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原则
首要的原则是让场景紧凑,这需要对观众心理的把握。例如悬疑拖得过长就会减少紧张感。而喜剧片中不能让人等待发笑的时间过长,且剪辑师也要明白引发笑意的那一刻要保持多久。
给观众留够尽兴的时间,以免笑声干扰接下来的镜头中的对话。尤其在用身体表演的喜剧里,观众的大笑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除了对时机的把握,就是对各种剪辑元素的合理运用。例如对白如何取舍,如何使留下的那些做到掷地有声。还要考虑对演员发挥的取舍。减去他们表演的拖沓和不必要的动作停顿。
剪辑元素
接下去整理剪辑元素和剪辑手段,他们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当然也须记住规则的打破也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时间
剪辑师压缩时间,避免观众无聊。主要在观众急于想知道什么或已经知道了一些信息的时候。例如拍主人公上楼,他到了楼梯口,就可以省略他逐级上楼的画面。
剪辑师也可以延展时间用于制造悬念、提供更多信息。例如可以进行交叉剪辑(cross-cut)或插入剪辑(inter-cut),建立平行发生的情节。
动作
剪辑师可以通过动作的衔接转场。利用演员的出画入画制造无缝剪辑。例如从右侧出画,再从左侧入画。右侧出画时,观众视线回到屏幕正中,期待下一场景,此时左侧入画不会察觉剪辑。
观众的眼睛
每秒24帧画格的电影,0.2秒是4.8帧,而镜头切换之间的模糊度大概3-5帧,这差不多是人眨眼的时长。一个尖锐的声音通常能使观众眨眼,也能让一个糟糕的镜头匹配或转场显得通顺。最经典的是假装打耳光的剪辑。听到耳光声,你咋眼,切到被打的演员,你以为你看到了打脸。(好押韵.....)
轴线
多人场景时一组镜头最好使用一条轴线的同侧拍摄,这样可以让对话演员的视线符合逻辑。对白场景尤其需要符合轴线。但动作场景的越轴造成方向的迷失,会制造能量和兴奋。经典的多人对话电影《十二怒汉》
视点
角度变化越大,越能分散观众注意力,剪辑越流畅。例如拍演员对着树,下一个镜头演员角度稍微变化,观众会疑惑,以为树是不是动了。但换一个侧面看演员,观众不会迷惑。不改变试点改变距离也能起到类似效果,但不如视点改变好。
摄影机角度
摄影机角度带来心理变化。例如俯拍显示演员温和软弱,像个受害者。仰拍使其有威胁性。
镜头焦距
广角镜头会造成背景在镜头中看起来范围更大。长焦镜头会让物体看起来离摄影机更近。《十二怒汉》的导演指出,随着故事的展开,他为了表现困境感,运用镜头使房间越来越小:
我们从正常范围(28毫米至40毫米),慢慢进阶到50、70和100毫米焦距镜头。我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一用高于人眼水平线之上的机位拍摄,然后再降低机位;在第二个三分之一部分用与水平视线平行角度拍摄;在最后三分之一用低于水平线的角度拍摄。
对白和音乐
这是影片中重要的部分。对白剪切后面会讲到。音乐的时机能提示关键信息。
剪辑手段
有意误导
例如在揭示凶手前,有意将一些镜头给到其他嫌疑人。再例如镜头给到其他嫌疑人,背景音有凶手不经意的谈话。
台词交叠
演员A的画面,声音交叠了B的台词。这样的处理加快了节奏,往往用于B说话时还需要看A的表情时。
主客观视点运用
通常主观的视点是随角色眼睛看,我们了解的信息和角色一样,更容易移情。而客观的视点观众比角色了解更多,要利用它营造预期和释放预期。
例如在喜剧片中,观众知道演员马上要摔倒。这样接下去的镜头更好笑。
角色在自己醒悟之前就要干一件愚蠢的事,观众眼睁睁看着角色变成倒霉蛋,这种乐趣被一步步释放出来。
而在悬疑片中,这两个视点的恰当运用,可以很好地塑造悬疑。如果我们比角色提前看到了枪,就会有危险的预期。然后主观视点显示角色的惊恐。主观视点可以认同角色,和他感同身受。这样的交叉剪辑可以增加悬疑。在紧要关头,可以允许观众比角色感受多一些。
剪辑师必须把握缓慢营造和骤然收紧的平衡。还应该区分营造恐惧和表现恐惧。
而推理片通常用主观视点,让观众和角色一起推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