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劝说有烟瘾的父亲戒烟,可能会说“抽烟这么有害健康,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快戒烟吧!”
父亲大概率是不会坦然接受抽烟有问题的,可能会否定抽烟对身体不好,或是否定自己的身体会出问题。如果我们过于直白的指出对方的错误,对方不仅可能不接受,甚至可能会有激烈的反抗~
我也做个小结哦,所以,要光靠讲道理说服别人当然很困难,这实际上在做的都是在“抗衡”对方的经验和判断能力。这也是我们很早的时候提过,不是要讲出“最正确”的道理,而是让对方“听进去”的道理
没错,烟民如果仅凭个人感受,那其实抽烟的反馈是很不明显的,这种模糊的反馈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低反馈“
由于人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会按照自己更乐于接受的方式解释吸烟的危害,这就和上节课“粉红色泡泡”联系起来啦 ~
所以【反抗机制】告诉我们,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而【粉红色泡泡】,会让我们的理性拼命找出各种理由,为我们原本的看法找到依托,这也是说服如此困难的原因。
首先【承担情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不否定或是跳过对方的感受,而是先表达我能理解你,你的感受没有错,如果是我也会有相同的感受,这样就不更不容易触发对方的反抗机制,更好的达到说服的效果。
重点是让听众觉得,我不是在直接反对他,我是理解认可他情绪的自己人。
【直接否认】就是在直接攻击对方的意见;而承认对方一部分观点,再解释的【区隔否认】,就会让对方感觉我们不是在否定他的观点 ,一定程度的绕开了对方的反抗机制,更容易达到说服效果。
间接告知,会让听众感觉,这是自己发现的,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别人强行灌输的,这会让我们的大脑更乐于接受
反抗机制在抵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事前抵御比事后辩护所需的成本低的多,就是因为使用抵御时,听众还没有产生反对意见,我们不需要直接与听众的观点对抗,听众也就更容易接受。而一旦听众自己形成了反对意见,那我们的说服就相当于反对听众的观点,自然也就更难达到说服效果。
另一方面,一旦成功的使用了抵御,我们的解释就会被听众所接受,变为听众自己的观点。之后他人的反对就相当于否定听众自己的意见,听众也就更不容易改变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