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江苏特级教教师高子阳老师的《让儿童爱上写作的12堂公开课》,受益匪浅。
其实,在微信公众号里也关注并一直在读他的文章,读他的文章,感受最深的及时文字与思想上都是一种温文尔雅的美的享受,每次都能看到他关于阅读或写作方面的一点心的思考,并很能受到深深的启发。
在这本书中,高子阳老师,还是特别地注重阅读与写作。尤其是小学写作上的5课时写作教学模式,还有就是他关于日记方面的作文本改革以及日记写作的提法,与我正在进行的《初中学困生写作畏难心理策略探究》课题及其相关,可以说正是为我的课题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撑,尤其是在日记写作或者说是课外作文集随笔写作方面,与我的思路几乎是同出一辙,他在书中,也提倡大量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尤其是提出了“1525+N”的读写结合法,并特别指出了出了什么是大量阅读,至少读2000本书以上,认为只有大量阅读才能真正做到写得好,进一步指出,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对于看似读了不少书,但仍然还是写不好作文,其根本原因就是读得量不够。对此,我也一直深信不疑,阅读是吸收,所吸收的涵盖写作所需的一起硬件与软件的东西。这一思想,在舒月明写的《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实际上,对于语文学习,或者说语文学习者综合核心素养的提高,主要也在阅读和写作上,这既是目标,也是最佳途径。所以,在多年一线语文教学上,我始终抓住这一主线或牵着这一“牛鼻子”使劲,抓大放小,大就是充分给与学生自由自主阅读的时间,小就是对语文教材全面整合,注重方法的指导,精读课文精讲,自读课文自读,节省出时间学生自由自主阅读,保证他们能够尽可能多地大量阅读。其实,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高老师提出的“量变才能实现质变”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语文学习就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保证学生能大量写作,比如高老师在书中指出的进行日记写作或课外自主命题自由写作,这既是“量变到质变”的保证,也是培养与形成学生阅读与写作兴趣与习惯的不二法门。
在书中提到了与学生进行师生共读,这一方面,我也一直开展着,就是每周至少两节课的课外阅读的课堂化,让学生自主挑选书籍与自由阅读,不附加任何条件包括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之类的作业,只要求学生心无旁骛地自主阅读就够了。同时也在周一至周五每天日记(随笔)写作,并建立发表平台《星火》班刊。两年来的时间,虽然很辛苦,但是对真正促进与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兴趣与习惯,有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高老师书中,我更看到了课内习作时,师生共写的进行,老师与学生同写一个题目,或者说是老师写“下水文”,这一个方法,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虽然我也有雨学生共写,但只是在每期的《星火》出刊中,以对学生在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和佳文分享的方式进行的,而没有像高老师在课内写作课上同写一题。读了高老师的文章后,对我以后的课内写作课上的做法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高老师在书中指出,课内写作课必须与“四种作品”同步进行,一是“学生中草稿中出现的佳作”;二是“以前学生所写的同题好作品”;三是“名家作品”;四是“教师的课内习作作品”。前三种佳作范读,我也偶有进行过,但并不是一直在进行,感谢高老师的提醒,这四类佳作的范读与拜读就是为了形成距离,让学生有一种标杆作用并努力追求写出佳作,这就是“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的潜在力量。
在高老师的书中,我尤其看到了形成学生写作畏惧心理的根本原因:“我过中小学生一直‘大面积’的害怕写作,恐怕与小学六年没有写作有着必然联系。”“学了这么多,为何三年级学生写不出一篇有点摸样的小文章呢?答案是一二年级没有降低写作恐惧感的思维来教这些内容。”就是没有从写话开始,或者说就是没有从开始给学生树立创作的潜在意识,让学生没能认识到人天生的写作表达能力的潜在需求,使学生与真正的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距离。尤其是认识到了从人出生以来,就应该用录音或父母记录的形式把孩子的说话与表达记录在纸上,这就是他们最初的作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时刻存在写作,人出生以来,就一直在写作,从而认识到写作就是生活,并没有什么困难的,更无需害怕,记录生活,表达自我,就是写作。因此高老师在书中说“降低恐惧感很简单!就是在110篇课文及若干本书的阅读中,清楚地告诉学生,你们肯定能像作者一样写出这些句子、这些段落、这样的文章等。”“百余次第告诉,学生就会整体不怕。”还说:“一二年级只有重视降低写作恐惧感的教学,三年级习作才好教。”这也体现了潘新和教授语文名著《语文:存在与表现》的主体思想:写作,是人与生俱来的或者说是人存在的本质需求。尤其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常人难以理解的一点,学生应该先写书才能写好文章,也就是先好写长文,然后才能写好短文。与我们一般认为的是:人应该先写好短文或者说写好小文章才能慢慢写好长文章是相反的,这一点让我们一般人有点点匪夷所思,但高老师在文中层层深入偏僻入里地说得非常致理,让人心悦诚服。这里还是遵循高老师前面说的“先有量变才有质变”的道理是如出一辙的。关于这一观点,在我的写作历程中,也深有感触,我学生时代五六年级时就能写长文至少一千字以上,但写短文却有点难,所以,在我的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能把作文字数写起来,真正做到写作上的“量变到质变”,从而实现先写长文再写短文的由粗放型到精准型写作的过程。
高老师的阅读与写作的思想,让我的语文教学在阅读与写作的理论上有了更进一步完善,尤其为我当下的进行的课题研究如雪中送炭地提供了精准的支撑。
语文学习,爱你并不难,进行大量阅读与写作,二者都是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以学习者积极主动渗透性的体悟式学习为主,才是是真正提高与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最快捷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