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会对一个人的印象改观呢?有个小插曲。
北方人说粤语,总是会带一些口音,并且某一些口音就是根本无法纠正过来的。
学校有很多外省籍的同事。有些人坚持使用普通话,有一些人他会有点天赋,用心学,学得发音还蛮标准的。还有一些就是英语老师,虽然他们的语言天赋很发达,英语学得666,可是有些人总掌握不了说粤语的诀窍。一个湖南的女同事。来广东几十年,已经不能适应吃辣的食物了,可是粤语还是只能一两句话。“吃”这个词的粤语发音她一直都读成sei音。听起来很像粤语的“死”发音。开始还是给很多同事带来了快乐的笑声,欢乐的笑声。广东人经常会说“你吃先”。这句话被他们学的很搞笑。我也觉得他们学粤语的过程挺有喜感的。
这位同事姓朱。单位这边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表示尊敬的话会称呼在对方的姓前面加个老,譬如说“老李”“老潘”“老孙”“老聂”。去年一开始这位同事邀请我和她打乒乓球。我很很开心,一高兴起来我就叫她“老朱”。
我高兴了她就不开心了,不喜欢别人称呼她“老zhu”。我后来才意识到,英语老师的朱老师会联想到那个谐音。
也都怪自己迟钝了!办公室还有一个朱姓的历史老师,她毫无顾忌、毫不在意还特别喜欢别人称她为“老朱”。
最后那次不小心脱口而出叫她“老朱”,发现她恶狠狠瞪了一眼。收拾东西出办公室的时候,听到她在我后面说一句“你sei先!”那语气感觉恶狠狠的。
现在想起来还有打寒颤的感觉……
现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话不在乎使用哪种语言,真诚就是最美的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