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笔记】《孩子的教育》什么是人格的统一性

【笔记】《孩子的教育》什么是人格的统一性

作者: 我和小妮子的日常 | 来源:发表于2023-01-16 07:02 被阅读0次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展现出了他的整个人生和人格,而人生和人格又是一种无形的背景,不结合这些背景,我们便无法了解孩子的个人行为,这种相互关系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不管我们转到哪一个角度,它都会开出绚烂的花。但构成这些图案的基本花瓣是统一的。

    人格的统一性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发展。孩子在生活中会有各种需求,他们必须用统一的方式表达这些需求,这种统一的方式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同时赋予了他们个性化特征,将个体与其他做出类似行为的孩子区分开来。

    如果一个孩子屡次犯错,老师或者父母就会带着偏见看待他,认为这个孩子无可救药;相反,一直表现优秀的孩子偶尔做错事情,因为“表现优秀”的总体印象已经先入为主,所以他通常不会受到特别严厉的惩罚。

    我们常常责怪孩子不乖巧,责备他们屡教不改,却从未深究他们犯错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书中案例: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老大是13岁的男孩,他5岁时妹妹出生。妹妹出生前,父母对他有求必应,男孩习惯了自己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人都围着他转。哪怕他时常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母亲也会尽可能满足他。
    等男孩初二时,他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暴自弃,懒散堕落,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极度紧张。
    一旦母亲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生气地拉扯母亲的头发、拽她的手或者耳朵,闹得母亲片刻不得安定。
    男孩拒绝改变自己的发泄方式,特别是随着妹妹长大,他的行为越发恶劣,很快妹妹也成了他的攻击对象。虽然,他没有伤害妹妹的身体,但还是能看到他的嫉妒之心,就这样,他成了家里的破坏大王。
    不仅如此,在学校里,他也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他的成绩还算不错,但是,因为老师需要照看整个班级,无法只关注某个同学。
    如此一来,男孩觉得自己在哪都不得宠,于是,他便做些出格的事情以此博得大家的关注。
    渐渐地,男孩成了大家厌恶的对象,周围人都很讨厌他的所作所为。
    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只要男孩的行为妨碍到别人,他就会立刻受到惩罚。
    比如,收到较差的成绩报告单、寄送给家长的投诉信。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直到学校认为男孩不再适合学校生活,建议他退学。
    得知这个结果后,男孩很高兴,因为他终于达到了目的。
    我们不难发现男孩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只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

    在他看来,妹妹的出生使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了重新获得母亲的全身心关注,成为母亲生命里的唯一,他不惜屡屡犯错。

    从自然科学意义上严格地讲,“弟弟妹妹的出生,哥哥姐姐就会变坏”构不成因果关系。但在个体心理学中,精神世界的“崩塌”,确实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发展。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男孩的表现和行为都不好,但当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之后,可能会对他感到同情。

    而且,学校对他的惩罚,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因为惩罚只会告诉男孩,他不适合学校生活,不管是被学校开除还是暂时离开学校,他都距离自己错误的目标更近了一步。这就像陷阱,反而会让他误以为自己有所收获。

    他所有的行为都遵循着他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的内在逻辑,比如,忘记带课本上学,目的就是为了让母亲来学校为他送课本。

    这样的行为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他人格计划的一部分,因为人格的所有表现形式都是一个统一体。

    这也是学校惩罚他起不到效果的原因所在,无法改变他的任何行为,只会让他得寸进尺。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从心理学角度去判断孩子的某些特定行为,就像单个音符只有在乐谱才有意义一样,我们也需要在人格统一性的大前提下,去研究那些特定行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孩子的教育》什么是人格的统一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ak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