践)
马太效应可以解释我身边很多不让我满意的问题——自媒体做的不成功,人际,阅读,情感,身体状况,把这些复杂的现象简单化处理,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心理情绪)
其实我感觉从潜意识的某些层面,我挺自卑的,这主要体现于我做做一件我渴望去做的事情,会突然十分在意别人的视角,我很担心别人的评价,我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主要和我一些心理状况有关吧,以后注意别被这种状况影响重要决策。
(习惯)
今天倒是不乱丢房卡了,但是中午点的外卖现在有没有扔.........ennnnn 不好,得改。同时今天晚上回学校遛弯,散步感觉很不错,以后真的得养成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把锻炼身体也当成一种习惯。
(商业写作)
今天,写的很爽,尤其在写袁世凯与日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从宏观层面,我觉得我喜欢写具有戏剧性冲突的历史大事件,从微观层面,我觉得我想以一种真实全新的视角去写东西,一定在自己的能力圈中写自己所擅长的,这样才有一直写下去的动力。
(品质承诺)
今天没有乱保证什么,挺好的。
(游戏)
玩什么圈,用什么镜子,最后三人圈还拿着二倍镜,枪没压住,直接被打死,一定要随着时局形式环境的变换去调整自己,调整自己的装备和决策。但是今天有一点我做的不错知道有人来了,立刻藏起来切散弹枪,很灵活,以后要善于利用自己身边的形式,打游戏要灵活。
持续自省二十六天
1.18
李承旭
(阅读)
今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理论“概率论”此理论的核心观点:成功是不确定的。即过去的每一件事的结果,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成功就是多重合力机缘巧合的产物。所以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想要创业的人去请教创业成功的人,刚毕业的学生会请教应聘成功的学长学姐,但是实际上,这种方法并不科学,我们不能仅凭结果就判断之前的决策是好的。因为假如时间倒流,他采取了同样的行为,但是结果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这可能比较反直觉,但是让我拿你举个栗子:你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成功,成就,你都百分百确定它会实现吗?但是现实的结果是成功了,我们就把这种概率归结成百分之百,并且肯定我们之前的决策,这实际是有失偏颇的。生活实际是一个各项条件随机发生的概率分布。
(自省)
以后自省和阅读的时间都往前放,大约放在下午四点至六点。这样既不耽误白天的正事,也不耽误晚上的游戏时间。同时我察觉到我现在把自省变成了某种思维启发,这样诚然不错,但是还是不要偏离了自省的主题:对一天发生的每件事情背后的思维回路,思维习惯进行有效的深度反思。
(思考)
我认为一定意义上,我们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小初高,大学,工作,家庭,死亡。生活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固化,每当我想起我不确定的未来,内心中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而这种固有的生活方式从侧面用安全感把我裹挟住,这也是从心理上社会对个体的无形钳制。所以从潜意识中,我始终认为得把自己的爱好和丁点天赋与价值变现有机结合,尽全力,拼命在大学期间实现财富自由,这样我才不会四年后充满危机感的把一张纸苍白无力的简历投递出去,那种祈求名企怜悯的感觉。我时刻有种危机感,并希望这种危机感一直存在。
(情绪)
我知道什么一直困扰着我:危机感。高中的时候我一直担忧我大学毕业怎么办?大一的我发现我所学的知识并不具备价值变现的能力后,开始疯狂干自己的事情。我察觉到,我始终有一种感觉,那个感觉的名字就是姑娘们经常对男朋友说的不安全感。不同于她们,我这种感觉是生活无形中的压迫。但是我自幼家庭状况稳定,我也很难发现这种感觉是怎么迸发出来的。我始终察觉到生活就是一种随机发生的概率分布,是不确定的,是充满变数的,我如果沉浸在迷乱的生活里,不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就会被吞噬,早晚有一天,我知道
1可以开个puge的直播,运用自己的优势明天看看。先当成小爱好。、
持续自省二十七天
1.19
李承旭
(阅读)
之前看西蒙·斯涅克的TED演讲《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golden circle .which is means why how and what 。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简称黄金思维圈。简单来说是普通人的接触一件事物的思考方式的顺序是 what :这是什么?how:我应该怎么做?怎么达成我的目标?and why :我究竟为什么这么做?而具有激励性和煽动性的领袖的思维回路是:why 我渴望什么?什么是我的深层动机?how:我该如何达成目标?what:体现在具体上的应该是什么?拿做自媒体举个栗子:自媒体在市场经济中就是一个商品,你的每一篇文章输出也是商品,而自媒体如何才能做得成功,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商品的生产者,你必须保持高质量的持续输出,一个是商品的接受者,观众必须认可你的作品。拿一分析举个栗子:我怎办保持高度的热情投入其中?我喜欢自媒体吗?显然不,这只是一种工具,形式它是what层面的现象。那我喜欢文字吗?好像也不是,我也有十分痛苦的写作过程,我也看过味同嚼蜡的名著,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能吸引我,我只是对某种特殊的文字感到痴迷。这也只是表象。那我为什么会接触到这条路,为什么有的时候写作就会感到极端的亢奋?因为文以载道,我真正痴迷的是文字背后价值观,理念,情感的输出,传达,让别人因此变得更好这才是我喜欢的部分。这就是激励我的why,真正的动机。
(自省)
以后时间必须提前,阅读放在上午,要不然很多自省的方面都写不了,今日的自省不是太好,很多方面都没有自省到,时间安排是个大问题!晚起毁一天!晚起毁一天!
(思考)
我一直对效率的提高充满兴趣,当然,是技术层面的效率提高。我发现我们“非高度专注,自律人士”都几乎用着同样一种方式工作或者学习:学习,玩会手机/电脑/扣指甲/玩头发/双眼呆滞神游世界,学习,玩会手机/电脑/扣指甲/玩头发/双眼呆滞神游世界,学习,然后玩会手机/电脑/扣指甲/玩头发/双眼呆滞神游世界。从我对我和周围人的学习和工作观察来看,好像这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这种形式很普遍,同时也是很低效,当你的工作和学习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你就会发现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会威胁到你正在做的事情。我准备尝试去改变这种现象,下面是我的思维过程,短时间内的学习和工作后立马拿起手机这是一种现象,一种我要去改变的现象,而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拿写东西举栗子:每当写到一定程度时→写作的兴趣阈值降低→心理出现厌倦→心理倾向去去干高刺激性的事物→开始玩手机→获得快感和挫败感。
阈值
持续自省二十八天
1.20
李承旭
(阅读)
我正在仔细审视着我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过程,我发现自主性的阅读,即以解决问题和兴趣为导向的阅读同时也符合复利模型,因为阅读的本事会自发的进行有关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补完,当这些认知层面不断精进到一定高度时,思维的指数模型就会突破临界点。当然,我现在应该更加注意知识之间的隐藏的联系和潜在知识的补漏。同时,今日出现了阅读危机,我发现我的阅读正在放生巨大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性的书籍对我逐渐失去吸引力(最后一次充满兴趣的完整阅读一篇文学类书籍是高考前看完了一整本《道德经集注》和考完后看完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而相反的,干货类,学术性,原理性的书籍正在逐渐的吸引我。在整个充满了游戏与旅行的暑假,我硬是津津有味的啃完了postman的《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和勒庞的《乌合之众》并写了比较受欢迎了两篇书评与解析,我很困惑,同时也知道我现在的认知水平是解释不了这个现象的,我只能仔细洞察,并顺应自己的喜好变化,从比较通俗的干活类,原理性书籍来慢慢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改造,但是担心文学类书籍的缺失,也许会留下某些隐患?
今日收获:
①溢出效应:我理解的溢出效应就是个体或者组织进行了某种改造或者某项活动时,带来的非主体所获得的外部受益,具体几个方面的体现:知识溢出效应,人力溢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栗子:比如组织内部引入一个高素质人才,会引起其他成员的模仿和学习,进而提升其他成员的生产力。比如一个公司研发出一种新技术,必然这种新技术会传播到整个社会,带来非主体公司所收获的巨大的生产力提升效益。其实这种溢出效应是系统化思考的一个具体体现,它是一种系统内部要素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
(自省)
今日的自省很不错,在没有大量输入的情况下,任然对极小部分的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很不错,但是输入始终是重点,要留心自己的阅读。
(原理实践)
再整个写作过程中,我发现我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在高强度的专注写作,其余的百分之八十基本都在神游,玩手机,构思。写作一旦失去了其背后要传达的理念承载的情感,我就立刻失去了动力,我觉得以后要写什么前,一定先把自己要表达的东西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底线。
(习惯)
还是乱放东西,真是醉了,习惯真是体现在每个细节当中。
(身体健康)
别空腹喝现磨咖啡,别空腹喝现磨咖啡,别空腹喝现磨咖啡。
同时身体的状况变化真的是由很多小的习惯引起的,一定要注意,那些小的习惯。
(思考,游戏)
我想我为什么知道绝地求生为什么这么让人上瘾了,究其原因,这还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在绝地求生整个游戏过程中,我们心里一直处于一种高刺激性高兴奋状态,而如果游戏中断(人物由于被射杀,摔死等莫名其妙的BUG死亡),我们这种心理状态就会被迫中断,本能的,心里会习惯性地继续游戏或者找一个类游戏的高刺激性行为来延续之前的状态。这点对于我就非常明显:当人物死亡的一瞬间,我的持续性心理状态被迫停止,伴随着愤怒,郁闷,狂躁等消极心理的迸发,我自然的会想到开上一局或者进行其他行为维持这种高刺激性的状态(此种行为不一一列举),而其他的游戏,比如DOAT,使命召唤,CSGO,战地等佳作就不同于绝地求生这种一次性的回合制,他们都有重生这种游戏机制,可以让玩家重新迅速回到被破打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绝地求生的游戏模式让你的高刺激一下清零,这种模式自然让此游戏在你的心理模式中印象深刻。很通俗的一点:如果你打游戏打到高潮,突然被你妈拔了电源,你肯定会对这游戏耿耿于怀。而这种现象又与生活中的其他现象有着相似的关联。人们在持续性的,专注的投入到一件事情当中时,如果被突然打断,我们心里会产生极大的不适感,并对此之前做的事情耿耿于怀。这也是我为什么在高度愉悦的写作创作当中会极度的反感老师打扰我,实际上是他中断了你此时的心理状态。这其实和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心流”理论有些相似。
米哈里齐克森提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
1.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主观意愿)
2.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心理的专注程度)
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目标性强烈,杀人,舔包)
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装备的升级,角色能力的提升)
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我在控制,我有百分百的主控权)
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随着装备的完善我们的危机感逐渐消逝)
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 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一局半个小时)
8.不断优化的障碍,我们对于所从事的活动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战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增加完成障碍的能力。(游戏战略,战术的优化)
同时,这启发我,在我玩过的一些游戏和看过的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当中,其实游戏的一些运行机制是非常符合人们内在的心理学规律的,这才是它们为什么吸引你的原因,比如及时的反馈机制,打怪就会升级,升级就是打怪的成果反馈。这启发我,要多阅读一些心理学著作,会对很多领域都有启发。
持续自省二十九天
1.21
李承旭
(阅读)
“如果可以构建一个数学模型来预测金融市场的波动范围,其实无异于构建了一台合法的印钞机”
我对于正常现象不太关注,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的秉性,道德水平和优雅程度,你需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考验他,而不是在玫瑰色的生活中观察他。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思维方式一下击中了我,从他话语中,我发现了他对常态的鄙视,对反常现象的痴迷。我突然发现我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被这种思维方式验证:我经常带着朋友或者同学出去长途旅行,徒步,无人区重装穿越,而在某些极度劳累,痛苦,疲乏,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一些人隐藏在皮囊之下的真正本性会暴露无疑,有些人虽然平时言语和行为让人十分不舒服,但是在极端情况下,他可以真诚,坚定地陪伴你,而有些人平日相处的很好,但是遇到反常情况,恐惧,懦弱,逃避,私利就塞满了大脑(少见)。其实,我们日常的朋友,同学,一定程度上,我们只是在和他的常态做朋友,如果没有反常,困顿的情况,我们真的不知道他真正是谁。同时,其实那些也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在突发状况下我是什么反应,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子的?我是否有消极的情绪影响到别人,我怎么才能改进进一步提升自我?我先发现在危机情况下(有实例)我总能立刻,下意识的马上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并且比较理性,而且通常会有b计划,而缺点就是情绪得不到很好地控制,事后可能比较冲动,或者低落。除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之前阅读的查理,芒格的一些话语和投资技巧和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关联,他专注于公司的失败案例,“我只是想知道我会死哪,这样我就不会去那了”这种逆向思维帮助他和巴菲特成就了一些非凡的东西。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多留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挖掘。
又找到了一本有趣的书,嗯,nice
(原理实践,自省)
“现实中的因果关系往往在时间上没有连续性”
“为什么我们上大学都一样,毕了业后却有天壤之别?”
之前看到复利模型的原理:做事情A,会导致B,,然后然后B又会加强A,如此循环重复。每日的自省也是这样,自省会让你对一天的事情进行反思,而你在得到有效的反馈之后,自省会促进这种事情的改进(阅读,我从没有每日的阅读习惯到每日阅读,我的阅读收获越来越大)(旅行,在我有过几次比较惨的出行经历后,经过反思,我就会对订票,订酒店,路线规划,天气状况,和突发情况得心应手)(自身健康状况,比如我今天没有空腹喝咖啡,并坚持小幅度的锻炼)所有的事情,有一个正向的反馈激励作用,日积月累,这些事情会对我产生难以名状的影响。
其实现在我木有正向的反馈耶,我只是喜欢写。
(思考\商业写作)
今天观影发现一堆问题,我的思维决定我的写作,同时我的写作又在影响我的思维。我观影的体验和收获正在发生变化。我发现所有的电影,她的依托,她的叙事结构,无非是一个问题的逐步解决和一个真相的逐步揭露,就像我前面顿悟的“写作并不是创作一个世界的问题,写作是怎么展现一个世界的问题”同时,结合我以前的经验,之前BOSS就给我说过,我写的太扁平化了,如同纪录片,我的字里行间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这样是吸引不了观众的。然后,寻找矛盾这就成了我潜在的观影意识,今天BOSS有事,下午我偷偷看了《全球风暴》,因为其实人在累的时候不太适合看那种《blade runner》and《Interstellar》那种片子的,有些吸收不了,我还是下意识的想看一些商业爆米花电影,舒服,养眼,不用思考就能看懂,当然除了变五,那简直是羞辱观众的智商。我在观影过程中就发现,其实导演是很留心戏剧冲突的,比如一开始的法官对峙,那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纯粹实干家和官僚运作体系的冲突。而他弟弟在找哥哥是,又是多种矛盾混杂:自己对航天事业的挚爱和被开除的窘境,高危的工作风险和对女儿的留恋。personal and not personal ML这些矛盾具体体现出来,都非常的吸引人,其中有一幕简直经典,我可以抄到我的创作和剧情安排中——
对话如下
杰拉德·巴特勒说:我已经不在乎航天那种东西了
麦克斯·劳森:那你为什么还住在这里?这片荒芜之地?
杰拉德·巴特勒沉默。背后一个新发射的卫星冉冉升起。
其实我觉得有些东西,语言真的表达不出来,我得需要外在的一些安排去体现。事实更具有说服力。
(习惯)
今天不随手乱扔垃圾了,很好,很好,一定要把这种习惯慢慢扩散
(身体健康)
今天主食吃了杂粮馒头和小米粥,感觉非常舒服,以后要经常吃,但是饭后吃了很多橘子,导致肚子疼,讲真,什么东西都不能多吃,特别是吃着好吃的东西,要留心啊!身体很重要!
(人际)
不要把别人善意真诚的客套当成一种必然性,一定要推脱一下。
持续自省三十天
1.22
李承旭
(阅读)
“我们总有一种“只关注”我们认为有道理的东西的冲动,今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需要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我们缺乏想象力,而且压制他人的想象力
“很多发生过的事情本来认为是完全疯狂的,但是在事情发生后,看上去就没那么疯狂,这种事后的合理性在表面上降低了事件的稀有性,并使事件具有可理解性,历史不会爬行,只会跳跃””
其实我一直觉得三体中的一个概念或者观点非常有趣: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定程度上是混乱的,是无序的,我们所发现的物理定律并没有在整个宇宙范围内的普世应用性,他们只是短暂时间状态下,人们所观察归纳的结果。而人们更倾向于把这种短时间内的所得应用到一切事物当中。在共和国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有一套非常标准且表面自洽的逻辑: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呈现在纸面上的历史都是非常清晰的,这很容易让我们去相信历史本身也是清晰的。但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我们都只是通过后视镜看历史。后人审视前人,无一例外的都是在扮演上帝。我们所习得的起因和影响并没有让我们对“tg胜利,文革,国企改革,次贷危机,比特币的暴涨”这些突发性事件有什么准备或者受益。
塔勒布在《black swan》通过举了两种概念,及他们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来说明我们社会发展的极端和不确定性。
在书中,作者讨论了个体对整体的影响
首先是一个实验,随便抽取1000个人,并让他们在体育场里站着,并记录这1000个人的平均体重,这个时候,随便找到一个你认为最重的人(甚至你能想象到的最重的人)的体重加进去,我们设想一下,这个极端个例会对整体数据有什么影响?答案是微乎其微,因为,这个人的体重最多只占总体中的百分之零点几。这种影响把它命名为mean stan
在第二个实验当中,还是这1000个人(随便抽取的1000个人),这次记录他们的财富,并且计算出他们的平均财富,这时,把你认为最有钱的一个人的财富加进去(比如比尔盖茨的800亿净资产)看看这个个体会对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想,这种影响与前者存在着天壤之别,因为这个个体的数据占了总体的百分之99.999。这种影响称之为Extremstan
然后,有一天,外星人来了,他们需要有关人类的知识,讯息,如果是人们的体重,他们只需要取一百个人的身高数据,就会得到很充分的了解。但是,如果如果他们需要财富这种Extremstan的知识,这些被平均化的数据就会非常不靠谱,因为有些数据非常极端,甚至到了未知的程度。而人们现在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认知就处于第二种状态。我们有意的忽略影响巨大的极端事件,只因为我们理解,解释不了。
(思考)
危机来临,做抉择的时候,电光火石一刹间,就绝决定了你的命运。
情绪不能成为你做一件事情的动机,情绪是不稳定的,是不可控的变量,你要去找到一个足够稳定的因素去作为你行动的支撑。
(思考、人际)
一个团队,一个有共同目标的紧密组织(目标真正得到自我的认可),团队成员从见面到熟知到深入了解都有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其中内部成员会有如下几种分化现象:1团队内部会自发形成领袖,并且此领袖往往同上级“选举”的权力执行者不同,2领袖往往是对团队工作有着清晰的认知和长远的规划,并且对工作有一个逻辑框架3成员能力必然出现分化,有能力出众者,也必然有拉低组织进程和效率的人4团队必然会面对一些利益矛盾冲突等问题,这也是团队的进化点。如何在团队内保持高效率的社交和工作效率,这是我今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1首先在不触犯个人原则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服从团队安排,2真诚的对待团队成员,并鼓励团队成员公开的表达自己的观点。3多去协调组织成员的沟通问题,现在其实人们是很少真正的去就一些利益问题沟通
(人身安全)
以后在做饭,交通这种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事情上,一点粗心大意应付都不行,今天蒸米饭水没加够,差点把锅烧穿了,以后无论怎么样,这种安全问题一定要做好保险,水多加点无非是多了一点点时间和资源成本,而万一火灾,那就是命案和巨额赔偿问题。以后这种事,一定要做好足够的前置反馈,并且高度集中,在任何反常的现象出现时,立刻遏制,比如有糊味了,对反常现象保持敏感,要不然真的会失去一切。务必做好前馈控制。
(学习)
其实我发现我们个人的擅长的,所爱好的东西从来没有去有意识的,系统性的去学习和提升。(比如写作,比如绘画,比如唱歌,观影)其实我在思考这些如果去学一些系统性的理论加上实践会不会更好一些,得买一些写作的书去好好看看。
(自省)
我现在还在能感觉出来每日的思维相比昨天都有了新的变化,心里的敏感度也逐渐提高,我应该增加自省的条理性,以后事情多了,每天早晨也写一个晨间规划,花不了十分钟,但是这一点的效率可提高不止
一点半点,专注于马太效应,我已经察觉到它的恐怖了。
持续自省第三十一天
1.23
李承旭
(阅读)
今天在《black swan》中看到了作者举出的两种很有趣的思维方式“证实”和“证伪”。
想象一只每天有人喂食的火鸡,每次的喂食都加强了“人类是友善的,并且每天都在好好照顾我”这种信念,它通过每天对喂食量的观察,持续了数十天,数百天,然后得出了这个结论,或者信念,直到感恩节前星期三的下午,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它身上,它将导致一次信念的转变。
那么再想象一只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他大约生活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当中,他分析职业生涯的每一个数据,每天的金融交易,每天的股票指数都在向他传达着一个信念:经济会繁荣下去的,经济会一直高涨,因为经济已经繁荣了二十年,他也没有理由不繁荣下去。直到1929年10月24日的一个下午。
我们和火鸡的区别在哪里?
“由于一种作者称之为无知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我们天生习惯于寻找能够证明我们的理论以及我们对世界理解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很容易能找到,事实上,有了工具和傻子,任何东西都是容易找到的,你可以把能证实你的理论的过去的势力当成证据”火鸡对前一千天每天定量喂食的观察得出在第一千零一天感恩节的下午,它的脖子不会被扭断的结论,同样的,2008年前的每个日日夜夜都加剧了人们对于经济发展会变得越来越好的信念。
但是,结果呢?
你对任何一个假设变量观察了一千天,它可以是任何事物,:图书销量,血压,犯罪,你的个人收入,股票的贷款利率,你仅仅从过去的数据中得出关于其变化趋势特征的某些结论,并预测未来1000天甚至5000的趋势,但是很有可能在1001天,砰!一个过去毫无准备的事情发生了。
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通过每种常量的观察得出某一种趋向性的结论,然后再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符合我们结论的事实证明我们的结论,并且忽视反常事件,并且随事件的选择性过滤,我们的观点或者“偏见”的大厦越建越高,直到有一天,一个隐藏的突发事件将其打破。
但是,一千天的喂食证明不了火鸡是安全的,但是只需要一天就可以打破火鸡的信念,当然是伴随着生命的代价,如果你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命运也是这么玩我们的,一千次的投机成功并不能证实你决策的正确性,只需要一次投资失误或者是金融危机,你就会血本无归。
(情绪)
我这两天情绪不太稳定,主要表现为困惑,对着各种现象的变化去思考,
(自省)
我感觉自省的动力正在逐渐消失,而且令人困惑的是,我找不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情绪的周期性波动?还是自省的内容需要重新改动和提高?或者是我的认知出现了什么不可视的变化?还是我的写作结构出现了问题?这些都需要仔细观察一下。同时,以后一定早起,写一个晨间计划。
(思考)
我们终将会融入到一个团队内,当我们逐渐习惯一个人的外貌,秉性,性格后,在一个团队内,对一个人的定义,其他人对这个人的看法,可以说做成一件事的能力是定义这个人的标准。以后无论是大事或者是小事,只要力所能及,事实上都能做,都要去做,主动想着为团队分担一些什么。
(身体健康)
拿吃剩菜举个栗子,我比较喜欢吃剩菜并对倒掉剩菜比较反感,因为我觉得倒掉剩菜是一种浪费的行为。但是仔细回想一下,这样的思维方式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吃掉剩菜,菜没有被浪费掉,但是在身体里积累的不可视的毒素,长期会造成一定的健康隐患。因为很多事情上,我都只是看见了表面的浪费,忽视了它对身体这个系统的潜在因素,显然,后者重要得多,所以以后别做太多,别想着吃太多,要即使把剩菜倒掉,别非得吃的一点也不剩,你忽视了他的潜在危害。以后作息一定要调整不管什么情况12点前必须睡觉,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的状态,要不然第二天浑浑噩噩效率会非常低。
(人际)
以后与人同行,务必早起,你是晚辈,绝对不能让别人等你,而且这种事情发生了多次,你一直不以为意,这种耽误别人时间,损害别人利益的行为很不好,以后一定多注意,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一想。
(商业写作)
今天效率极为低下,真的基本什么事也没干,why?
“看待事物应该以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时间尺度衡量”
我们通常的思维方式是:看见了一只白天鹅,并且在一千天内看见了一千只白天鹅,于是我们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but how to think correctly?
看见了一只黑天鹅,我们可以肯定不是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看见一个嫌疑人没有杀人,不能肯定他是无辜的;而没有发现肿瘤并不能确定你没有的癌症。
我们可以通过负面例子而不是正面证据更接近真相。
【游戏】
今天打游戏犯了一个吃屎级的错误,三对一最后没吃鸡,当时剩我自己一个人我在思索怎么办,其实也是队友在一直说话干扰了我的判断,我当时没有静下来去分析一下自己怎么走,当时只是焦急的本能的去考虑他在哪我怎么杀他,目标光盯着敌人且太大意,讲真,任何情况下,独立理性思考真的是核心,去分析一下,如果抗打血,就准备好,如果干,就问好位置立刻跳,真的,当时局势的扭转和形式的阻碍一下子懵逼了我的双眼,轻敌几丧吾宝。同时,别慌。
持续自省第三十二天
1.24
李承旭
(阅读)
其实我感觉《black swan》应该和丹尼斯·维伦纽瓦的《arrival》一同食用才更加有助于理解。
两部作品都着重提到的一个很隐晦的现象——我们的叙述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我们人类偏好的思维方式是故事性的,是富有逻辑的,是有情节的连贯性的,我们喜欢故事,我们喜欢总结,我们喜欢简化,也就是减少事件的影响因素,简化的事物看起来更好理解,但是或多或少的,我们肯定会漏掉隐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当然,我觉得这并不是我们的过错,因为在社会学领域,每一个个体,甚至每一个物品,都是一个变量。
但是,虽然错不在我们,我们仍然有错误,上述的思维方式被作者称为“叙述谬误”,叙述谬误是指我们无法在不编造理由或者强加一种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观察一系列事实(比如说,我一直下意识的在用我模考的成绩波动预测我的高考成绩,一模烂,二模好,三模烂,高考好,荒谬的是,我还会赋予之一种逻辑,美名其曰心态的变化)当然,这都是屁。这种这种对事实的解释会与事实混淆在一起,更符合道理,使事实免得更容易被记住,因为如果没有我们强加的逻辑,我们是根本没有办法去记忆杂乱无章的信息的。
我们在这样做的同时,忽略了它对我们的影响:这种倾向的坏处在于他使我们以为对事物有了更好的理解。因为,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对我们捏造的东西,有了更好的理解。
我们偏好简洁的故事,而不是原始的真相。
为什么会这样?
信息的获得是有代价的。
信息的储存是有代价的。
信息的处理和提取也是有代价的。
(其实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很多心理学问题如果深挖,就会上升到神经科学等相关问题,因为社会科学是依托着基础科学发展起来的)
我们的意识和记忆是不成比例的,我们脑中存储了海量的信息,但是能同时调动的只有一小部分,你脑海中存储了好几个城市的地图和细节,存储了不同种语言的上万个词汇,存储了从出生到现在六千多个日日夜夜上亿的记忆片段,这是储存,而回想起他们,挑出他们,就如同小学背课文背古诗,记住男女朋友的生日一样困难,这是索引,若果储存的记忆是一栋逸夫图书馆, 那么你的意识不比二楼图书管理员的书桌大。压缩对意识的工作至关重要。
想象两本书,两本书都有五百字。
一本书的内容是这么排列的(崩溃了尼采或从来都是马次孤单覅生理功能多缴纳罚款附近电脑........)
而另一本书的内容是这么排列的(霸道总裁李泽言爱上我爱上我爱上我爱上我爱上我爱上我爱上我.....)
这两本书哪种更容易记住?
显然,前者是500种信息,后者是一种模式。由于你找到了一系列事物的逻辑,你在也不需要记住所有的事情,因为事情是重复的。
()
(情绪)
我应该好好做做情绪管理的问题了,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个what的层面。今天有两个时间段情绪波动较大,一个是刘主任让我下楼去杨总办公室那东西的时候,this is kind of out the comfortzone 。当时我的情绪和思维相对起伏较大。我当时在思考几个问题因为我真的特别不太擅长做这样类型的事情。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我要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去见一个人相对陌生的人,满足两方的某种需求,其实当时我在校内国际处值班的时候,这种问题就深深折磨着我,我一直在思考,要是我找不着那个地方怎么办?要是里面正在举行重要的会谈我进去打扰岂不是特别的尴尬?我当时还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内心极度纠结,这种感觉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过了。因为我真的不愿意去麻烦或者打搅别人。第二次就是在今天吃饭的时候,吃的比较郁闷,学姐因为要去交一个外国人学中文,所以要视频电话,她是在我们做着饭的时候突然想起来的,她叫我和学长不用等她。然后很让人郁闷的是,在都做好饭后大约等了半个小时,她还没出来,学长从那看球赛,这个时候我就面临一个矛盾到底是吃还是不吃,(饭是我自己做的)我在权衡“是继续等下去,展现出自己的一点人文关怀,还是赶紧吃饭,满足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欲”,最后我选择了后者,然后自己吃的比较尴尬,而且感觉她俩后来谈话一直在嘲讽我。当时我的思考角度是,让别人从那一直等着吃饭的确很不好,而且饭还是我自己做的,并且我们没有很深的情谊。综合多重考虑,我最终做出了吃的决策,不后悔,但是有些不舒服。
我感觉我需要一种渡边淳一所说的钝感力,我需要有一种能力对身边的人所有的语言和行为别那么过度解读,然后映射到自己身上来,这样实在是太累,其实人际的思考还是要简化的,第一就是个人的品质修炼,第二就是真诚的助人,其他真的没必要想。
其实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和陌生人使用同学这种相处方式,当我们和陌生人跨过同学这一条线,不论同性或者异性,因为各种原因,在一起生活,旅行,甚至一同饮食起居,各种大大小小的矛盾自然会出现。对于我来说,我其实没有想到私利的基因在我身上会印刻的这么明显。我对于别人占用我的时间,甚至有着一丁点支配我生活的安排时,我就感到极度的反感,无论是朋友,学校,还是老师只要他们企图干预我的个人意志或者自由安排,我就会感到非常的反感。这当然有两面性,但是别老是对别人有种抵触的防卫心理,换位思考,别老让他们迁就你,想想怎么帮助他们。
(自省)
自行有点晚了,别沉迷电视剧,多写写有用的东西。
“实际上,许多严重的心理失常都伴随着对环境失控的感觉,即无法为环境找到合理的原因”
持续自省第三十三天
1.25
李承旭
(阅读)
叙述谬误(表面强加的逻辑)音响我们对黑天鹅事件的理解,叙述谬误以及突出的情感事实的特点会扰乱我们对事件概率的预测,下面是书中的测试,让专业水利人员回答的问题。
1 美国某处发生大洪水,一千多人死亡。
2加利福尼亚发生地震,导致大洪水,一千多人死亡。
显然,后者场景被预测发生的概率明显大于前者
(人际)
其实人际之间也符合冰山理论,我们与人交往之间,我们所思考的,在我们思维中顶你的这个人,是他现在展现给我们,且不断展现给我们的这一面,而实际上,我们应该去思考,人际交往中,不应该把人思考的这么扁平化,因为如果这样,我们的行为就会简单化和情绪化,(比如,某个处事低调的同学很有可能在家都是阿斯顿马丁代步,而通常我们发现了这一既定事实之后,对待此同学的态度肯定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人物扁平化思维的结果,我们把日常变现出的低调普通,定义成这个人的全部,而这样是非常愚蠢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十分危险)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这个人不只是这个人,还有他的过去,他的历史,他的人际关系,他的家庭背景,特别是他所曾经经历过的和担任过的都是他,这些才是“他”的全部,与之交好,同上,与之交恶,也同上,所以,谨慎,真诚。
(身体健康)
这种习惯逐渐妨碍到我的日常生活了,以后每两天不许碰,并且想办法用别的替代。
持续自省第三十四天
1.26
李承旭
(阅读)
读了几本书后发现,经济行为总要发掘到心理行为,而心理行为自然要深入到其背后神经科学的解释。
笼统来讲,我们一共有两种认知方式,经验模式和思考模式。
经验模式,它给我们的感觉(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是不费力的,自动的,快速的,模糊的,平行的,易出错的,没有办法被意识到的(你日常多达百分之九十的行为是由经验和下意识操控的,当初看勒庞的《乌合之众》它也说明了一种这样的现象:我们无法意识到我们在操控生活,因为,你拿起一杯水,你迈出一个脚步,你伸一伸胳膊和你在玩游戏中的每一个具体的动作,按键,都没有经过你的思考,都是下意识,熟练的产物,一个很普遍的例子,但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很少思考,即使有思考也大都是战略意义上了,而战术层面的:捡东西,点技能,全息喵什么放向,都是我们下意识的行为,就如同看见色赛斑斓的蛇本能去逃避一样)我们需要这种认知,它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他反应快捷,假如你拿一杯水都要去思考用什么自是去拿,拇指做什么动作,食指做什么动作,无名指做什么动作,小臂怎么发力这些问题的话,那么你根本无法生活(换句话说,这些都是由无意识的经验模式完成的)
第二种是认知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考,我们最经常用到它的地方是在教室,他明显的特征是费力的,有条理的,连续的,缓慢的,有逻辑的,有自我意识的(你能感觉到你现在思考到哪一步了)它犯的错相对少,因为你知道你一步一步是怎么得来的,同样的你能返回自己的思考步骤去复盘。对他们进行修正,比如认知模式下的自省就是对无意识支配下生活的反思,通过这种方式进而提升我们的认知方式
显然,自然演化让第二种方式使用起来更加困难,你不会坐在那里思考是真有只老虎要袭击你还只是视网膜上的错觉,所以,甚至在“意识”到老虎前,你就会跑了。
综上。叙述谬误源于我们对经验模式和情绪的大量运用,经验模式和情绪会左右我们的判断,会使我们对事物的概率问题出现重大的判断失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
叙述谬误(表面强加的逻辑)影
(人际)
今天和学长学姐同余导谈了一些后续的问题和工作,我还是挺有感触的,现在觉得,幸亏是大一,幸亏还有时间去成长和自我提升,我现在真的不熟练,我发现在社会上这种正式的社交场合我还是不太熟练,虽说能表现的较为得体,但是极为不熟练。虽然自我的视角限制住了我,但是我还是能在某些时刻,感受到我的某些方面是缺失的。学姐特别有理数,在一些细节方面待人周到,让人与之相处特别舒服,而且极具责任感,and学长,实干能力强,对我们的工作有着较为深刻的见解和纵览全局的能力,而且特别谦虚,实干。而相比之下,我,没有什么出众的能力,没有踏实肯干的态度,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整天想着玩,偶尔还抱怨,还老想着钱,处处还让学姐学长包容着,容忍着我,我还臭不要脸的各种不满,极为自私,自己创作的部分还需要完善,我在感觉真是无地自容。
因为某些原因,现在就剩下我和学姐两个人了,我觉得我真的要去担当些什么了,我觉得不是为了自己或者别人甚至是将来的观众,仅仅为了我觉得应该这样做。
从方法论的角度讲:1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真的是核心,的确有的时候很痛苦,但是转变视角,想想那些让你思如泉涌的部分,文以载道。自己的工作真的是基础,你总数敷衍着做事。
2大佬,真正的大佬,高冷这两个low到爆的词汇是真的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真正的大佬是带有一种无微不至的细节关怀的,他真正的去重视,尊重每一个人,而且这在表面几乎看不到,温和而有力,这应该是我学到的,讲真,我应该逐渐转变自我的性格。
3礼数,这个得多考虑一些
响我们对黑天鹅事件的理解,叙述谬误以及突出的情感事实的特点会扰乱我们对事件概率的预测,下面是书中的测试,让专业水利人员回答的问题。
1 美国某处发生大洪水,一千多人死亡。
2加利福尼亚发生地震,导致大洪水,一千多人死亡。
显然,后者场景被预测发生的概率明显大于前者,但是事实上第一个场景包含第二个场景,而且他本身涵盖的范围也更加宽泛。
同样的还有一个例子,也是从概率问题考虑。
1乔伊表面上快乐的结婚了,他杀了他的妻子。
2乔伊表面上快乐的结婚了,但是为了得到妻子的遗产,他把妻子杀了。
显然,在我们的思维判断中,第二种情况明显比第一种发生的概率大得多,但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后者比前者概率发生大得多呢?
经济中的冒险行为遵循如下的模式:稳定和没有危机的情况刺激了冒险和自大,降低了对可能发生事情的认知,然后危机发生了,是人们感到震惊并害怕投资。
持续自省第三十五天天
1.27
李承旭
(阅读)
我们的直觉是无法做出非线性反应的。想象原始环境下的生活,过程与结果是紧密相关的。你渴了,喝水会给你带来足够的满足;或者在一个不那么原始的环境里,当你建造一座桥或者一间石房子时,更多的工作能够带来更多可见的成果,因此你的情绪能获得持续性的可见反馈支撑。就像之前我曾经得出过的一个结论:在一些宏大的叙述上,原因和结果往往不具有连续性。这就是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难去真正的干成一件事,表面上是“偷偷成功的人”指着另一群人说他们浮躁了,但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做下去的情绪动机得不到及时可见反馈的支撑,所以我们做不下去。你在做百家号,公众号,企鹅号,绘画,练琴,......这一切的一切,在大量时间段的初期,基本上是零反馈,所以你也在一直困顿的反思与坚持:我应不应该做下去。这样的问题。
在原始环境下,情感会起作用,这一点也适用于知识,当我们试图收集关于周围世界的信息时,我们倾向于收到生物性的指引,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流向情感的部分,而不是那些影响力不如情感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指引系统在我们生活环境的演化中出了差错,在现实世界中,重要的东西往往乏味无情。
(自省)
我发现自省又逐渐流于形式了,没有主动去自省的期望,内容的篇幅和质量相比之前也大幅度缩短,我应该好好去思考一下坚持自省的问题了(情绪)
人的心理真的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东西,当然,幸亏我还有自省这种习惯来守望着我情绪波动的临界值。我感觉我和同龄人的发展是脱节的,我现在所做出的选择和伴随而来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可以用一个单词来形容“suffer”,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我们目前所普遍获得的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自然家庭能负担个体上大学,那么此家庭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较为完整和稳定的,既然前两种需求都被普遍占有,那么我们来谈谈后三种,爱与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显然这三者的失衡此刻正在折磨着我。今天宿舍群里有人在秀与喜欢的姑娘的聊天记录,当时我内心就出现了极大的波动,并且想立即用“相对事实上的成功”来讽刺和反驳感情上的缺失,时候想起来,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我当时在嫉妒,这种最为本能的罪恶心理在折磨着我,我嫉妒为什么我没有自己喜欢的姑娘,(我是羡慕他们的状态,而不是羡慕人,因为其貌不扬),因为我也想有自己喜欢的姑娘,我也一直想找到她(结果现在看来,真的挺难的,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在折磨着我),人肯定得需要多种因素作用才能全面成长,而我现在显然是出现失衡了。所以看见很美好的情侣自然会迸发出很罪恶的心理,而且这不仅仅是“嫉妒”所影响我的,由于我现在相对在“事业”上有所小成(还是被逼的),这种嫉妒心理就被无限放大的,我当时的大脑什么念想都想过,居然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真诚室友污蔑成屌丝 ,loser,一事无成的东西,以后再也不和这种人交往。现在想想,就觉得后怕。
反常的反应最能反映一个真实的人
我一直低估了潜伏在我心中的负面心理,或者说我内心是有很多恶存在的(包括之前想杀人)从心灵的深处,我无法忍受别人那里有我特别渴望而又暂时得不到的东西,看见别人那里有我想要的东西,我的内心会无比煎熬,就如同拿着烧火棍戳你心脏一般,
持续自省第三十六天
1.28
李承旭
(阅读)
塔勒布让我明白了一种现象。
首先让我描述一种状态,我们所保持的爱好,我们所投入的事业,我们所专注的学习,都是以这样一种状态呈现的:你一直做这件事情,因为某种原因(热爱,逼迫,体制的要求)你一直做下去了,你没感觉有什么变化,它的成果看似也没有什么累加,你就这样一直做下去,突然有一天,(比如月考挤进了年级前十,突然有人找你约稿,突然收到了梦寐以求的offer)这个时候,你恍然意识到,你成功了?!这就是非线性情形,我们的努力与收获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非线性关系正态分布。
你绝对不会每比别人多学两个小时,就进步一名;也不会每写一个字,别人就付给你固定的钱数,你也不会因为每推一篇文章,就能获得定量的粉丝;更多情况下,初期百篇的粉丝增长量也不一定比得过后期的一篇爆文所收获的流量。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的财富更不是每个月伴随着每次的投资决策固定获得一万美元。
因为,我们看不见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与回报的比例关系;我们仅仅知道,他们是正态分布的,但是关于其他,一无所知。
还有,这种努力与回报的非线性关系一直在打击着我们的期望,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我们总是在某个临街点突然意识到我们made it ,但是之前的时段都是在痛苦的等待。
一次获得100万美元和十次获得十万美元的幸福感是不同的,显然后者给人的幸福感要多得多,实际上,你的幸福感更多的取决于正面情绪出现的次数,心理学家称之为积极影响,而不是某次正面情绪的强度。
(自省)
自省不像一开始的情绪慢慢了,近期逐渐低沉,稳定了下来,同时感觉正面的情绪动机也少了很多,为什么?为什么感觉事情的发展总是会经历一个这样漫长且痛苦的过程,不过既然选择了,就自己坚持下去吧,想尽一切办法。
(思考)
今天没有什么特殊的思考。
(商业写作)
嗯,这个有的谈,剧本的持续大量输出真的改变了我的写作风格,我现在下意识的写作就是力图精简和直接的可视性,讲真,真的一句废话都没有,这样还是比较有好处的,此外,我还得在语言易懂上下一些功夫。
(身体健康)
多运动,多喝水,眼睛要保护好啊。
(原理实践)
多用书中的原理解释一下自己痛苦的坚持过程吧
(习惯)
打破一个坏习惯的关键在于,在习惯与习惯的发生间,施加一个累计变量,破坏这种作用力。
(人际)
不要把人去扁平化看待,在与人接触过程当中,不要把“他”定义成你眼前所被展现出来的这个他,你的潜意识里有关他的部分一定要把他过去的成长历程和记忆保留,这才是他的核心部分,与人交流时,既想让对话变得有趣且高效,就不经意的挖掘他的过去。
人与人之间最激烈的冲突在于价值观的冲突,所以不管什么主动地情况,都要刻意的隐藏自己的价值观,don't judge,永远不要去评判;而被动情况,当别人询问你有关价值判断的问题时,(他往往在审查试探你的价值观)而我们,一定要先有所保留,一定要客观,因为本质上,他不是在刺探你的价值观,他是在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外部的评测筛选,所以先有所保留,在主动询问,让你握有主动权。
深入的人际交往一定意义上就是习惯忍受和包容他人。
持续自省第三十七天
1.29
李承旭
(阅读)
The dead tell no tale
之前刷知乎知道了一个很有趣但又细思密恐的概念“幸存者偏差”,塔勒布称之为“沉默的证据”,这来自于一个故事:两千多年前,有人给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看了一幅画,画上一群正在祷告的拜神者,这群拜神者在随后的海难中幸存,其寓意在于祈祷能使人不被淹死,而西塞罗回道:那那些祷告后淹死的人呢? 淹死的祷告者不会活着宣扬自己的事迹,因此这能够欺骗那些粗心大意的人相信奇迹。The dead tell no tale。
火车上不会有买不上票的人,中南海内非富即贵,达沃斯的座位上没有一个创业失败的,这真的是简单再不过的道理,但是如果反诸于生活的话,你就会发现,我们日常中的决策,行为,反思与思考很大程度上同“调查火车上谁没买到票,统计中南海任职人员的家庭贫困水平,确认达沃斯论坛内失败的创业者”这种荒诞的偏差一样。
The dead tell no tale,只有幸存者才有发声的权利。
只关注“看得到”信息,便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自省)
今天虽说工作忙,但还是先早点自省吧……
(情绪)
总感觉自己有点被,有些像被压榨的劳动力,今天这种念头一直冲击着我,还是主要因为在初期,一切都很艰难困苦。黑天鹅事件还没有来。果然,看见冬日的四姑娘的丁点照片,我就躁动起来了,内心还是属于户外吧。在工作方面,其实我感觉不能怪两个学姐,辛苦了大半年,一点反馈都没有,除了近期的红包,讲真,因为黑天鹅事件,我还是要静心观察,缄默其口吧,一切小心踏实为上。
持续自省第三十八天
1.30
李承旭
(阅读)
其实我感觉自己一直忽略了一些“普世的原理”在日常中的体现,当初高考之前啃完一整本《道德经集注》的时候,李耳的思想使我越发有一种信念:早我们无法洞察的表象之下,的确有一些“普世的原理或者说是规律”,这些规律往往无法直接被语言所负载,就像“名可名,非常名”一样,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发现和体会这些原理。我特别喜欢塔勒布的思路,他会举出日常中很多验证原理的生动形象的例子。
我从来没想到一些原理的应用范围这么大。
弗里德里克.巴斯夏在《我们看到的和我们没有看到的》的文章中提到如下观点:我们能看到政府做了什么,因此歌颂他们,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别的,然而别的东西确实存在,只是它没有那么明显因为我们没有被看到。直观看来,这有点像反政府注意的鼓吹,但是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同“在火车上调查谁没买到票”一样同属于一个问题,因为应用到人上,原理相同,我们了解到的有关政府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新闻里报道的和宣传部所宣扬的,少部分是偶尔披露出来的负面黑幕,这两者构成了我们对于政府的认知。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大部分沉默的证据,我们这些权力圈外部的平民无法涉及的层面(无法涉及的层面不等同于钱权交易贪腐的黑暗面,它纯粹指没有看到的部分)包括黑暗面,敏感信息,高层决策....等这些无法看见的沉默证据才是真实的政府。
同样于人,对人的了解也是属于“幸存者偏差”类的判断,举个很简单的栗子,一定程度上,朋友圈对判断一个真实的人价值不大,因为它属于“非沉默的证据”,它们只是个人想要让别人看到的部分,之所以我们在危急,重大时刻会发现一个人完全不同的样子,做出反常的举动,这源于我们对人的判断失误,说明我们判断的信息来自于这个人主动展示的信息,而之前看约瑟夫·查思特罗的书我得出一个结论:在童年,青年时期个体经历的相对重大的负面性事件的冲击才是一个个体人格,性格形成的关键,才是三观的塑造者。而这些事件,每个人都选择缄默其口,相对的属于“沉默的证据”,这些是认知一个真实的人的关键,同时插一句,之所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有种没有判断失误的错觉,基本上是因为我还没有经历过团队的重大决策和重大危机,反常事件才是人的试金石。
(自省)
这两天自省又逐步回到正轨,还是挺不错的,每天坚持下载,还写那么多,关键是这两天工作还那么忙,不错。自省就像跑步,剧本又像自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不过是比例问题,但是坚持和优化,始终是首要的。
(思考)
今天看书,结合之前的启发,意识到原理应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比如幸存者偏差的应用广度,我还是应该多把原理弄懂然后普遍的应用一下。
(原理实践)
之前就思考过,看成甲的书的时候就想过,我要是维持日更或者两天一更的话,时间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做一个安全区间,多写几份,有事就发备用的,得保证你的发文次数。
(情绪)
昨晚情绪挺波动的,在为钱发愁,主要是来回飞成都快把我的红包都花没了,而今天上午听到外卖费还有1000+的时候,心理顿时特别高兴,我就是很容易被钱左右吧,财富自由真的是一切自由的基础,还是才能的变现问题。此外听到能做个短途旅行还挺开心的,要留意自己的情绪波动因素。
(人际)
给大佬工作,和大佬交往,首要的一个就是磨性子,你得让大佬满意,你就得收敛自己的负面情绪,任劳任怨,多干点事,多包容一些大佬与你不同的习惯(真的很重要),不断打磨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坚韧,更充满钝感力,更周到细心一些,对于你真的大有裨益。
张弼士。
持续自省第三十九天
1.31
李承旭
(阅读)
今天没看书,so sad,有客观原因,但是"操之在我,没有理由的。
(思考)
人工智能为什么叫人工?私以为程序的本质是思维,思维即程序,很多时候,人的思考方式同定式的程序没什么两样,人,总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犯着相同的错误。
不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需要极大的天赋。
我一直在重复同样的心境,这样我思考起了相同的问题。高二的一段经历,至今对我的思维影响很大。因为纵观我的一生,以前走过的路,和将来走过的路我都会发现一种定式,我往往获得不了我所期望的
(习惯,身体健康,原理实践)
首先坚持是任何事爆发黑天鹅事件的必要条件,没有坚持,没有一切。其次,在阅读完一些干货类,学术类书籍,我的思维对坚持又有了认知层面上技术层面上的提升,人们的生活都是生活在混沌中的,坚持需要循序渐进,习惯的养成,有的时候,在一开始,你还得需要一些app,之前做的健身计划,本来用的app很好,但是后来的充钱,于是乎决定依靠自己的记忆和习惯去锻炼也是同样的,没想到半年下来,什么都没有做到,自己真的缺乏一种量化的约束和指导,我的随性,混乱的本性远比我要想像的深,本性需要外力精确化的约束。
(人际)
今天在车上偶然听到杨总和刘主任谈司机的问题,我发现给领导当一个好司机也不容易,突然想起了《纸牌屋》里安德伍德的米查姆(简直和我一样傻傻的)给领导当一个好的司机:技术上绝对安全,嘴紧话少,有眼神,biabiabia,我感觉干好任何一个职业都很不容易,现在是深有体会,先好好把剧本弄好了吧。
(情绪)
抱着敬畏之心去对待坚持,不要总抱着“我一定能行”这种心态,我每天都有可能坚持不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