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想,古人的脑子到底是什么构造?怎么就能写出那么多美好的诗歌来?在古人们学诗作诗的道路上,也确实留下了许多励志的正能量故事,发人深省,引人沉思。今天,读书灯下就给大家分享一个“烧诗”的故事。
勇敢地与过去告别,方能更好地拥抱未来——杨万里“烧诗”。
杨万里从小爱读诗写诗,唐诗以及在他以前的宋诗都是他阅读的目标,而据说他成年后的“偶像”就锁定为了当时流行一时的“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作诗好用僻典,炼生词,制拗句,讲究语言韵律,可谓是将“形式主义”的道路走到了底。由于喜欢,因而崇尚,由于崇尚,因而相类。
35岁的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已经有所成就,用词精巧,善用典故,朋友评价其诗歌多类江西诗派。此时的他,已作诗一千余首,看得出来,在当时的诗友圈里也闯出了名气。
但渐渐的,他发现,有点不对!这样写诗,用语虽精雕细琢,但别人读来却并不流畅,甚至拗口,且缺生活气息。这时候的杨万里,大概是遇到写诗生涯的瓶颈了。
要知道,到了快40岁,习惯与风格大致都已经确定了,想要再改,可是太难了。为了下决心,杨万里想了个办法,将此前所作诗稿全都付之一炬,切断过去,从头开始。
这是个多狠的办法?有多少人能为了更高的目标,将半生所获全盘打倒重来呢?更何况,古人的生命看起来比现代人短多了,多少人在30来岁就已经早早逝去了啊。
可杨万里义无反顾地、一往无前地从头开始了。后来的结局我们已经知道了,正是他这告别过去,从头开始的勇气,才有了他后来诗歌中凝练的通俗浅近、自然活泼的语言特色,才有了独具特色的诗风,才有了诗歌史上影响颇深的“诚斋体”,也才有了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对于诚斋,大诗人陆游曾说:“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虽说他有些自谦,但也从侧面反映杨万里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