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个女人都有一个梦,就是希望自己能活成女王的样子,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说话做事,不受任何束缚。对于自己不满意的人和事情,也能直说不讳。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她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内心和情绪,心里是怎么想的,都能从她的行为和话语中看得出来。
有次周瑞家的在给贾府的女人们送宫花时,她按照路程远近,先给探春、迎春、惜春三位姑娘送花,最后才把花送到林黛玉手里,引起黛玉的不满。她说道:“我就知道,这是别人挑得剩下的,所以把这不好的留给了我。”
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是很讲求身份地位的。小姐的地位高于媳妇,送宫花的顺序应该是探春、迎春、惜春三位姑娘,再给林黛玉,最后才是王熙凤,这才合乎礼法。可周瑞家的把顺序弄乱了,在林黛玉看来,就是不尊重她的表现,于是她直接把自己的不愉快表现出来,而没有默默忍受这份“轻视”。
无独有偶,在宝钗诞辰当天,在看戏时,王熙凤说那戏子很像一个人,而史湘云很快地接话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惹得大家都来留心看看小戏子和林黛玉是否长得很像。
这立刻刺激到了林黛玉。林黛玉出生于书香世家,而戏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地位是很低下的,史湘云把她和戏子相提并论,在黛玉看来明显带有讽刺的意味,她心里很不愉快,立即生气地扭头走了,并没有因为要顾及场面而选择委曲求全,任凭别人的取笑也无动于衷。
可以说,林黛玉活得很真,是我们年少时都想活成的模样。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坚持做自己,很少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开心时就会哈哈大笑,难过时就会嚎啕大哭,从不把不好的情绪放在心里。
可这种真,对我们来说,似乎越长大,就越难触及。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好面子、顾场合等,我们都不得不掩饰最真实的自己。宁可把自己虚伪的笑容展现出来,也不愿让别人看透我们受伤的内心;宁可逆着心顺着大流走,也不愿做那一个特殊的自己。
2
有人说:“最高级的情商,是活成别人心中的正面典范。”
在很多人看来,薛宝钗很懂得处理人情世故。她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情,应该采用哪些处理方式等,让别人觉得和她相处起来很舒服,因此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喜欢。
有一次,金钏和宝玉在调情,被王夫人发现后,就扇了金钏两个巴掌,并且不顾及十多年的主仆情分,执意要把她撵出去。为此她不堪屈辱,最终选择跳井自杀。
这件事对荣国府来说算是大新闻,毕竟主子逼死仆人的事情,肯定会引起一番轰动。当时王夫人特别惊恐,为了自保,她故意扭曲了事实的真相。她说金钏弄坏了一样东西,就打了她一下,把她撵下去几天。没想到她脾性大,转眼就自杀了,就这样一边说着,一边还伤心落泪。
此时宝钗看懂了王夫人的不安,为她解释道:“依我看来,也许是金钏站在井边瞎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呢。”
接着,为了帮助王夫人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还建议王夫人多赏她几两银子,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并且还主动拿出自己的新衣服,给金钏妆裹。这才妥善处理好了这件事情,没有让它继续发酵,也让整个荣国府的人安下了心。
宝钗这样机智的做法,深得王夫人的心。这也不难明白,为什么最后嫁给宝玉的是她了。
可这样的宝钗,却饱受着很多的争议。有人认为她很冷漠,竟然帮着这位“幕后凶手”王夫人说话,还拼命地缓解她的内疚感。
可是,在她看来,死者已经不能复生。如何让死去的人获得更大的利益,如何让活着的人免去更多的伤感,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安下心来,才是她需要做的事情,这也正显示出了她的大智慧。
有人说,年纪越大,越能读懂薛宝钗。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一个团体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大局势出发,都要思前想后。
3
年少时什么都“有所谓”的我们,长大后却什么都变得无所谓了,也不存在看不惯的人和事,因为经历多了,看多了,也就习惯了。
很多时候,在环境的驱使下,我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看人眼色做事、学会了委曲求全。
在工作上,面对上司严厉的批评,我们只能默默忍受着,不敢说辞职就辞职,毕竟自己还有一整个家要养;在家里,面对婆婆的无理要求,我们不能说离开这个家就离开,毕竟自己最爱的孩子还在这里;在外面,面对流氓的故意刁难,我们不能想起冲突就起冲突,万一流氓给自己一刀,生命就永久没了。
但是,这就意味着什么都要顺应他人吗?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勇敢地做回自己,但同时也要保有智慧。
比如说,我们在和老公相处时,不喜欢他总是一下班就玩游戏的行为,希望他能承担一点家务,但我们也不能直截了当地要求他做事,引起他的不满情绪。
这时我们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说:“老公,我觉得你做饭的样子真的太有男人气概了,我今天能见识一下吗?”
就这样用一种夸奖式的沟通方式,他也许很快就会行动起来,毕竟男人都喜欢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展现自己。这样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顾及了老公的感觉,让他心甘情愿地做事。
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既要保持真我,不委屈自己,也要保有一种聪慧,灵活地应对这个社会的人和事,才能更好地过好自己的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