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刚初为人母的时候,我发誓不会给孩子上很多兴趣班,一定尊重他的兴趣爱好给他快乐童年。但娃到中班后,也没人教唆我,我自然而然的随着大趋势,给娃上兴趣班,并且越报越多,愈发不可收拾。
现在娃上小学了,看着每天的作业和周末挤得满满的兴趣班,孩子全年无休的在学习,当娃累的倒在床上秒睡,当娃到十点钟还在做作业的时候,我不禁很伤感,娃太可怜了。
我们成年人,总有想放松偷懒的时候,但现在的娃就像被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也不能放松。孩子哪怕拖延几分钟,家长就着急忙慌,生怕赶不上大队伍。
我们这是怎么了?社会环境的压力,让我们把焦虑传导给孩子,让童年变得功利。
之前有个纪录片教《起跑线》,里面生动的描述了家长对孩子的焦虑,各种辅导班,甚至把起跑线放到孩子妈妈子宫里的时刻。也许看了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我们何尝不是里面的那个爸爸或者妈妈呢?
资源的稀缺性,让我们认为现在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孩子未来才能获得机会。我们把机会看做用金钱堆砌的辅导班,用时间和金钱换未来的机会。
我们为什么要上兴趣班?
首先,素质教育的命题决定要上兴趣班。现在教育方向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琴棋书画都要全面,有些都纳入考试要求。比如,日常的写字要求、画画要求、音乐和体育要求,这些都比原来我们那个年代更高。
其次,在校时间短,3点左右就放学。孩子无地方可去,送到兴趣班学点技能,这无形种助推了社会兴趣班的热潮,你孩子不学就会在班级落后。
兴趣班真的有价值吗?
所有技能都需要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只有对一项技能练习超过一万小时以上,才有可能成为专家。那我们每周一练的兴趣班真的有价值吗?
时间都是有限的,你牺牲了时间去不爱或者不练习的兴趣班,最后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带孩子去很多兴趣班只是伪勤奋,都是父母的智商税,反而可能影响了课内的知识能力。
我们大部分都屈服于环境,很少去想背后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我们用随大流满足让自己更安心,减少我们的焦虑。其实,这是用短暂的不焦虑换回未来的不确定性,最后人才两空,破坏了亲子关系,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现在我开始减少孩子的兴趣班,对孩子的期待转变为家庭的亲情陪伴,让孩子长成他自己的样子。
未来不可期,安足当下,温情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