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天做完主题阅读,我反而后悔了

今天做完主题阅读,我反而后悔了

作者: 木吉呀 | 来源:发表于2020-04-18 21:14 被阅读0次

今天,我做了一个关于“学习”的主题阅读。有一些感悟想和你分享一下。


01

首先是关于选书和买书。

找书单是很简单的事情,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可以出来一大堆。但是选项越多,越容易参差不齐,我们不好判断哪份书单质量较高。即便是好的书单,也未必适合自己。

于是,经常会出现,按照书单买了很多书,结果发现里面穿插着一些内容较差的书籍。即便一些内容优质的书籍,可是未必是当下自己需要的知识,也未必是自己读得下的类型。

怎么办呢?

我的方法是通过豆瓣读书的评分,还有微信上的电子版书籍,对书本做一个双层筛选。

在豆瓣上,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书籍评分和评价人数。也许分数会存在偏差,但当评价人数较多的时候,分数还是比较趋近于准确值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像我找学习主题的书籍时,在搜索框里输入“学习”。首先,自然是挑选出评分较高的书籍。然后,评分未必很高,但是评价人数较多的书籍,也可以考虑选入书单中,因为一本书如果可以吸引足够多的人去做出评价,还是值得你去了解一下的。再适当加上一些自己对书名感兴趣的书籍。

选完书,可以在微信读书里找到对应的电子版书籍,整本书从头到尾花几分钟不停留地翻阅一次,再在目录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一下,看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对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以此作为自己最终是否买书的判断。

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

即便是自己欣赏的人推荐的书,也无法保证就会适合自己,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喜欢的风格,容易接受的内容,都不一样。

一本书,如果浏览的第一印象并不喜欢,后面即便买回来了也不怎么会去看,只会无端增加自己买了书却没看的焦虑,还有浪费钱。

当然,如果习惯看电子书,就更好了。无论是随身携带,做笔记,文字导出,还有看完书后无需担心怎么处理书籍,都有不错的便利性。等接触到足够喜欢的书,或者经典的大部头,再去购买纸质书。

我屯过很多书在家里,携带很不方便,而且不喜欢的书和看过的书时常丢又不是,送又不是。毕竟送给别人,也未必是别人喜欢的,结果你身上的包袱,转而变成别人身上的包袱,也是不妥。后面便慢慢让自己适应电子书。

02

然后,是关于学习主题的知识分享。

梳理了7本书的框架,分别是乌尔里希波泽尔的《有效学习》(豆瓣评分是7.6分),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豆瓣评分是8分),11位认知心理学家的《认知天性》(豆瓣评分是7.8分),斯科特杨的《如何高效学习》(豆瓣评分是7.4分),本尼迪克特凯里的《如何学习》(豆瓣评分是8分),秋叶的《高效学习7堂课》(豆瓣评分是8.9分),斋藤孝的《学会学习》(豆瓣评分是7.2分)。

读完了《学习之道》,《有效学习》,和《认知天性》。当然,这里的读完,并不是指没有遗漏半点知识的,从头到尾的阅读。只是对书本的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感兴趣和重要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

好的书,值得再三翻阅。随着自己经历不同,收获和理解也会发生变化。

7本书里,出现率较高的关键词有三个。一个是知识组块,一个是间隔检索。一个是反馈。

将知识组块,是指将碎片的信息,通过某种相关性,关联成一个整体。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还有使用时的知识提取。

这涉及到大脑运行的一些基本机制。大脑可以同时处理的记忆只有4个组块。但我们却可以让每个组块包含更多的知识。

就像一个表演杂技的小丑,他只能同时抛4个大球。但如果我们让每个球里面装满更多的小球,那么虽然,小丑依然只能抛4个大球,但是实际上他抛球的总数却提高了。

以知识组块为例,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里分享的RIA便签读书法,还有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里分享的临界知识,都和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相关。如果我们把这些知识整理到一起,那么每次调用其中一个知识时,同一个组块内的知识也会同时被调用。而知识被调用多了,使用时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关联的方法,不一定是概念的重合,或者一脉相承,通过比喻,拟人,类比等抽象的方法,为原本不相关的知识创造关联,也可以实现知识的组块。

间隔检索,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通过回想的方式,重新复习一遍知识。

我们每次学习到新的知识,只是保存为大脑的短期记忆。如果不做复习,那么,这个知识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忘。只有通过多次重复,短期记忆才会慢慢发展成为长期记忆,存放在大脑中。

读书时,我们使用的方法,时常是在短时间内,集中重复多次。像把一篇要背诵的课文,在一个晚上,反复背诵多次。

然而,这并不是最佳的方法。

相比之下,间隔一段时间后的数量更少的复习,记忆效果更佳。也就是说,相比起一个晚上把一篇古文背上10次,记忆效果并不如每隔一个星期背上2次。

而且,复习的时候,通过回想的方式,来检索并提取知识,也能有效提高记忆效率。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好几本学习书中,都花了一定篇幅介绍了相关的知识。

因为,知识的巩固很重要。

无论是我们在职场上学到的知识,还是线上课学到的知识,如果学完了就结束了,没有进行复习,时间长了,基本就忘得差不多了。或者记起来,也是模糊的印象。

你花了时间学习,连用都来不及用,就已经被淡忘,这样的学习,和浪费时间,也什么区别。

关于反馈,我们听得很多,每本学习书里也提得很多。通过及时输出,得到别人的反馈,可以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优化和调整。但是,我们只能通过别人进行反馈吗?

《有效学习》这本书里,就提到了一种通过更深层次的提问自我反馈的方法。

像我们学完一个概念,理解了它是什么意思,用在什么地方之后,不妨可以想深一层,对于这个知识,我已经理解的有哪些内容?是否还有我没有完全搞懂的内容?这个知识可以应用的背景和前提是什么?这个知识的重点是什么?基础是什么?

像写完文章,再反复思考,文章的目标读者是谁?读者是否可以理解我的文字?文章结构和案例是否使用合理?

每次做完事情,试着在当前的基础上,再提出更多角度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让我们只靠自己就完成对事情的反馈,让我们拿出手的作品完成度更高。

03

知识组块,间隔检索,反馈,其实并不是什么多复杂的知识,即便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相近的方法。但依然有很多书,会重复提及这些概念。未来会有更多的书,还是在讲。

因为,知道的人多,做到的人始终是少数。

我们看完一本书,幡然醒悟。隔一段时间,等这个知识忘得差不多了,又再去书店,重新找别的书,寻求新的方法论。但其实,还是那个知识,它不过换了个面具,又来教你一趟,谁让你屡教不改呢?

在一个主题读100本书,远不如把这个主题里的一本书践行100遍。

而且,知识也不需要践行很多,找一个,极致践行,效果也不会差。

因为,很多事情做到极致了,道理是相通的。

像如果把知识组块践行得极致,每天接触到的新知,都会去和原有的旧知做关联。那么,即便不做复习,旧知也会反复被提取,得到复习。即便不做反馈,旧知和新知的不断碰撞,自然会让真理越辩越明。

复习做到极致,反馈做到极致,何尝不是一样呢?

想到这,我有点后悔。

今天,把时间都用来做了主题阅读,却没有花时间践行,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你呢,有没有好好践行?

相关文章

  • 今天做完主题阅读,我反而后悔了

    今天,我做了一个关于“学习”的主题阅读。有一些感悟想和你分享一下。 01 首先是关于选书和买书。 找书单是很简单的...

  • 做完软化的瞬间,我后悔了

    不论何时拥有一头飘逸秀发都是女孩向往的,对于发质柔软,容易发毛的我来说更是一直以来...

  • 做了美容超声刀后悔了,做完超声刀后脸变方了

    做了美容超声刀后悔了,做完超声刀后脸变方了,很多人做完超声刀就很后悔,因为做完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比如做完超声刀...

  • 做完近视激光手术我就后悔了

    我是2019年2月做的全飞秒激光手术,做完我就后悔了,后悔没有早点做。 很多小伙伴表示不敢尝试这个手术。如果你能接...

  • 坚持绘画、阅读两年了,今天终于后悔了,后悔……

    转眼已是2019年最后一个月了,这两年,我不仅“收获”了我的宝贝女儿,更是在这两年里因为坚持绘画、阅读不断成长。 ...

  • 主题阅读演示——笃行日志Day58

    今天来展示一个主题阅读的例子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今天以“职场沟通"为主题进行主题阅读的演示。 ...

  • 今天,又后悔了

    今天又毫无例外地后悔了。 下午,带着小组成员进行工作布置会议,顶头上司赏光莅临,我竟然“嘟嘟嘟”地只知道交代...

  • 主题阅读 2 | 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今天是主题阅读连载的第 2 篇,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绍了什么是主题阅读,以及如何进行主题阅读。 回看请点击文章标题...

  • 随记

    头痛,思绪混乱,各种名词,概念、意义、内容,一片混乱 我已分不清,谁是谁了 可是今天就必须做完,好后悔当初怎么就...

  • 世上没有后悔药

    心情不好就喜欢乱花钱,这个毛病得改改,花了钱还后悔,像今天心里不舒服,就去做头发,做完头发就后悔了,还不如不做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天做完主题阅读,我反而后悔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fg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