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改编自余耕原著小说《如果没有明日》的超级网剧《我是余欢水》,迎来超前点播大结局,剧中反派人物徐二炮的言论引发网络舆论大肆讨论。
网剧《我是余欢水》第11-12集剧讲述余欢水得知自己并未得“胰腺癌”,他只是误拿了另一个男人的CT片。
虽然不用死了,余欢水却惹来了大麻烦,自己当初得知得癌症时,曾经变相得将眼角膜卖出换取5万块钱。
这一次不用死了就意味着眼角膜不能“捐赠”了,他来到当初签订捐赠合同的犄角旮旯找到李姐,想取消合同。
李姐可是老江湖了,立刻表示如果他不能死了,她们可以帮他死。
余欢水没办法只好求助警察局,在警察局桌上发现了批捕李姐等团伙的文书。
她决定躲过抓捕日期,约栾冰然开始临终关怀项目,也是在旅游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想为大哥报仇的“徐二炮”。
他被徐二炮团伙抓住后,发现魏广军,梁安妮,赵觉民也在跟踪自己。
梁安妮为了让徐二炮放走她,说出“我是女的,我是弱势啊!”
这才有徐二炮的争议言论:“你们天天哭着喊着要女权,男女平等,我给你啊”
此事一出《我是余欢水》的豆瓣评分从8.4一路滑落至7.4,很多网友表示对剧中“女权”的调侃是一种抹黑。
一些人谴责中国的“女权主义”,是老虎的屁股——碰不得!
其实“女权主义”什么时候都可以触碰,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影视行业早就触碰过女权话题:
《女人不再沉默》聚焦并反映性骚扰、性暴力,以两个女性的事迹来剖析当时社会舆论对女性受害者的看法;
《别和陌生人说话》聚焦婚姻与家庭暴力,让观众直面家庭暴力对女性的伤害;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聚焦女性对自身的解构,反思女性的地位和社会认同,怎么能说碰不得呢!
而《我是余欢水》剧中女性的人设形象是什么:余欢水的老婆甘虹。
一听说他被全康集团奖励100万,马上就带着儿子去看她,余欢水还没有去世,就找到自己的初恋男友同居;
主任梁安妮露肉上位,不但跟销售经理赵觉民有一腿,还跟老总魏广军勾勾搭搭。
甚至连大衰人余欢水她都要勾引,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职场,《我是余欢水》的女性形象都是始终是非正面、非理性的。
如果这样设置角色,是为了探讨社会物质对女性的影响,如此设定倒也可以!
但这部剧全篇都在讲“余欢水”逆袭, 丝毫不涉及对女权主义的讨论。
只有大结局突兀的几句“你不是哭着喊着要女权吗,我给你”讽刺意味十足的论调!
我相信,要是这部剧真正意义上“讨论女权”而不是发泄偏见,网友并不会有那么大意见!
在对待“女权主义”的问题上,网络舆论往往使其污名化,只要提到“女权”字眼,就会有一群“老拳师”闻风而动。
当中国的影视作品还在热衷给“女权”泼脏水时,外国影视已经开始思考女权对国家进程的意义了!
2020年FX第一季度新剧《美国夫人》播出,这部剧根据真实人物事迹改编。
菲莉丝“家庭主妇”式反女权主义
讲述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活动家兼作者—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的故事,以下简称施拉菲。
70年代早期,施拉菲利用在中产阶级传统家庭妇女的影响力,以“家庭主妇”的身份发起了一场“反《平等权利修正案》”运动,建立了STOP ERA社会活动组织。
她们提出ERA将剥夺妇女目前已享有的“女性”特权,包括社会保障下的“受扶养妻子”福利,男女分开洗手间以及免除“兵役”。
这些主张与反对声音,成功挫败了《平等权利修正案》的施行,导致该修正案到今日都存在法律遗留问题。
如果当时的施拉菲站在上帝视角,看待这场发生于70年代的社会文化攻坚战,她就会发现这是一场彻底改变美国当代政治版图的文化运动。
此次由大魔王凯特饰演施拉菲,以她炉火纯青的演技,展现施拉菲的人生故事绰绰有余。
由于剧集还涉及70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我们还将结合剧中的其他女性角色来解析剧情。
第一集就是以“施拉菲”的主视角展开,镜头从插着美国国旗的蛋糕推进。
扫过站在走廊里香肩斯磨的女郎,此时旁白出声:
“接下来走来的是我们最慷慨的捐助者J•弗莱德•施拉夫利的太太—菲莉丝·施拉夫利”
凯特饰演的施拉菲穿着“星条旗”比基尼盈盈走来,镜头扫到她的脸上和丈夫得意的神色,观者很明显就感受到她僵硬的肌肉使劲地笑。
光是这一个镜头就已经显示这施拉菲不简单——她很反感这种活动,丈夫可以体面得坐在台下欣赏,自己却要像“舞厅女郎”似的走秀。
如果连外出都是这种待遇,施拉菲在家中只会更加处于劣势:国会选区重新划分,她想再一次参与国会议员选举,也需要借着送“马芬”蛋糕跟丈夫商量。
她丈夫弗莱德直言她在这里有家人有朋友,为什么要去抛下这些去参加竞选。”
施拉菲一时语塞,只能拿出丈夫曾说过的话来反驳他,临走还要为给母亲买一条裙子,提醒丈夫不要忘了签信用卡。
剧集开头就已经把70年代女人的从属地位详尽刻画:
对于家庭,只是家庭劳动机器;对于社交,价值体现在带出去吃饭会有面儿;
对于财务,需要丈夫签字才能消费;丈夫想要办“正事儿”哪怕自己再累也需要迎合!
施拉菲每一次身不由己的微表情,都表示她对现状的不满。
从人身到社会再到财务,女性的社会地位都与丈夫有关,也就难怪在1970年前后会引发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
但是当剧中华盛顿地区议员问她怎么看待“《平等权利修正案》时”。
她当即表示:“我并未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有些女人往往把不够努力归结于受到性别歧视,你能反对它最好不过!”
如果施拉菲这样说可以赢得戈德华议员的青睐时,那就太天真了。
正当她兴致勃勃坐在会议室,为游说总统放弃签署武器协议发言时。
身旁的雇员对她说“你能帮我们记会议记录吗,好让我们之间的谈话有个记录。”给她泼了最大一桶冷水,这种说法就相当于把她当做了秘书。
这种奇耻大辱让施拉菲感受到男权制度的痼疾,在丈夫与朋友的聚会中表示放弃竞选议员。
我们从镜头表情可以看出,她说不想竞选议员只是表意,应该还有不为人知的真实意图。
她与几个中产阶级妇女在美容沙龙聊天时,发现家庭妇女都不怎么支持《平等权利修正案》。
于是她开始以“家庭主妇”的身份,召集中产主妇议论此事,并游说其他议员反对《平权修正案》。
你们肯定想不到深受男权思想戕害的施拉菲,为什么要反对利于男女平等的法案。
FX这次逆着女权运动浪潮拍出这部“反女权”剧集,我猜想剧集最后会迎来大反转!
施拉菲与她的小姐妹发起的“反《法案》”游说,自制面包果酱印制上“送给养家的人”纸条送给州议会的议员们。
还成功登陆脱口秀节目传播她们的主张,这一活动引来一大批家庭主妇的支持。
由于是逆着“女权主义”潮流,她们的做法,遭到当时较为知名的女性权利团体的反对。
这些女权先锋公开嘲讽施拉菲小团体是垃圾堆里出来的。
可这样依然改变不了该《平权法案》被暂时搁置的事实,州议会不得不再次评估此法案的民调民意。
施拉菲把“反《平权法案》”事业经营得如火如荼时,另一个女权团体也没闲着。
格洛丽亚:女性生育自由
其中的主要领袖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开始创办女权主义杂志,这个角色在现实中也是个真实人物。
格洛丽亚•斯泰纳姆是美国的女权主义者,记者和社会的政治活动家。
她在1969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在黑人权力之后,妇女解放》的文章,使她成为女权主义者的领导。
1971年,格洛丽亚与贝拉·阿布祖格,贝蒂·弗里丹,谢丽·奇泽姆创建代表全国妇女的政治核心会议(NWPC),并且对全国女性发表演讲。
这一段历史也被《美国夫人》剧集原封不动改编到剧集中。
她最著名的主张就是宣扬女性“生育自由”,要求女性有生育权和堕胎权。
还为此找来社会名人的签字,剧中借着格洛丽亚与一位堕胎女性的对话,聚焦女性生育自由、堕胎权等话题:
生育并不意味着幸福,也许女性的家庭环境并不宽裕,养育多个孩子往往意味着家庭财务情况的恶化。
由于当时美国多数州都不支持堕胎,所以女性多数会去找“黑诊所”,在某个公寓的厨房案板上,被医生开膛破肚打掉婴儿。
她声称如果男人可以怀孕,那打胎就是圣礼.
格洛丽亚多次公开支持女性堕胎,跟她年轻的时候曾经深受对女性堕胎的歧视之苦有关:
格洛丽亚22岁的时候,在伦敦做过一次堕胎手术,她在演讲中感觉到了自身的“触动”。表示直到那一天,她才开始自我积极的女权主义生活。
她认为堕胎并不会让女人成为坏人,女性应该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权!
时至今日美国对“妇女堕胎”依然持有反对意见,前段时间的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从两个少女因本州不支持堕胎而出发去其他地区堕胎,依旧在讨论这个问题。
奇瑟姆:女性“真实”的权力
剧集对角色谢丽•奇泽姆的讲述更为精彩,如果格洛丽亚只是为女权发声,那谢丽•奇泽姆则是为全体女性而发声!
她是第一个黑人候选人当选美国大党总统的候选人,也是第一位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妇女。
当时的美国,虽然黑人已经获得了权利,但整个社会还没有对黑人完全消除歧视。
当雇员表示她需要跟麦戈文妥协时质疑她作为候选人,到底是为了黑人,还是只为女性。
她拿出那张侮辱性的纸条,表示如果自己每次遇到男性强力施压,都选择屈服,那样压力只会越来愈大,而她就只能一直屈服下去。
当女性权利与绝对利益发生冲突时,麦戈文会毫不犹豫抛弃所谓的“黑人候选人”,奇泽姆借着选举终于开始反思自己:
如果女性没有与男性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那这种象征意义上的选举不过是巨大骗局。
《美国夫人》目前只更新了三集,就已经夺得了豆瓣9.1高分,而且拿出了满满的诚意:
E01以施拉菲视角,聚焦家庭妇女的权益与“女权主义”的矛盾,从女性不同身份出发,全面看待女权对于整个女性全体带来的得失。
E02以格洛丽亚的视角,将女性生育自由,堕胎权重新拿上桌面讨论,对于美国目前的女性权益仍然有支持意义;
E03以奇泽姆的视角,审视并聚焦种族歧视在选举中的弊病,剖析男权在女性争取权益进程中的影响。
这些对女权的影视化诠释才叫“议论”女权!
一句“你不是要女权吗,我给你女权”类似这样调侃的论调,不过是朝着观众狠狠扇耳光而已!
其实女权崛起并不等于男权衰落,男权女权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当女性在社会舆论中不受嘲讽与歧视,在职场中同工同酬,不因生育而被迫离职;
在家庭中作为“家庭主妇”被肯定,而不是被羞辱;这些情况的改善,都有利于男性群体缓解社会对自身的压力。
我们真正该警惕的,是打着各种主义为自己谋私利的人,这种“精致利己主义”者是中国两性群体最大的敌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