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高中那会儿学《鸿门宴》,老师说,刘邦虽然赢了,但为人痞里痞气,并不正大光明;
项羽尽管输了,却是真性情真大丈夫。刘邦是小人得志,项羽是时不利兮可奈何,是英雄气短。
李清照的词: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两天坐车,正好看完了项羽本纪部分。完全颠覆了以上的认知。
一、就算抛去部分夸张的成分,我认为仍然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项羽是一个军人、将军,武功高,异常勇猛、凶狠
2、从揭竿而起及至兵败被困,共历时八年,大小战役近百场,鲜有失败
3、推翻秦国暴政的主要是楚军,战斗力强于其他各诸侯国
4、鸿门宴细节描述到位,大概率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
二、根据书上所写,可以得到项羽的人物性格:
1、印象中有三处,“坑之”、“屠之”这样字眼,屠城、活埋几十万人的行为,此为不仁;
2、刘邦先入咸阳,意欲称王的时候,手下有个叫曹无伤的投诚项羽,结果被他随口就卖了,此为不义;说话不过大脑,情商极低;
3、火烧咸阳后,仅因要回家乡炫耀,放弃正确的战略安排。死之前还嘴硬,说是天不应我,不是能力问题,要证明自己。说明极为虚荣、幼稚;
4、多次有机会灭刘邦,都因为对方几句好话而被骗,特别是鸿门宴上,说明智力低下;
5、身边更是有项伯这样的智商低、吃里扒外的“敦厚长着”,仅有一谋臣范增,还被轻易用离间计,说明用人不行
第二部分的信息,我认为多半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太史公是汉朝史官,立场是站汉朝统治阶层的。
1、里面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描述,比如前一页写项羽屠城,后一页来了句不忍百姓受苦,又或者心慈手软等。
所以项羽究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还是带点优柔寡断但本性善良的仁者呢?
2、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统御几十万大军的人,怎么可能这么不通人情世故,这样幼稚?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这不早就被人弄死了吗?
3、汉朝的统治阶级,为了愚民,大大简化了其战争、谋略部分,把项羽写的一文不是,告诉世人失败是种种原因所必然的
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我不知道。就看到“屠之”、“坑之”、“民相食”,这样短短一个词带过,几十万人的命,是怎样一个惨?
“收其货宝妇女”,女人就是物品。
相比起来,生活在今天这样和平、公正的多、发展快的时代多幸福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