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人们常用奸雄、枭雄、英雄来评价历史人物。比如,提起英雄,人们会想到项羽、岳飞等人;提起枭雄,人们会想到刘备、朱温等人;而提起奸雄,只怕最先想到的便是曹操了。奸雄——主要指奸人的魁首,也指弄权欺世的人。
曹操“奸雄”身份的标签,或许来源于《三国演义》中许劭对他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意思是说,生在和平年代,曹操是治理国家的能臣,但如果生逢乱世,那么曹操就是一代奸雄了。许劭的评价,是《三国演义》中对曹操这一形象的定位,小说中的很多情节,确实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曹操的“奸雄”本色。
但历史上的曹操真是一位欺世弄权的“奸雄”吗?下面我们将对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歌《短歌行》中进行文本细读,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曹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胸怀和理想,以及他对人才的态度,从而更加客观的来看待这位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从《三国演义》说起
在小说《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中,有一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精彩描写。
当时,曹操一统北方,率领百万雄师,饮马长江,要与南方的孙权、刘备联军决战。开战前,曹操志得意满,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置酒于长江之上,与文臣武将一起宴饮。
酒酣处,曹操取槊(古代一种重型的骑兵武器),横立江头,慷慨而歌,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便是曹操著名的诗歌代表作《短歌行》!
这首诗歌十分有名,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便提及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而经过《三国演义》的烘托渲染,这首诗,几乎更是家喻户晓了。
但这首诗,从开头几句“对酒当歌……”似乎是在呼吁我们及时行乐、诗酒余生,比如唐人吴兢便说“言当及时行乐”;而罗贯中更是抓住“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句子,给这首诗蒙上了诗谶[chèn]的色彩,说是不祥之兆,暗示了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
但这些,似乎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我觉得,还是清代的张玉穀[gǔ]评价的最恰当,他说:
“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
张玉穀的这句话,有两点重要的内容:第一,感叹时光易逝、功业不成的无奈;第二,欲得贤才、求贤若渴的胸怀。我以为,这才是曹操这首诗真正所要表达的感情。
《短歌行》所代表的“忧世不治”
开头八句,是感叹时光易逝、功业不成的无奈。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首先,如果单拿出这八句来看,确实有着浓厚的及时行乐思想,但是联系全篇来看,却并非如此。曹操感叹的,应该是战乱仍然频繁,一种大业未成而生命有限的紧迫感,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或许很多人受到《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影响,认为曹操是一位自欺欺人、手段毒辣的盗国独夫,但其实,这只不过是小说中的形象而已。
公正的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思想开明的改革家。自汉武帝时罢黜百家之后,发展到东汉末年,人才和思想都渐渐趋于僵化,而曹操却对传统以经、孝等取士的方式提出了质疑,他曾经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曹操善于网罗人才,也善于爱惜人才、发挥人才的长处,比如《三国志》中引魏书的记载说:“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