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饶有兴趣地观察了这一次朋友办事的全过程,体会一下小县城里的所谓人情世故。
事情是这样的,朋友要找一个小部门的头头,请他照顾自己将要退休的叔叔,因为是聘用制,一年一聘,叔叔希望能聘到退休。
这个头头是我的前同事,关系一般,不过比不认识又好一些。朋友请我牵线,我也答应了。
约头头吃饭他有点小抗拒,也难怪毕竟是前同事,分开后也几乎没联系,突然约有点唐突的。说了几句旧后勉强答应,突然又问: 是不是有事找我?
我一愣,马上反应过来说:没事就不能请你吃个饭吗?
我得到的第一个教训是:关系的维护一定要靠日常,不要等到用时方恨平时的疏远。
朋友带了另外一个朋友,性格很开朗。头头也带了一个下属,性格很灵活。
我介绍大家认识后给四位倒上酒,自己喝个饮料。看他们是怎么办这个事的。
先是一阵寒暄,无非是天气、感冒、时事、新闻之类的。
几轮推杯换盏后,开始熟络了些。朋友开始说自己的一些经历,大多是为了体现自己能力和社会资源。朋友带的人也是差不多的套路,自己做成过哪些事,认识哪些人。
头头估计是心里明白有事找他,显得十分矜持,不多说话,偶尔笑笑。倒是他的下属很是热情,主动敬酒,话也说得好听。
我得到的第二个教训是:不要一上来就直接提要求,要先拉近关系,提高成功率。
继续喝,继续聊,聊到朋友的头头有一个共同的好友时,我感觉到头头的矜持松动了,朋友也很敏感,马上自责说应该约那人一起的,明天一定把那人约上一起聚聚。
头头很是赞同,开始主动回忆两人有一起玩的往事。感情深是一方面,那人的职位比头头高,可能是感觉人家的价值还是值得重视的。
朋友马上拿出手机打了那人的电话,约好明天的小聚,感觉这一个电话下来,两人的关系亲近了不少。
我得到的第三个教训是:漫无边际的聊天里隐藏着大量的信息,一旦打动了关键者,要马上跟进。
几两酒喝下去,大家都喝开了,开始进入了吹牛的环节,拍胸脯保证以后怎么当兄弟处,办什么事都要相互帮衬。如果说之前我还偶尔找个 话题,偶尔活跃一下气氛,现在只需要静静吃菜喝饮料了。
一改刚刚入座时的谨慎和生疏,这几个人似乎已经进入了敞开心扉的状态了,不过是我朋友这边的两个人更加主动和热情些,一再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真诚和尽力。
互相加微信,约定第二天的活动,热热闹闹地散场。
第二天朋友约我参加,我第一反应是算了吧,牵线任务已经完成了,再参加就没必要了。朋友一劝,又想着去看看也好就去了。
这次人多了一倍,除了他们提到了共同的朋友之外,又多了两个和这个共同朋友级别一样的人,真正需要帮忙的人也出面了,热情周到地搞服务,场面十分和谐,头头完全没有了矜持的样子,活泼起来。
不过事情究竟能不能办成,还是未知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