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我非常重要的一年,考研、旅行、读书、健身都有很多成长,借着跨年的关口,想对自己过去一年认为重要的事情做一个复盘整理。
一、学习:分清学习类型,找准学习方法
2017年在学习上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已经完成,本科论文、升学、学习英语健身、读研期间文献综述写作和各科项目汇报,每件事完成下来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收获经验和教训最多的事项莫过于国内考研。
考研这件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我把它当成一个人生项目来进行,毫不夸大的说,在这场盛大的项目里,我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学习机器,每天5点半起床,做真题研究真题,看教材背诵教材,无论是在学校图书馆里还是出行的火车飞机上,我都把复习资料随身携带,以便随时进入备考模式,一年300天,一天18个小时,复习日程计划表精确到了分钟,如果按照正常的成功程序,此刻我应该坐在上海大学的图书馆里写下这篇回顾,但事实是我现在在珠海,这真是一个既悲伤又幸运的故事。
悲伤在于辛苦努力一年终与自己预定的目标擦肩而过,其实这是在我复习过程中就已经预料到的结果,因为我深知自己的状态,长期的时间苛求让我陷入了一个机械式复习的恶性循环,僵化的思维模式让我几乎忘记了思考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在考试前两周,我和一个导师交流,他告诉我每一门科目都有其独特的学术语言和思维模式,正如计算机有它的编程和运算语言,英语有它的思维和结构模式,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新闻学也是如此,要想真正学好一门课,应该学会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用英语的方式说英语,用传播的方式学传播。
这是令我受益匪浅的一次交流,只是知道时复习时间已所剩无几,只能尽最大努力有意识地将课程分开学,事实证明分开后英语地学习方法是成功的,80分也是我比较满意的成绩,专业课理论基础130分也算正常发挥,至于政治和专业课实务方面,则是验证我学习方法失败的部分,这两门典型的文科论述科目,需要极广的知识覆盖面和极强的思维灵活性,你需要不断思考琢磨问题背后的深意,如何立意作答,从哪些方面来论证你的观点,论证过程是否严密,观点是否独特且具有高度深度,这完全不是用学英语的方法就能实现的,但究竟是什么方法,我当时也不得而知。
国内考研落榜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错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看罗辑思维时听到许岑老师的课,付费学习后逐渐解开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课程内容和之前导师告诉我的学习思路如出一辙,但却是更系统具体的论述,许岑老师认为学习方法分为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自然主义的学习方法强调一丝不苟的模仿,比如英语、健身,结构主义强调的是探究,其目的是创造新的东西,比如见解、观点。
在英语的考研复习过程中,我没有刻意背单词,唯一一点经验就是反复做真题,研读真题,近20年精选出来的150篇文章我看了大概20多遍,做到每一个单词,每一个长短句,每一个答案的分析都准确理解,至于其他完形填空,大小作文加起来的复习时间不到两个星期,这就是自然主义的学习方法,不要求你创造新的东西,把前人的经典模仿分析到位即可。
很显然,传播学论述题是属于结构主义的学习范畴,没有前人的问题借鉴,没有完整标准的答题模式,得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整合信息,分析题目,逻辑清晰地回答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不能局限于已有的教材和真题,得充分扩大知识面,了解国家政策方阵,行业最新资讯,本学科与其他关联学科的结合,不断的探索研究才能有新得发现,不断的分析总结才会有自己的见解,而这,恰好就是研究生考试的意义和读研的必修课。
二、自我:你就是自己独有的生活模式
考完研写完毕业论文后,我有了大把的空余时间,与此同时我也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实习工资,工资不多只有1300块,却促使我放飞自我一口气穷游了半个中国。
说实话,按照正常的出行标准1300块只够我去一座城市,一开始我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和欲望去环游,我只想去南京转转,在浙江读书四年没去过南京也是一大遗憾,在查询桐乡到南京的过程中,恰好发现苏州在中间,虽说苏州不是非去不可但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地方,于是便从苏州中转北上。在苏州,我把语文书上的江南园林几乎徒步走了个遍,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个人慢慢在园子里转,看亭台楼阁飞榭流光,听小桥流水戏曲评弹,没有人催促,也没有下一个要到达的远方,饿了吃点街边小吃,渴了喝点特色冷饮,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奇,有时候趴在栏杆上看风景行人看得出神,会想这古老屹立的园林,应该见惯了南来北往的过客,又或者,它们曾亲眼见证过游园惊梦的传说,而我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在别人的世界里究竟会留下些什么呢?一缕烟?一场梦,还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背影?
离开苏州之后北上南京,这是一段很沉重的旅程,我选择的地点也都是历史古迹,其实特别怕这些人归尘土物犹在的东西,每次看到都悲伤满满,人努力一世,到头来无论青史留名还是埋骨他乡,无论出身寻常人家还是烟花巷陌,都只是历史中的孤鸿片影,越想努力抓住什么越是留不住什么,历史车轮碾压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六朝古都金陵一梦,此去经年,任法国梧桐开遍南京也再无绝代芳华。这南京啊,一边是倾城的浪漫,一边是倾城的绝望,当我缓慢走过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雕塑中那些无助的手,每一双都像是从地狱里长出,骨髓里都渗着惨烈的毒,那一刻我只觉得自己仿佛经历了生死,人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在南京之后的旅程,我睡过烟味弥漫的走廊过道,住过各类青旅宿舍,见了许久不见的老朋友,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一路上呼吸过河南洛阳炽热的空气,走过嵩山少林热血的武林,拥抱过湖北武汉美丽的姑娘,坐过江西赣江边唯美的摩天轮,喝过山东济南清亮的泉水,踏过青岛胶州湾的海浪,在天津欢乐谷和朋友尖叫,在北京徒步爬八达岭长城,六月的海天一望无际,秦皇岛的阳光里没有江南的烟雨,吉林长春有北国温暖的落日还有野蛮霸道的司机,最难忘的经历莫过于凌晨三点在长白山下冷得瑟瑟发抖,坐在车站抱着自己等日出。
我没有觉得独自旅行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也不觉得穷游有什么不好意思,跋山涉水的路很辛苦,但回忆起来却是满满幸福,我把美好的愿望都记在心里,难忘的风景留好下次再去。我很喜欢高晓松说的诗和远方,那种理想中的生活是如此的让人向往。
什么是诗和远方?大冬天吃火锅,吃得脸颊冒汗不是诗和远方,但你身上只有50块钱还带女友去吃火锅,把冰冷圣诞夜过得心满意足,这是诗和远方。买了房子到宜家选家具不是诗和远方,你租了一个破房子,却买回藤曼盆栽细细装饰,露出十分雅致,这是诗和远方。听后摇、爵士,不是诗和远方,但你加班到深夜回家还要取出淘到的碟,听几首后摇,偷几分钟闲适,这是诗和远方。
男人至死是少年,而我觉得,女人至死也应是少年,一样的青春热血,一样的芳华正茂,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就决定了你的世界是什么样。
三、生活:生活并非单枪匹马
这是第二部分的反面教训,过于单枪匹马的生活会使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失衡,满打满算22年的生命,我独处时可以过得精彩纷呈,而和人打交道时总是处理得兵荒马乱,一直以来身边人都在包容我的缺点,2017年年末,我终于为自己的鲁莽和任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一年的最后几天,我失去了一个生命中特别重要的人,造成这一切的大部分原因都在我自身情绪管理不到位,一直以来我对生活的理解还有对世界的态度都有些极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人为地将一些小事上纲上线到原则问题,对身边的人过于苛刻,无意间制造了太多本不该有的压力与摩擦。
把一个装睡的人叫醒很难,有时候明知道一些事情是错的还是要去做,一个人为所欲为惯了就会肆无忌惮,受伤多了就会浑身长刺以求自保,回首这十年,深恩负尽,心里存了太多“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孤傲,以前的我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呐,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欺负了别人,只是后来在和生活厮杀的过程中练就了一身要骨不要命的本领,回头想想其实从一开始就错了,为什么要去和生活竞争呢,为什么不去学会和生活和睦相处呢,从容地接受过去,真实地接纳自己,用心地善待身边人,不是比天天叫嚣着搏斗更有意义吗?
总是要在被现实打得头破血流后才知道痛,总是要痛彻心扉后才知道改,生活不是一厢情愿,也不是孤军奋战,新的一年愿心平气和,从容不迫一点,在生活中收敛心性,收藏锋芒,做一个柔软又坚强的社会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0882/c725bba094e3f95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