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痴迷于阅读“电子书”,最近去逛当当买了好几本“纸质书”。目前在阅读纸质书籍罗纳德与纳塞尔版本的《沟通的艺术》时,心里突然萌发出对“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一种全新认识。
在现今这种快捷时代,“电子书”似乎生活的更加如鱼得水,也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越发与时俱进。
首先,微小的体积,以便读者携带。这一点上,阅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观看,不用考虑携带是否方便。其次,节省时间,方便查找翻阅,减少阅读者的工作量。比如,当阅读者阅读的某一本书籍的某个场景急需查看,只需打开电子书阅读器,点击“搜索”二字,输入关键词,阅读者便能省时省力获取相关信息。
其次,其性价比高,价格实惠,适合各阶层的阅读者阅读消费。咱们嘴里常念叨着,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这个人进行交流对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反作用于价值。由此可见,书的价值也决定了价格的多少,市场上有些书虽比不上黄金万两,但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窘境———缺钱又想看书。想多买几本又嫌贵,而这时,价格实惠的“电子书”便脱颖而出,节约又实惠,还能满足阅读者的需求,两全其美。再则,尤为值得一提的便是,大多数“电子书”的文字可由阅读转为智能播放功能,从看书升级到听书,读者此时便能做到“一心二用”。
无论是“电子书”,亦或是文章后面提到的“纸质书”,都是“文字”的呈现者。二者作为传阅的一种媒介,“纸质书”相对与“电子书”的制作过程,也就显得有些保守与传统。
先人从植物中提炼出从中的纤维,再由细纤维过渡到水浆,经过晾晒后诞生出“纸”。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步工序,都凝聚着古人的聪明才智。“白纸”与“黑字”的紧密协作,一本书便由此产生,点点墨香,书香四溢。时代在更替,科技在创新,那些经过时间淬炼出的传统精粹,作为中华文化,应继续保留并传承下去。“纸质书”,智慧的诞生者,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
而让我尤为忠爱的在于“纸质书”带给我的一种其真实性。它可以肉眼看得见,也能手触碰的到。一字一行,一章一文,一黑一白,微微的磨砂感,“嘶嘶”“沙沙”的翻书声。另外,每当我读完厚厚的一本纸质书书时,心里油然升起一股莫名的自豪与满足感。我想,这结论并分单单是书本身给予我的一种精神体验,另外也是其厚重的体积所误导给我的一种通过感官造成的心理错觉。
当然,在此我想说的是,“纸质书”的功能不仅仅是传阅,也有其收藏与装饰价值。其中的装饰性比较有意思的是,无论是爱阅读的读者,或是不常阅读的,当同时拥有一个装满书的架子与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架子时,我相信会带给你前后不一样的心得体会。
最后,文章的末尾,我想说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两者既矛盾也互补。作为一位读者,无论是哪一种阅读方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如果你想阅读,或者你爱阅读,亦或你正在读,选一种你喜欢的,适合你的,在阅读的路上请默默坚持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