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6.11.20《无声告白》- 放下期待的包袱

16.11.20《无声告白》- 放下期待的包袱

作者: Iamdoingwell | 来源:发表于2016-11-21 06:42 被阅读0次

想开kindle unlimited 很久了,只是一直懒。在临近考试的周末,焦虑到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索性开通了包月服务,下了无声告白。

小说并不长,写了美国中部俄亥俄州的一个叫米德伍德的小镇上中美混血的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小说以莉迪亚的死亡开始,通过一步步家里不同人的对于莉迪亚死亡的态度和侧写,一点点回忆母亲玛德琳和父亲詹姆斯各自的童年,以及他们如何在哈佛相识相爱,后来如何为了家庭选择妥协,搬到米德伍德生下三个孩子,以及一家人如何把各自的期望赋予他人,最后造成了莉迪亚的死亡。

故事很简单,但是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个性鲜明。母亲玛德琳,一生怀有做医生的梦想,不愿泯为众人,她目睹母亲生活的单调,发誓绝不成为那样的人。她的母亲,一个将烹饪书视为圣经的女人,希望她考进哈佛,遇到一个优秀的哈佛男人,然后过上幸福的主妇生活。而玛德琳追求的与众不同,让她一眼爱上中国裔的詹姆斯。她和他结婚,毕业时放弃了申请医学院,在家打理一切,煮饭,照顾孩子,最终还是过上了和她母亲一样的生活,单调、平凡。十几年后,当她下定决心逃离那样的生活,独自一人离家出走,躲进另一个小镇攻读医学课程时,命运再一次和她开了玩笑,她又怀孕了,绝望到边缘的她将自己毕生的希望和期待,全部压在女儿莉迪亚身上,她送给女儿的书都是和医学、生物、物理有关,她说服儿女放弃唯一一次party邀请,为了更好的准备课程。她发誓,绝不上莉迪亚和自己一样,她希望莉迪亚成为医生,自己梦寐以求却无法实现的医生,受人尊敬,和男医生一样的,闪闪发光。

相比于莉迪亚的母亲,父亲对莉迪亚的期待有所不同。因为是华裔,詹姆斯从小活在明目张胆的异样眼光中,他自卑,没有朋友,不敢带朋友回家,因为父母亲都是学校厨房的帮工,他和玛德琳结婚时约定不谈过去。在米德伍德这样的白人小镇,作为学校的历史老师,他无疑是全镇人,全校师生眼中的“另类”。如此的经历让他对孩子们的社交生活充满期望,他希望儿子有自己的朋友,鼓励莉迪亚主动打电话给同学,他不希望自己特殊,他希望自己和大家一样。

我在读的时候觉得詹姆斯和玛德琳这样的婚姻很特别,一个希望与众不同,一个人希望能和大家一样,他们爱的结晶,承担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所有期待。孩子是敏感而细微的,莉迪亚非常聪明,5岁的时候,她便明白母亲想要什么,为了母亲不再消失,她把母亲所有的期待背在身上,最后不堪重负。

我认为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于,用一种温柔坚韧的口吻,娓娓道来各种家庭琐事,将种族问题,教育问题和兄弟姐妹间的那种强烈的联系和依附感表现了出来。

放下期待的包袱

从莉迪亚的身上,多多少少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我明白那种活在父母期待中的日子,虽然我和莉迪亚多少有些不一样,父母期待我的东西有些也是我自己想争取的,内在的动力可以平衡掉部分压力,但是活在别人期待中的痛苦,以及在“别人希望我做的”和“我真正想做的”中挣扎,尤其当这个别人还是你最在乎,最亲密的人,这种痛苦更会放大百倍千倍。小时候不懂得如何排解压力,有时候甚至会产生一死了之的念头,所幸我怕死,并不敢付诸行动。活在别人的期待中的另一个问题是容易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与爱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未来总是迷茫,所以也常常羡慕那些人生目标清晰坚定的人。

前段时间和嫂子聊天。嫂子现在博士二年级在读,嫂子和我很像,我们俩都是那种很听话很懂事很踏实的孩子,她一路读到博士才发现到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但是,博士毕业留校任教,成为一个工作压力不那么大,体面的大学老师,是家人一直以来对她的期待。但是她很勇敢,一边读博,一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知识,准备着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在视频的最后,她和我说,生活中朋友、家人、亲戚对自己都有期待,但自己更要坚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做哪些事情自己是最开心的,状态是最好的。她说身边也有很多朋友觉得工作无聊,并不喜欢,然而还是放不下。人这一辈子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要受太多限制,不要一辈子活在别人的期待里。选择摆脱期待的时候,要相信自己,给自己多一点耐心和时间,并且付出确确实实的努力。

当时和她聊完这些觉得很触动。想起了自己最近的挣扎。找工作,投简历,爸妈都希望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我是新闻学background,父母希望我去新闻单位做记者,收入不低,工作不累,也还算体面。然而抛开能不能去不谈,我清楚地明白自己并不想做记者。我想做市场营销,我想把好的产品带给用户,上市场营销课的时候,每每读到case study,看到那些marketing 的specialist 将一个品牌带入千家万户,我都觉得这是一份有着魔力的职业。

华裔在美国

回到小说中描写的第二个问题,种族。詹姆斯在50、60年代的美国,被视为异类一点也不奇怪,他是全镇唯一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即便是今天,在美国的大部分地方,华裔依然数量极少的族裔。詹姆斯从小生活在不加掩饰的特殊眼光里,我同情他,也理解他。我如今在纽约遇到的各种文化上、认知上的偏见,相比詹姆斯当年,都不值一提。

另一方面,我庆幸自己生活在21世纪,庆幸自己在纽约,在这样一个有diverse culture的城市,这样一个看似冷漠实则包容的地方,任何“特别”都稀松平常。我也佩服很多年前来到美国打拼的华裔,有他们的参与,才有今天的多元化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11.8那天眼看着trump当选总统,我非常难过。大选后的第二天,整个纽约笼罩在一片绝望之中,我的教授们都站不稳。坦白讲,两位候选人都有很多瑕疵,抛开两个人的政治政策不谈,Trump的种族歧视态度,侮辱女性的言行,不看书,种种种种,都不是一个好总统,一个leader的好榜样。他当选,提出遣返非法移民,修一道高高的墙,对女性的侮辱等等,都在一点点摧毁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多元价值观。多年的平权的努力,现在岌岌可危。

爱不是武器

小说的最后一章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一家人的生活在暴风雨后终于回归正轨。莉迪亚失踪前的最后一晚也通过她的心理活动呈现了出来。虽然莉迪亚未能逃脱死神,但她死前的心理状态,不再逃避或者试图掩盖期待的压力,那种平静和坚定,放下包袱后的平静,给我很多力量。

父亲和母亲相拥,一如几十年前。一家人共同经历了风暴后,他们更加珍惜彼此,也放下了很多执念。

最后的最后,愿“莉迪亚”们都能在 他人的期待 和 真正的自我 中找到平衡。

                                                                                2016.11.20 于纽约

                                                                                               M

相关文章

  • 16.11.20《无声告白》- 放下期待的包袱

    想开kindle unlimited 很久了,只是一直懒。在临近考试的周末,焦虑到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索性开通了包月...

  • 无声告白 | 期待

    一开始我以为是一个普通的案件,父母不留意,女儿被拐跑且遇害。随着文章的慢慢深入,原来这一切只是因为来自母亲的期待。...

  • 真正的自己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看完《无声告白》...

  • 【书架放大镜】第1期

    我们终此一生 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 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美国...

  • 如果你不想笑,就别笑。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继《漫长的中场休息》后,...

  • 【无声告白】 -期待 等待 失败

    我有一个习惯,买书之前都要去度娘那里看一下梗概,然而这一次没看过书的梗概,就买了这本书,第一次,满怀期待的...

  • 《无声告白》:期待是元凶

    小说《无声告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花样女孩,最终自杀,死因竟然是父母对她的期待。那个最被父母重视的女孩,死...

  • 《无声告白》|关于期待的悖论

    我们什么时候会产生更强烈的期待呢?当你发现某种期待也许会成为现实的时候。即使那可能是假象,你却仍然乐在其中。 我们...

  • 《无声告白》——走出别人的期待

    带着“莉迪亚死了”的结局,去看关于她的故事。莉迪亚身前的成长与经历,掺杂着她身后的家庭变故、反思与探求,交叉的叙述...

  • 寻找自我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里的这句话,想必说出了很多人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6.11.20《无声告白》- 放下期待的包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zy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