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内心强大的父母》:你是父母,可你也曾经是孩子

《内心强大的父母》:你是父母,可你也曾经是孩子

作者: 曾九如 | 来源:发表于2020-06-29 16:49 被阅读0次

    没有哪个年代像当今社会这样重视教育,每个家长都有一套自己的育儿理念。揍是不揍?鼓励教育还是打击教育?上不上兴趣班?一大堆育儿路上的问号围绕着年轻的父母们。

    每每这种焦虑导致生活鸡飞狗跳的时候,上一辈的老人们总是应景地摇摇头:“你说你小时候,哪有这么难带呀,不也过得挺好的?”

    你气急败坏地说:“这都什么年代了,能一样吗?”


    问题是,你确定这样焦虑的自己可以培养出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吗?

    在教育中,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心理发展。我们常常容易看得到孩子的优秀,却不容易觉察到他心底的忧伤。

    《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的13件事》这本书的作者埃米.莫林作为一位畅销书的作者,有着无数耀眼的头衔。

    她是认知行为专家、精神治疗医师、大学心理咨询师,拥有执业临床社工执照,TEDx演讲者,在全球心理诊疗行业具有非凡影响力。她的文章常发表在福布斯网、《今日心理》《时代周刊》《ELLE》《Cosmopolitan》《快公司》以及Business Insider网、福克斯新闻等媒体上,是福布斯网站点击量最高作者之一。

    尽管生活颇多磨难,她仍然致力于帮助孩子从问题中走向自信。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了一系列方法,来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但是这本书显然是给父母看的,没错,作者就是想要告诉你。你要如何审视自己,让自己内心强大,才能帮助孩子成为想成为的人。

    而作者也反向思维地展示了,那些内心强大的父母,所“不”会做的事。

    其实你会发现,孩子所有的行为大概都是父母的折射。

    一、爱与溺爱:从“度”上讲,不仅仅是多寡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妈妈会承认自己是“溺爱”孩子的,他们只会觉得自己给予的爱不够多。心疼、内疚、担心和焦虑总是伴随着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是啊,作为一个妈妈来讲,这种担心和焦虑大概从准妈妈这个身份就开始了,这是人的本能焦虑。可是,当我们知道这种焦虑不仅无济于事,还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时,我们就会设法战胜自己的情绪,这就是一个内心强大的妈妈。


    有些打着爱的名义的“爱”,是父母掏心掏肺地付出,可是没有人希望这种付出换来糟糕的结果。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受原始家庭的影响而塑造的性格,有优点也有缺点。而当我们成为父母时,我们总是想尽办法规避这种缺陷和遗憾。

    1、出于“爱”的保护,既无微不至,又束手束脚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喜欢帮助孩子“解围”的家长。当孩子暴露在矛盾之中时,他们无论在何处,好像都能第一时间跳出来帮孩子化解矛盾。他们会说:“他小,他不懂这些。你们应该让着点他。”

    我们也常常和一些家长聊天时,讨论吃亏这个问题。有些人看护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要保证孩子的安全,还要保证他们在孩子间的社交活动中“不能吃亏”。假如孩子在冲突中是占上风的,家长通常不会作声,但是一旦孩子处于弱势,家长一定会跳出来,为孩子讨回公道。许多在公共场合里陌生家长之间的战争,往往都是从维护孩子开始的。

    我们先不去评判这样的行为到底对错。因为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那么这样的家长可能会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

    全世界都对不起我


    在家长第一时间跳出来保护孩子的时候,就已经造成了一个观点,就是完全是对方对不起我,我并没有任何过错。正常的社交生活中的矛盾,一定是双方造成的,并不一定代表着孰对孰错,有时候是两种观念和不同理解导致的差异。其实,孩子们的本质未必是坏的,他们因缺乏正确和有效的引导,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那种家长“护短”的行为,很难让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将事情失败的归因都放在外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总是能看到别人的缺点

    有人撑腰的孩子,一旦在社交中受挫,就会觉得对方不好,这一切都是对方的错。但是一段关系或者是某种矛盾,一定是双方促成的,看到他人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认识到一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才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认识。看他人如此,看自己亦然。若总是盯着他人的缺点不放,就会对周围环境和身边人心生不满,格格不入。这其中,曾经费力袒护自己的父母也不能排除在外。因为这种思维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会因人而异。

    自己无力改变糟糕的处境


    既然在遇到问题时,归因都是外部的。而自我之外的因素又是无法控制的,那么很容易就产生无力之感,既抱怨糟糕的处境,又无力改变。陷入一个无限的循环,或者是黑洞。

    以弱势的同情来达到目的

    将自己放在弱势的一方,很容易达成目的,然而这种关系却并不可靠。追溯过去,因为“身体弱就可以不参加军训”,诸如此类事情,将孩子放在一个弱势的群体里,他天然就容易放弃尝试,也不再愿意去证明自己。在长大以后的成人关系中,会容易极端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出于“亏欠”心态的养育,并非补偿,而是放纵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现代职场妈妈常常一边在职场中打拼,一边又带着愧疚来陪伴孩子。因为妈妈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没有在孩子身边,而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向了职场。因而在陪伴孩子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种补偿的心态。

    在这里就会觉得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的。带着这种心态来养育孩子,就很少可以对孩子说:“不。”


    其实,没有任何数据证明,陪伴孩子的时长,可以影响孩子的成长。

    教育里最看重的依然是“言传身教”,陪伴虽然是孩子所需要的,但是他们需要的仍然是高质量的陪伴。是和你在一起时,你的一言一行,对他无声的沁润。

    而且这种亏欠这种心态并不容易觉察。当旁人觉得你纵容孩子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出于爱才选择这样做。而当他不断地提出新要求,而你又不断的满足。并且你常常被他渴望的眼神打败,不忍心看到他失望的时候,放纵就悄悄地产生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内疚与亏欠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有时候,它会让我们反思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时,而对孩子大声吼叫之后,出于内疚我们会反思将来不能再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但是,我们仍然要注意的,是那些常态性的内疚与亏欠,因为它们将会让你不断的补偿,孩子不断地获得。很显然,这种补偿永远也无法填满无限的欲望。

    3、出于“恐惧”情绪的限制,是以爱知名的不信任

    在我们眼中,孩子是弱小的。在父母眼中,我们永远是孩子,而在我们眼中,孩子也是一样的。

    安全问题无疑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问题。然而,除了安全之外的担忧,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理由呈现。

    当孩子想要向前迈步尝试走路时,怕他摔倒了。怕他太累了。想要自己拿起餐具吃饭,怕他弄得到处都是、怕吃的太慢饭凉了。

    家长之所以会严格限制孩子的各种尝试性的行为,大概是因为他们并不懂得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所具备的能力。因此,他们也就不能根据不同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去评估风险。

    其实,做任何事都将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风险。与其绑住孩子的双手,不如告诉他如何规避风险。

    有时候,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仍然做不到适当的放手。

    因为其实我们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恐惧,对于世界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焦虑。但是,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我们常常知道,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看世界的方式。心存恐惧的父母很容易让孩子看到一个充斥着危险的世界。那么他又将如何与这个可怕的世界建立联系呢?

    当我们责怪孩子腼腆、内向、胆小,我们是否反省过自己的行为呢?

    二、权利与边界:从范围上讲,太松和太紧,都不值得鼓励

    1、过于自由的孩子,没有边界

    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成了宇宙的中心

    中国式的父母常常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吃一点点苦。一切为了孩子,然而结果却差强人意。因为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一方总是付出,一方总是索取。尤其是从上一代严格的教育中成长的父母,总是觉得孩子需要“释放”天性,需要百分百的尊重和自由快乐地成长。


    然而,没有边界的自由,早已不是尊重,而是让孩子野蛮生长的土壤。

    我们都相信孩子是性本善良,是单纯可爱的。但是当他无意识地伤害了别人,他却不能感受他人的痛苦和悲伤时,他便无法产生共情,会成为一个冷漠而自私的人。

    给孩子自由,也要告诉他边界。那些不能做的事情,和可以做的事情,都可以让他自己来判断。放正自己的位置,宇宙之大,人越是知道自己无知,就越感到自己的渺小。

    当一个合格的父母,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了孩子舍得下、牺牲得了自己。而是让彼此照亮对方的人生,有能力过好自己,才有可能真正地成就他人。

    给孩子太多权利,可能反他被控制

    曾几何时,尊重孩子被扭曲了好几个度,凡事都要咨询孩子的意见。这在作者~看来,是极不合适的。孩子可以决定自己的某些事情,而让一个年幼的孩子来参与家庭的决策,显然就是权利过度了。因为假如你让孩子们来投票决定要不要搬家,他通常不会考虑他所不知道的社会因素。而他思考的则是,搬去新的地方,他将会告别现在要好的伙伴们。

    一旦孩子们参与各种决策,他将会被赋予超出年龄所对应的能力,让其错误的认识到他可以掌控任何事。

    2、过于严苛的孩子,没有主见

    苛责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过去老人带孩子常念的一句话就是:“乖、听话。”这好像成为了那时衡量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标准。可是当那些乖孩子长大以后,常常屡屡碰壁,反倒是那些当年调皮捣蛋的坏孩子,往往混得春风得意。所以说,“乖”这个词,是父母的需要,而孩子的成长完全不需要的。

    当你很累很烦的时候,你希望孩子能乖一点;当你想做自己的事情时,你希望孩子乖一点;你希望他乖乖的,不要总是三天两头地给你惹麻烦。你也许觉得孩子必须得懂规矩,可实际上,那些规矩都是因你而定的,是你认为不能做的事情,而且只要孩子不执行,就会居高临下地摆出父母的权威,希望他服从。

    假设孩子什么都听你的,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孩子还是他本身吗?不,他可能成为了另一个你,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非常成功和完美的人,复制你也无可非议。但是绝大多数的父母,总是在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要求孩子。甚至完全忽略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所能达到的程度。

    高标准严要求的孩子,看起来是完美的。他们从不许自己犯错,然而,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不会犯错的人是不存在的。不断受到苛责的人生,反而脆弱的经不起风雨。而总是习惯服从的孩子也将很难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你以为的管教可能只是惩罚

    如果说溺爱孩子的家长,是因为感情太丰富,那么一管到底的家长,便常常是太过于理性了。溺爱的家长,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里都有爱,那么管教孩子的父母若是过度,就成了事事都讲“理”。

    其实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讲情的地方。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就更需要讲情了。管教本身是必要的,“管”在于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和偏差,即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教”在于告诉他怎么做。

    所以,管教这件事与惩罚并没有任何关系。有人认为对待孩子该奖励则奖励,该惩罚则惩罚,惩罚的目的在于“让他长记性”,然而,教育里有句话常说:“什么事情,你若希望他做就诱惑他,你若不希望他做就强迫他。”

    我们反观自己,让自己感到痛苦和难过的事情,自己还愿意去做吗?假如想让孩子养成某种好习惯,应该引导他去观察自己做这件事的好处,而惩罚只会让他越来越痛恨这件事,反而越走越远。


    当前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种虎妈的理论。作为一种强势的教育观念,家长在教育这件事上占据了绝对的地位。也有不少先例证明这种理论的成功,例如钢琴家郎朗、周杰伦等等。

    但是教育不在于研究个例,虎妈这样的家长需要一定的素质,对孩子的特质绝对的了解和正确的预判。只有那些充分认识到孩子有着某方面的潜力,而他受限于自己认知时,才出面干预指导。

    三、成长与犯错:从时间上讲,无论你多大,都应该和孩子一同成长

    1、选择如何养育孩子,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在育儿这件事上,几乎没有对错,但是教育是一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辛勤耕耘。

    我们在自己的原始家庭中长大,形成了现在的习惯和性格,曾经自己受过的伤不想让孩子再承受,曾经自己走过的坑也不想让孩子再经受。

    选择高标准严要求的方式,孩子就会沿着一条规矩而严谨的道路去行走,但也容易缺乏创造性。而野蛮生长的孩子们,或许保留了天马行空的想法,但也容易触碰边界,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家孩子就是傻,什么不都不知道争,所以常常被人欺负。”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处于弱势的家长,孩子就长期被定位在这个弱势的圈子里了。

    还有一种疼爱方式,是什么都不让做。脏的事情不能做、累的事情不能做、不安全的事情不能做,不符合家长标准的事情不能做。什么都不能做的孩子,渐渐也就没有了欲望,到后来可能你想让他去做去尝试,他都不会再去尝试了。

    有时候,人生像一场不知道终点的马拉松,很多人日复一日地完成作息,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孩子也在忙忙碌碌中长大了。今天自己心情好就对孩子和颜悦色,明天心情不佳就对孩子大喊大叫,孩子也在人生的这种困惑中长大了。带着对人生的不理解,好像人生也不过是随波逐流。

    而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养育方式,孩子的24小时都被各种各样的学习计划填满,表面上看,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今天获得了这个奖,明天获得了那个奖,成绩优异,然而孩子们心理是否足够强大,能够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正确看待鲜花和掌声,则需要好好深思。

    2、做一个好妈妈很难,可是60分就足够了

    每一个妈妈都想做一个好妈妈,可是每个人又都不止这一个角色。当人们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分散给自己的各个角色时,总是带着某种天然的矛盾。做女儿觉得亏欠了父母,做父母又觉得亏欠了孩子,做妻子觉得自己很累,做一个职场人又觉得偶有力不从心。

    我们多么想奋力做一个好妈妈,但是被现实打败,又有着诸多无奈。

    有人说,妈妈是超人,她有三头六臂。可是,我们自然地会认为,花一个小时做三件事的,总是比不过专注于花三个小时做一件事的。尤其是在教育这件事上。那么全职妈妈就一定是完美的妈妈了吗?也未必,因为人总是要搞定个体的需求,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这个别人也包括孩子。

    全职妈妈这个群体非常特殊,很大概率上全职妈妈要比职场妈妈付出的更多。因为她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寻找并且让自己的存在更有意义。这当然会有一些社会因素,也会有一些经济上的因素。即便是富人阶层的全职太太,也未必会比普通家庭的全职妈妈们压力小。因为她们都必须找到一些除了妈妈这个角色之外的个人标签,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

    实际上,并不存在百分百完美的妈妈。我们羡慕的那种搞得定一切的妈妈们,其实羡慕的是她们那种从容的状态。并非她们都是拥有着望尘莫及的能力,但是好心态和强大的内心却是必须的。

    有时候,搞得定一切并非是真的搞定了一切,而是相信自己能够搞得定这一切。

    做妈妈虽然是人的本能,但是当妈妈这件事,也是后天习得的能力。你若拥有了100分,你便不再需要努力了,而如果你是一个60分的妈妈,那么你就有无限潜力做个更好的妈妈。

    3、你不应做了父母就停止努力,怎样要求孩子就要怎样要求自己

    有多少家长抱怨孩子不学习,可是自己摸起书本还是上个世纪的事。有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那些我们抱怨孩子的事情,恰恰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的事。而令我们惊喜的是,那些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事,也碰巧是我们也擅长的事。

    然而,父母的双标,让孩子非常不服气。“不是说,让我自己进屋学习,那你们又为什么看电视呢?”“我是大人,你是小孩,你的任务就是学习。进屋去。”

    假设孩子的任务是学习这件事没有错,那么大人的任务是什么呢?挣钱养家吗?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也像自己一样,每天九九六,为生活累的不像样。所以回家就觉得应该尽量的放松,那么在孩子面前,他便容易认为人生就是来享乐的。他也愿意只挑那些让自己开心和快乐的事来做。

    而且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件事,又是个伪命题。学习又是为了什么?人的一生几乎都在学习,学习各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创造更多的事物和规则。

    不仅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大人一生的任务也离不开学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是学好习的前提。

    如果将学习仅仅定义为考试和分数,那么当学业结束了,不再有考试,人们就当然会放弃学习,拒绝学习。

    郑渊洁就曾经霸气的写过一句话:“先学爸,后学霸。”他曾经几十年如一日写作,雷打不动。教育里的言传身教永远是最直观和最有说服力的。


    我们普通人并没有这份勇气和毅力,但是仍然可以从今天起,做出小小的改变。

    我们会通过自己的改变告诉孩子:人生不应该是浑浑噩噩的,它是每一天都有新发现和新体验的一天。你会想去了解世上一切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东西。当你发现了学习的乐趣,你就会迫不及待地解锁更多新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停下来,好好审视自己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已经忘了:曾经我们也是一个孩子。

    我们也曾经反抗父母权威,我们也曾不理解父母的行为,不屑于和他们沟通,但其实内心也是渴望父母的爱的。我们也曾糊里糊涂地被父母捧在心尖上,结果在自己的人生里屡屡碰壁。

    人生来就是要克服困难的,一个具有强大内心的孩子,会更有勇气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让孩子内心脆弱的不是困境,而是你面对困境的态度和行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心强大的父母》:你是父母,可你也曾经是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fa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