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

作者: 白水_YRQ | 来源:发表于2019-10-19 10:51 被阅读0次

    远山

    人到中年,想法和做法越来越简单。凡事只求务实,于人无损而于己有益的事,便一力行之,很少在乎别人的看法了。因为必须锻炼身体,而我又抽不出专门的时间做这件事,只好利用平时生活的点滴来兼顾。所以,只要天气适合,当天也没有特别的事需要用车,我宁愿步行或骑车上下班。 多数时候,早晨步行一小时上班,傍晚下班时骑二十多分钟共享单车回家。这样的运动量与强度虽然不算大,但长期坚持也有一定的积累效果。

    起初路遇熟人,人们会打招呼:“今天没开车,限行啊?”我微微一笑,打一哈哈,不置然否。时间长了,人们也就不再问了,他们宁愿背后嘀咕我抠门,说我舍不得那点油钱,也不愿将我的觉悟与低碳减排绿色出行联系起来。

    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我该怎么做还怎么做。每天早上,我与儿子在晨曦中结伴出门。他上学,我顺路送他。在他还小的时候,我要一路将他送到校门口;逐渐长大点了,我盯着他上了校门附近的天桥,走过天桥,下了天桥,隔着马路看他进了校门;而现在,他长大了,腿长得比我都长,我一路不敢懈怠地跟着他,看他小跑着冲上天桥,消失在拐弯处的人丛中。然后,我走我的路。

    我每天的路线几乎都一样,穿过JSY小区和LY大学,出L大西南门,沿着QH东路辅路西行,再顺着ZGC东路南下,过BFS桥,沿北四环辅路向西……一路穿行在钢筋水泥的楼丛中,柏油或砖石铺就的马路平整硬实。路边的冬青修剪如切,夏天颜色鲜亮,冬天灰暗深沉。沿途的盲道时断时续,也经常被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占据。抬头环顾,目光被四周的建筑顶撞回来,封锁于近在咫尺的楼台馆阁之间。所以,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特别向往诗和远方。他们虽然早出晚归,却从未见过真正的日出和日落。每天只见太阳从这片楼丛之后冒出来,又落到那片楼丛之后,总觉得太阳在拜访自己之前就已经探望了别人,而在关照完自己之后又去约会了别人。一天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过来过去。不像小时候在家乡,明明白白看到太阳从东山升起,又从西山落下,心里觉得很踏实,很放心。

    北四环主路的方向是一片视野相对开阔的天空,抬头向西眺望,目力可及的那一线远山,稍近的是玉泉山,再往后是西山。玉泉山,这个美丽的山名契合了我家兄长的名字,使我无法不想到远在家乡的亲人。(谁契合谁,似乎讲究先来后到。名字的早晚自有分晓,但我宁愿这样认为,因为这并不妨碍谁,却能使我高兴。)天气好的时候,能看见玉泉山上尖尖的玉峰塔,还有西山上新置的白色风力发电车以及蜿蜒曲折的古长城。这些东西和我没有直接关系。可是,看清了,我就高兴。很多时候什么都看不到,这是空气质量太差的原因。这当然会影响人的心情。

    北京被人戏称“霾都”,是近几年的事。雾霾严重的时候,遮天蔽日,目不能视,“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白居易《长恨歌》),这样表述一点都不为过;尘埃侵入眼睛,涩目流泪;鼻孔里异物骤增,总想忍不住挖点什么东西出来;外出回来的人一定灰头土脸,浑身有股说不清的味道。不管多难闻,这总是人间烟火的味道。雾霾的成因人们讨论了多年,其成份无非工业废气、建筑扬尘、汽车尾气、煤火炊烟……这雾霾承载了多少人的饭碗?又夺去了多少人的饭碗?维系民生与贻害民生,哪个更理直气壮?

    再往前走,就快到单位了,越是小路,交通路况越是复杂。行人要行使人行横道上的路权,机动车也要行使永远可以右转弯的便利,交织的人潮车流,在拥塞中挪移,谁也走不动。司机摇下车窗,左臂搭在窗沿上,右手间或使劲摁两下喇叭,嘴里嘟囔着什么,不屑地瞅着在车隙中穿插的人群。行人一手比划着,示意车辆慢行或止步,一手抚着鼻翼,做出遮挡汽车尾气的样式,勇敢地在车前车后腾挪闪跃。在这样的场合,大家表现得谁都不怕谁,可是谁都不敢把谁怎么样。

    直到进了办公楼,开启一天的工作模式,算是心平气和了,努力工作的同时,也期待着下班的时刻如约而至。“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画中青山绿水,渔樵耕读,流云依托着远山,自如张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远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mg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