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刘擎教授的分享我来总结一下,首先弄清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1 共事合作(功能导向--高效)比如原始社会部落里面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目标。
2 情感归属(归属感,需要把自己和一种高于自我个体的存在联系起来,比如家庭,社区,国家甚至人类等)
3 精神成长 (从群体生活中成长,变得更完整)
传统社会作为熟人社会,人际交往的三层意义是融合在一起的。
而现代社会(自愿共同体)中,工作,情感和成长是相对分离的。第三重意义最为重要,但现代社会中三种意义是完全失衡的,对效率对目的的追求占了太大比重(比如大学注重培养学生技能但忽略了其情感和精神成长)
工作优先占据了人们的时间和经历+现代人边界感意识强,生怕冒犯打扰了别人。
容易嫌感情依赖太过麻烦,绩效太低,从而拒绝人机交往。
解决的可能性:
1 互联网可以跨越物理距离,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关系。
2 邻里之间可能恢复传统邻居关系--例如上海疫情时期
3工作单位中不只重视工作的利益,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个人感想:老家的传统社交让人感觉亲切,但也容易让人感受到边界感不够带来的困扰。城市的现代社交也许让人觉得冷漠,但相比较而已更得年轻人的心,因为年轻人更多的喜欢关注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八卦别人的事情。至少与我而言,城市生活人与人之间的适当的边界感真的让人轻松多了,而家乡传统社交并没让我觉得其中有多少真诚的成分。因为欠下的人情永远比欠别人的钱难以厘清。所以喜欢一切关系简单且真诚的我更倾向于城市这种看似冷漠实则更简单的社交。反正只要志同道合,你终究还是可以在城市遇到真心的朋友,这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