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
邓禹南阳来,仗策归光武。
孔明卧隆中,不即事先主。
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孙曹与更始,未可同日语。
向非昭烈贤,三顾犹未许。
君子当识时,守身如处女。——明代诗人杨基
明代诗人杨基的《感怀》成就了“英雄莫问出处”的这句名言。如果是一句这么直白的话说出来,很多人会点头附和,但内心是否真的同意,就未可知了。
“英雄莫问出处”中的英雄,必须遇到赏识自己,并且不要事事要求完美的“伯乐”才能真正的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倘若遇到的是“处女座”,恐怕只能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隐士了。就算是这位出身卑微的“英雄”已经遇到自己的“伯乐”,也难免遭到同僚的嫉恨甚至污蔑。当一个出身卑微的英雄遇到污蔑怎么办?《战国策:四国为一》中姚贾为自己的辩解已经对政敌的反攻,可谓教科书级别的演示。
《战国策:四国为一》中,韩非以“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贬低姚贾“出使四国,绝其谋,安其兵”的功绩。先不分析韩非说的有没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姚贾的出身,单单守门人的儿子,还做过小偷,不得不让秦王对他的行为产生质疑。要知道,当初秦王派他出使四国时,可是“资车百乘,金千斤”的,韩非怀疑姚贾“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也是有道理的。
姚贾怎么给自己辩解呢?他就像污蔑开头看到的那首诗那样,洋洋洒洒的举了好几个名人的例子“曾参孝其亲,天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曾参很孝顺他的父母,天下的人都希望他能做自己的儿子;伍子胥忠诚于他的君王,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他能做自己的臣子;女子善于刺绣织布,男人们都希望她能做自己的老婆)”。以伍子胥自比,足以表明自己的忠心。
对于秦王反问“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的辩解,不但提到了姜太公等人,连秦王的先人秦穆公都算上了“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太公姜尚在东海之滨被他的老婆抛弃,在朝歌做屠夫时,他卖的牛肉无人问津,还是子良的逐臣,在棘津打工时,没有人愿意雇用他,然而文王任用他却成就了王业。管仲曾是齐国边远地区的小商贩,在南阳无人知晓,又是鲁国赦免的囚犯,然而齐桓公任用他便称霸诸侯。百里奚曾经是虞国的乞丐,据说他被人用五张羊皮就转卖了,然而秦穆公任用他,竟然使得西戎各国前来朝拜。晋文公任用中山的小偷,却在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这四个人,都有令人耻辱的事情,都遭受过天下的诽谤,然而明君依然任用了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可以为国立功)”。这段举例,表面上是说自己,但实际是拿历朝历代的先王与现在的秦王做对比。最后一句“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这四个人,都有令人耻辱的事情,都遭受过天下的诽谤,然而明君依然任用了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可以为国立功)”更是委婉的向秦王表明,想做一个成就一番事业的君主,就不能是个“处女座”的君王。
如果你认为姚贾的辩解导致为止了,那你就错了,姚贾刚刚举得仅仅是正面的例子,接下来他要列举反面的例子了“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如果是卞随、务光、申屠狄那样的隐士,君主还怎么任用他们呢)”!卞随、务光、申屠狄这三位,可谓从名声到出身都完美的隐士,但他们就是躲在山里不出来,君主缺不缺治国人才,跟他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这样的“完人”,对于秦王来说,也可以称为“废人”,一个有缺点的能人和一个“完美”的“废人”,任何思绪正常的君王,都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