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已经冷到家里的蠢猫会来钻我的被子了,身为老母亲的我小心翼翼抚摸着被子里的肉球球感激着骤降的温度,然后虚抱着阿黄肉球球又睡了一觉。
还在被窝里的时候大瑛在群里问我们借电动牙刷充电器,然后她感慨,终于又有了能借乱七八糟小东西的邻居了。大瑛搬来隔壁小区了,步行距离50米,甚至共有一个床po,早上起床还帮她收了一个快递,昨晚回家则看到她坐在我们家沙发上打着UNO。感觉又回到了老家,老妈喊我去隔壁借一点酱油,顺便送去刚炸好的小丸子,而我回家则端着隔壁阿姨今天新鲜出坛子的酱菜。
北京很大,最大的时候是大学同学搬家去了顺义,然后整整一年多没再见面。以前都住在学校附近,每周都会一起去健身房,搬家之后再约,就难以找到让她奔波两个小时出来见面的理由了。上周终于借电影节的由头见了面,过去的假小子不知怎么有了女人味,被事业压榨出的焦急也沉淀了下来,变得不急不躁。而同样好久没见的师姐则听说有点走进了死胡同,还没有在社会上真正摸爬打滚过的她在企图拍自己的独立纪录片,但实在缺少经验和敏感度,如今还没见上面,等待着再约。
人跟人很妙,网络的出现让即使有着时差的我们也能说上话,但是什么距离会让两个人常常见面呢?譬如50米,原本只是点头之交,但相互交往实在没有什么成本,一来二去也就熟悉了。譬如3公里,想见面想喝酒了,随时骑车就去了,不必担心地铁下班,不必担心时间太晚。譬如30公里,见面约会地点要在中间,工作日约不了,周日又总有其他安排,只是想一起聊个天,付出的成本是不是太大?如果付出的成本太大,超过友谊界限让人误会了如何是好?譬如3000公里,好说,见不了面,那当3000公里突然消失,那么为了庆祝距离的消失,50米、3公里、30公里的人当然会全部出现。然后各自回归各自的距离,让人跟人的玄妙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