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许多考研的消息,很多人都说距离考试只有倒数几天了,心态也快崩了。
想想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也是大军中的一员啊,十一、二月的武汉已经进入到了冬天模式,经常是黑压压、阴沉沉的阴雨天气,还会刮着吹乱我所有造型的讨厌的风。没有人监督,也没有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每天早上八点一刻,自己自觉起床,去图书馆的路上顺便在食堂吃个早餐,在那之前我甚至不知道食堂早餐时段也会有那么多顾客。
去图书馆背政治、做数学,确实是一个漫长又孤独的过程,但是从来也没有奔溃过,也没有想放弃过。大概是因为舍不得以及不想辜负南湖图书馆每天免费的中央空调吧。
九月中旬到十二月下旬,在相比同时期的同学花的时间少很多的基础上,以一个自己还算满意的成绩上了研究生,在别人看来这段考研经历算是成功的。
然而在后来的经历中,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有多么不适合我。
从初三开始,在学习上慢慢变得懒散,曾经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青春叛逆期的到来,一点点地被我丢在了脑后。高中阶段更甚,一度成为班级倒数,甚至在经历第一次理综测试后被班主任劝说去读文科还来得及。后来虽然发了个力,上了所还不错的本科学校,但是懒散惯了就真的不能再专心投入学习了。
就这样上了研究生的我,第一年,以上课、考试为由,一次次地在小组汇报中划水;第二年,一开学,老师已经开始催论文了,同组的同学早已按照计划一步步做完了实验,只等整理出文章,我却还在为找数据的事情发愁,一筹莫展。不过这些事情通过各种渠道最后一定是会解决的。我所说的不适合我,是当我每天坐在实验室对着电脑一天连一篇文献都摸不透的时候发现的。
我发现,“科研”这件事情真的需要投入自己很大的时间与精力,需要热情更需要耐心,没有什么成果是一蹴而就的。这些在考研时期的我是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我想现在大多数正在,或是即将要考研的同学同样没有考虑过。听家里面的安排也好、从众随大流也好、短暂地逃避工作也好,就这么加入了 “考研大军”。
不得不承认这部分人在研究生阶段,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能取得成果的几率微乎其微。有长进的大概只有PPT、Word技术,好一点的会读多几本书,丰富丰富内心。研究生真正该做的“科学研究”却是少有人在做的。
不能一刀切去评判这样的一种研究生生涯是有价值的还是无意义的;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科研精神就劝他放弃考研。
毕竟目前来看,读研后的优势与利益还是显性可见的。比如同一岗位研究生工资实打实会比本科生要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