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做了一个关于“学习”的主题阅读。有一些感悟想和你分享一下。
01
首先是关于选书和买书。
找书单是很简单的事情,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可以出来一大堆。但是选项越多,越容易参差不齐,我们不好判断哪份书单质量较高。即便是好的书单,也未必适合自己。
于是,经常会出现,按照书单买了很多书,结果发现里面穿插着一些内容较差的书籍。即便一些内容优质的书籍,可是未必是当下自己需要的知识,也未必是自己读得下的类型。
怎么办呢?
我的方法是通过豆瓣读书的评分,还有微信上的电子版书籍,对书本做一个双层筛选。
在豆瓣上,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书籍评分和评价人数。也许分数会存在偏差,但当评价人数较多的时候,分数还是比较趋近于准确值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像我找学习主题的书籍时,在搜索框里输入“学习”。首先,自然是挑选出评分较高的书籍。然后,评分未必很高,但是评价人数较多的书籍,也可以考虑选入书单中,因为一本书如果可以吸引足够多的人去做出评价,还是值得你去了解一下的。再适当加上一些自己对书名感兴趣的书籍。
选完书,可以在微信读书里找到对应的电子版书籍,整本书从头到尾花几分钟不停留地翻阅一次,再在目录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一下,看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对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以此作为自己最终是否买书的判断。
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
即便是自己欣赏的人推荐的书,也无法保证就会适合自己,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喜欢的风格,容易接受的内容,都不一样。
一本书,如果浏览的第一印象并不喜欢,后面即便买回来了也不怎么会去看,只会无端增加自己买了书却没看的焦虑,还有浪费钱。
当然,如果习惯看电子书,就更好了。无论是随身携带,做笔记,文字导出,还有看完书后无需担心怎么处理书籍,都有不错的便利性。等接触到足够喜欢的书,或者经典的大部头,再去购买纸质书。
我屯过很多书在家里,携带很不方便,而且不喜欢的书和看过的书时常丢又不是,送又不是。毕竟送给别人,也未必是别人喜欢的,结果你身上的包袱,转而变成别人身上的包袱,也是不妥。后面便慢慢让自己适应电子书。
02
然后,是关于学习主题的知识分享。
梳理了7本书的框架,分别是乌尔里希波泽尔的《有效学习》(豆瓣评分是7.6分),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豆瓣评分是8分),11位认知心理学家的《认知天性》(豆瓣评分是7.8分),斯科特杨的《如何高效学习》(豆瓣评分是7.4分),本尼迪克特凯里的《如何学习》(豆瓣评分是8分),秋叶的《高效学习7堂课》(豆瓣评分是8.9分),斋藤孝的《学会学习》(豆瓣评分是7.2分)。
读完了《学习之道》,《有效学习》,和《认知天性》。当然,这里的读完,并不是指没有遗漏半点知识的,从头到尾的阅读。只是对书本的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感兴趣和重要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
好的书,值得再三翻阅。随着自己经历不同,收获和理解也会发生变化。
7本书里,出现率较高的关键词有三个。一个是知识组块,一个是间隔检索。一个是反馈。
将知识组块,是指将碎片的信息,通过某种相关性,关联成一个整体。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还有使用时的知识提取。
这涉及到大脑运行的一些基本机制。大脑可以同时处理的记忆只有4个组块。但我们却可以让每个组块包含更多的知识。
就像一个表演杂技的小丑,他只能同时抛4个大球。但如果我们让每个球里面装满更多的小球,那么虽然,小丑依然只能抛4个大球,但是实际上他抛球的总数却提高了。
以知识组块为例,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里分享的RIA便签读书法,还有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里分享的临界知识,都和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相关。如果我们把这些知识整理到一起,那么每次调用其中一个知识时,同一个组块内的知识也会同时被调用。而知识被调用多了,使用时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关联的方法,不一定是概念的重合,或者一脉相承,通过比喻,拟人,类比等抽象的方法,为原本不相关的知识创造关联,也可以实现知识的组块。
间隔检索,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通过回想的方式,重新复习一遍知识。
我们每次学习到新的知识,只是保存为大脑的短期记忆。如果不做复习,那么,这个知识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忘。只有通过多次重复,短期记忆才会慢慢发展成为长期记忆,存放在大脑中。
读书时,我们使用的方法,时常是在短时间内,集中重复多次。像把一篇要背诵的课文,在一个晚上,反复背诵多次。
然而,这并不是最佳的方法。
相比之下,间隔一段时间后的数量更少的复习,记忆效果更佳。也就是说,相比起一个晚上把一篇古文背上10次,记忆效果并不如每隔一个星期背上2次。
而且,复习的时候,通过回想的方式,来检索并提取知识,也能有效提高记忆效率。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好几本学习书中,都花了一定篇幅介绍了相关的知识。
因为,知识的巩固很重要。
无论是我们在职场上学到的知识,还是线上课学到的知识,如果学完了就结束了,没有进行复习,时间长了,基本就忘得差不多了。或者记起来,也是模糊的印象。
你花了时间学习,连用都来不及用,就已经被淡忘,这样的学习,和浪费时间,也什么区别。
关于反馈,我们听得很多,每本学习书里也提得很多。通过及时输出,得到别人的反馈,可以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优化和调整。但是,我们只能通过别人进行反馈吗?
《有效学习》这本书里,就提到了一种通过更深层次的提问自我反馈的方法。
像我们学完一个概念,理解了它是什么意思,用在什么地方之后,不妨可以想深一层,对于这个知识,我已经理解的有哪些内容?是否还有我没有完全搞懂的内容?这个知识可以应用的背景和前提是什么?这个知识的重点是什么?基础是什么?
像写完文章,再反复思考,文章的目标读者是谁?读者是否可以理解我的文字?文章结构和案例是否使用合理?
每次做完事情,试着在当前的基础上,再提出更多角度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让我们只靠自己就完成对事情的反馈,让我们拿出手的作品完成度更高。
03
知识组块,间隔检索,反馈,其实并不是什么多复杂的知识,即便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相近的方法。但依然有很多书,会重复提及这些概念。未来会有更多的书,还是在讲。
因为,知道的人多,做到的人始终是少数。
我们看完一本书,幡然醒悟。隔一段时间,等这个知识忘得差不多了,又再去书店,重新找别的书,寻求新的方法论。但其实,还是那个知识,它不过换了个面具,又来教你一趟,谁让你屡教不改呢?
在一个主题读100本书,远不如把这个主题里的一本书践行100遍。
而且,知识也不需要践行很多,找一个,极致践行,效果也不会差。
因为,很多事情做到极致了,道理是相通的。
像如果把知识组块践行得极致,每天接触到的新知,都会去和原有的旧知做关联。那么,即便不做复习,旧知也会反复被提取,得到复习。即便不做反馈,旧知和新知的不断碰撞,自然会让真理越辩越明。
复习做到极致,反馈做到极致,何尝不是一样呢?
想到这,我有点后悔。
今天,把时间都用来做了主题阅读,却没有花时间践行,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你呢,有没有好好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