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说的谋篇、安章,现在习惯叫做结构。结构这个词是借用建筑学上的术语,即指设计间架、组织材料的原理。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材料的组织。不讲究结构,势必使文章成为材料的杂乱堆积。
文章的结构多种多样,但基本的要求却是一致的,第一点,首尾一体,也就是要有完整性,该说的话说了,不该说的话没有说。处理好结构不仅是一个动笔的问题,思考问题不周密,无条理,便一定不能写出首尾一体的严谨文章。第二点,要文思贯通,要使主题思想贯穿在整篇文章中。
怎样才能做到这两点呢?|“句必比叙,义必关联。”就是说,一句与一句必须连缀叙述,各句之间,在意义上又须有关联,句与句之间有逻辑性。“前句之意,或以启下文;后句之意,或以足上旨意”。既不要横增一意,使浮词杂意窜入文中;也不要损缺一意,使文意损晦。认真地去读一些名文的评点注本,有助于我们领会、学习谋篇之法。读文章,要仔细文章章法,在习作练习中,在结构上作精心安排。建议大家选择一些不同结构的范文去读读,最好、最容易找到的范本,便是《古文观止》。
常见的几种古文结构形式。一,反复循环的结构法,在每段的同一位置上复现那同一句话(或两句、三句),这便是反复循环的安章法。反复的部分,可以在每段的开头,也可以在当中或结尾。二,散、韵相间的结构法。三,散放的结构法,庄子的文章多用此法。四,纵贯式的结构法,孟子的文章多用此法。五,平衍式的结构法,荀子多用此法。六,议论随叙事而入的结构,在《左传》中用的较多。
谋篇结构,最棘手的,便是开头、结尾与过渡的处理。一篇文章,能否做到首尾一体、文思贯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处理这几个难点。诗文的开头、结尾与过渡,并无定法。古人写文章,如何落笔、收笔,如何转换,办法极多。很难脱离具体的文章来说哪种方法号,哪种方法不好;同一种方法,用在这里很有效果,用在别处却反而是败笔。所以,学习技巧、法度,切忌生搬硬套。
开头法。开门见山,平缓起笔,从反面落笔导入正论,用比兴开头,由远而近的方法,用下界说开头的方法,设问置疑的起头法。
结尾法。以朦胧的描述结尾,托物寓情,以疑问、反诘作结,用警句、格言收尾,用韵文作散文结尾,翻剥之法,戛然而止的收尾法。
过渡法。以时间的转移来表示过渡,以场合的变化来组织层次,以论点的改变及推理阶段的交替来处理层次过渡,以感情的转换为依据来处理层次用叹词作层次转换的标志,用提头语表示层次的转换,以诗联为过渡语。
要精心构思,“七分想,三分写”,根据不同问题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去小心结构,零乱当然不好,八股式的结构也欠佳。要磨炼自己清晰析理的能力,能把纷纭错综的现象归纳在明明白白的条理中。善思的本领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地行文,使结构免于混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