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退休3年我写了3本书。第一本书是《我遇到你》,是在退休时刻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人生命中的华彩乐章是职业生涯,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这本书可以看作是我的业务自传,也可以看作是给观众的述职报告。写完《我遇到你》,我迎接退休的心情就更踏实更从容了;第二本书是我和大学同班同学一起写的:《我末代工农兵学员》。这本书是在集体回望青春。作为工农兵学员,我们都有难忘的前传。同学中的知青、工人、战士都从自己不同的角度回望自己的青春。正传部分是回望自己大学生活,那是从1976年到1978年——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大学生生活。第三本就是6月29日在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正式发布的《那年·那信》。”
“ 不一样的退休”(摘录、整理)60岁的敬一丹从央视退休,写下回忆性文字,回顾自己在央视“焦点访谈”“感动中国”“一丹话题”等的历程,这个历程也是见证中国百姓共同关心的重大事件的历程。本书还包括敬一丹在全国各地采访做节目刻骨铭心的经历,生动叙述了遇到各层面百姓、央视共事的工作伙伴等经历,故事真实生动,思考和感受刻骨铭心。
①坎坷的求学经历,中年再造的央视奋斗,全民关注的新闻热点,感人肺腑的记者良知,新闻理想,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对央视节目的深刻反思反省,贯穿全书。
②敬一丹精彩的励志传奇:连考三年28岁上研究生,从研究生到教师,从教师到央视主持人,38岁创办一丹话题,40岁到焦点访谈。坎坷的求学经历、央视的奋斗历程精彩纷呈。
③在央视30年的经历,见证中国社会重大变迁:舆论监督、反腐、扶贫、国企工人下岗等社会转型热点,全民关注,弱势群体的采访,刻骨铭心。
“ 不一样的退休”(摘录、整理)敬一丹用信件唤醒人们对过去时光的记忆,激发人们积极主动的去记录身边人、身边事。从“无意识记录”到“有意识记录”,从职业到生活,敬一丹侃侃而谈:“我为什么记录”。
记录,让后人看得更清楚
敬一丹曾先后主持《一丹话题》、《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栏目,三次获全国主持人金话筒奖。在她的主持生涯中,记录贯穿始终。
这是一部关于家、关于记忆、关于回望的作品,在行文之中,敬一丹保持着一个媒体人冷静客观的风格。68年时光,1700封珍藏家书,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书中敬一丹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
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在敬一丹看来,这些信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这本书是一个接力,要传给年轻的一代人。我觉得对于记录的意义,后人会看得更清楚。”她说,“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媒体人的自觉,而纪念体现了代际的传承。”
敬一丹以平实、沉静的文字,与读者分享着这一切。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让读者从中看到的不只是别人的记忆,不同的人能读出属于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心得。
妈妈的纪录
父母长辈会给我们讲故事,但我们有没有听过?有没有听懂?如果能够听懂的话,这些故事就会对我们了解过往的岁月特别感性、真实。对于信这种文本,敬一丹好像有一种先天性的在意,她回忆,1998年《焦点访谈》最具锋芒之时,她曾写了一本书《声音》就是从成千上万《焦点访谈》的来信中选取的,写作时,她就有一种强烈的记录意识。
“我就想,以后的年轻人如果想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老百姓都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本书可以提供参照。”不同于那本,此次出版的新书说的是家,是一种柔软、深情的话题。“当然,这本书也是向我的父母致敬,当妈妈把家信整理成了一本家庭成员看的书时,我们都觉得妈妈太厉害了。同时,妈妈在编写家信的过程当中,我也知道了我的DNA是怎么来的,我为什么也喜欢记录这些事。”敬一丹称,母亲没当记者,但她充满了作为一个记录者的素质,以至于影响到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