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篇瞎逼逼的文章,不完整也不成体系。
关掉朋友圈这个功能四五个月时间,起初认定不会给我的生活带来我什么影响。答案也确是的。中学时读《瓦尔登湖》,虽觉这本书不痛不痒,但对作者的一个观点印象深刻,用现在正午故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宁肯发呆,也不愿在无意义的人际关系、对自身无意义的别人的生活上花费时间。
我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在我的年纪是以1字开头时,互联网对于我来说是无限的新鲜感与见识。随后在我的年纪是以2开头时,互联网帮助我获取大量我需要的信息。现在,互联网做为这个时代的漩涡,做为社会人的我,也卷身其中。偶尔能跳出来看看,啧啧,充斥在我周围的信息,竟然是用大量“广告”堆砌的,我们可以获取的真正对自身有益的信息极少。
那“广告”的背后,无非是毫无控制的人的欲望。
模型系列-之一多年前有一次看电视时,突然发觉自己看的都是广告,就去想,这玩意到底是什么。它利用所有人都梦想着的自己能成为的那种形象、生活,笑着问你:想要吗?想要拿钱来吧。而你明明知道,欲望的小手越挠越痒,你更加躁动不安,内心的自卑并不能变成对自己的认可,你也卷入这个漩涡之中,不自觉的成为推手。
不是“广告”的推手吗?摁下快门之前想的不是如何在社交网站上装逼和炫耀吗?是有多么害怕别人知道你过的不好?
“广告”导向你,喝**牌的牛奶就是品质生活,就是最牛逼的,你想就不想就干了?转发一些只有噱头只制造焦虑的文章,文章说,阶级是难以跨越的,寒门应该绝育,娃还没出生你就准备好为娃的阶级而战了?你为多少品牌多少产业省下多少广告费啊。
不修炼自己,只是向外索求,有意义吗?我为何要同流合污?
房间系列-之五
九月回上海之后打算加入一家公司,老板之一是个一直做纪录片的老头,想必职业给了他洞察力吧,在加入他们之前,他给了我一个问题:你愿意写的东西只是给别人看吗?
我思考之后做了自己的决定。这意味着再一次放下现世通用的游戏规则:这公司薪水高啊、这公司老板牛逼啊、这大公司多可靠啊等等等等。
那人能为了这些个东西绑架自己吗?活着又不是为了迎合别人。
披头士
2016年结束了,有时候觉得2003年都还在,所以就混沌到超出时间概念之外。这一年就发生的事情来看,可以定义为糟糕吧。此处的糟糕是个中性词。我在这种糟糕中,一开始由十五六岁长智齿时,那种愤怒、疼痛又甜美的形态往后退,退到一岁两岁的咿呀学语退到踉跄走路。用发育成熟的清醒的脑子去学做人,经常因为视力发育的不完善,眼睛模糊没有看清楚事实而跌倒。说起来还真像个刚学走路的孩子。摔很多次,但对于想要用双脚去探索世界的孩子来说,好奇心却是极难摔碎的。二十四年推翻一切思想的建构重新去看时,发现大人们怕的东西可真多,所以他们不愿意醒着。能把自己给骗了,真的是一种能力。
现在倒不希望自己一直都是良性的状态,因为正是这种困顿、悲伤、焦虑、担忧,才促使我有更多的灵感,更多的机遇去把自己想明白。
总之,怎样都好。
模型系列-之四
关于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一晚我们喝酒聊天到深夜,她喝醉了,在沙发上哭着说:我知道我也可以做别的行业,也应该不会做的特别差,但是我一想到,别的行业也有可以把那件事做的很好的人,但这个行业,我看到太多人做了不对的事情,而我又如此想做好它,我如何和他们对抗?我就这样放弃吗?
在这次交谈之前,我已经有了要撤掉自己勇气的念头,因为失望太多。她说完之后我的内心还是比较沉重的,我这就是在“好人不做声”,如果所有人都这样,不就完蛋了吗?我默默拾起勇气这枚小旗子,给自己带带好。
毕竟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光,能够不受束缚的做自己认为有意义又喜欢的事情,和家人、朋友们生活在一起,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情,没有复杂的关系也不用听别人瞎逼逼。这都是滋养勇气的土壤。
那什么,我的青春期有的长,为了不做个机器。
片断整理:2017.1.12 | 02: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