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庄子,因为他的轻松诙谐和智慧,更因为他的实诚,他一生都在用行动诠释自己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对我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暑假以来,一直在读古人了解古代社会,《流沙河解读古典文学系列》(共四本),随园散人的《杜甫传》,夏葳的《王维传》,还有易中天写给小学生看的论语、易经、庄子、孟子的故事。
这些书拉近了自己与古人的距离,其实哪里有距离呢?都是这片土地上的过客,不过是先来后到而已。尤其是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后,仿佛觉得他们如同自己身边的熟人,其实比许多熟人更亲切。
自己应该是个天然的禽兽派,对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虽了解也能认同,但骨子里却总想违逆言语上总有挑剔行动上并不苟同。比如,儿子不喜欢读书喜欢运动,自己也不作额外的劝说,顺其自然。后来儿子上了体育学院,我高兴的对儿子说:“好,体院好,野生动物园。”儿子大学毕业后自己去做了大半年保险销售,后来老伴逼着儿子回来考教师编制,因为面试没找关系,那么好的成绩却掉下来了。我当然遗憾,但那个编制的含金(污)量却令我鄙视。如今儿子全心全意的在自谋生路。每天都很辛苦,然而每天并不一定如意。我也在与儿子共同经历和体验“裸生存”的艰辛。这体验常常会让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试想,如果儿子读书时逼他一把,那么他也可能去吃轻松饭了;如果儿子面试前作为父母就不该怀着侥幸放弃找关系。是自己对规则的漠视导致自己散漫、失策才最终导致儿子经历这些艰难的啊。
看了《杜甫传》,因为儿子的生存现状,便有了更多的感慨。原来一千多年过去了,杜甫那个年代的人跟现在的人一样,都在想方设法黔驴技穷的进入编制内啊。因为自古以来编制就是铁饭碗且不老神不费力啊。难怪古人创造了“惶惶不可终日”这句俗话呢,原来是指一些人一旦离开了皇上、朝廷或丢了官,那他就会六神无主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安稳度过每一天。比如杜甫就是这样,安史之乱中,杜甫好不容易跟家人团聚了,但是过了不久竟撇下家人又去找逃命的唐玄宗去了。如此忠心耿耿真是何苦来哉。
没读王维传之前,通过王维的诗想象出来的王维可谓一尘不染超凡脱俗,看了王维传之后王维就变成了“满面尘灰烟火色”了。印象最深的是为了中榜,他已经提前将所学百般文武艺献与帝王家(经引荐与唐玄宗的弟弟过从甚密)了,但又听他弟弟说,唐玄宗的妹妹才是决定性的关键人物,于是一番绞尽脑汁后,又在皇帝弟弟的带领下的去结识讨好皇帝的妹妹。这是令人羡慕呢还是令人不齿呢?而通过这等办法高中状元后,王维竟得意忘形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有没有觉得这人的心智不太正常啊?可见王维多么醉心于攀附皇权皇亲啊。
而庄子却不屑“货与帝王家”,做官?得了吧,还是让我像这泥潭里的乌龟一样苟活吧。不做官会吃了上顿没下顿啊,没关系,不是可以去打工吗,还可以向别人先借啊,实在不行看看那些野外生存的动物不都是在辛辛苦苦的觅食吗,人跟他们比是一样的啊,偶尔饿一顿不也很正常吗?庄子就是这样表里如一至始至终坦然自然的践行自己的人“生”观的。
对待死,庄子就更洒脱了。老伴死了,不只是不哭,还要替老伴高兴,在老伴尸体旁击鼓而歌。自己要死之前告诉学生不要悲伤选择天葬。作秀吗?最没有作秀意识的古人就是庄子,顺天而已,他的心神意境与大道同在,用得着对一双双浑浊的俗眼作秀吗?
什么叫看透生死?庄子有资格告诉你。看透生死的人才能把自己活成一个真正的人物(人与物齐),不求人不羡慕人不鄙视人,不卑不亢不喜不悲,真是通透豁达明亮轻松坦然自在的人生啊!
每每想到儿子生存的艰辛,就会想到庄子在一旁观望,他若开口绝不会励志,估计他会讲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是怎么生机勃勃的。于是自己的沉重也会渐渐减弱。
庄子,我肯定会一读再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