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慕慕小姐 | 来源:发表于2017-07-07 23:52 被阅读0次

    缘分有时候真得很有趣,它或许就是我们小时候埋下的种子,长大开出的花。我和莫言之间隔的非山非海,而是一部部露天电影,以及最后沉淀出来的《红高粱》,还有一个张艺谋。最后,让我们相遇的是一个疯狂的“书贩子”,还有我那颗偶贪小便宜的心。

    我如果说自己的启蒙电影是《红高粱》,你们可能会笑,但事实就是这样的。在我很小的时候,还没有开始上学(没有上过幼儿园,六岁直接上的一年级),我们村儿经常会放一些露天电影,方圆十里八村的应该都会赶来看,那个时候电视机还没怎么普及,所以晚上聚在一起看一到两场电影那就是很幸福的事儿了,我差不多每次都会看到睡着,然后让爸爸背着回家。我们那个村是个大村,虽说大吧,但平时我也没觉得有多少人,但每到看电影的时候,大坑里就会座无虚席,可以用人海形容了。我们村有一条大路,路两边是两个大坑,雨季成湖,里面会有青蛙、蝌蚪什么的蹦来游去,当然少不了蛙鸣。那时候夏天的雨水不但勤,而且大,这两个坑里的水随雨水越下越深,然后再慢慢被太阳一点点带走。在水浅的时候,像我这样的小孩最喜欢在里面蹚水玩了,有时候会穿上心爱的雨靴,有时候穿着凉鞋,有时候直接光着小脚丫。等坑里没水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村里的放映员便给大家发放点福利,后来他变成了我一个堂姑的婆家哥哥,现在想起还会有点莫名的小骄傲呢。那时候坑两边的这段路,路边正好有两颗白杨树,粗粗壮壮的,树的间距正好拉起那一块白白的影布,现在想想,这两颗树应该就是为我们的露天电影留下的。多么神圣的两颗大白杨啊,像两位慈善的老者和蔼的俯视宠溺着坑里的那一排排村民,村民们各自坐着从自家带来的小板凳,都齐刷刷的抬头看着影布上的光影,谁也挡不着谁,非常和谐,又像是在朝拜什么。当然很多时候看电影也不是最主要的,小孩儿们会跑来跑去的嬉笑打闹,偶尔在换胶片的时候跑去小吃摊或者小吃车去买些零食,平时吃不上的零食在这里一般都能吃得到,因为大人爱面子也更心疼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吃着,自己的孩子也不能看着。然后,大人们坐在一起唠唠家常,赶上喜欢的段落就看一会儿,就这样不大多会儿两场电影就放完了,很少有中间离开的。看完了电影,大家陆陆续续往家赶,那时候村里还没有安上路灯,一般要么摸着黑回家,要么月亮照着亮回家,手电筒都很少用。这样的电影,一般夏天放的少,冬天放的多。夏天大家都有农活,没太多闲余时间,赶上有知了的季节,大人孩子晚上都去捕蝉了,也就更没时间看电影了,或者赶上雨勤的时候,坑里的条件也就不允许了。冬天放映的比较多,坑里的水没了,忙碌了三季的村民们也都闲下来了,在这漫长的休息时间总需要找些乐子,看场露天电影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当时一直不明白,电影放映员靠什么赚钱,大家都是免费看,只有他和一两个帮手在忙碌。后来明白了一些,一般都是某某家的孩子结婚了,另一个某某送了场电影,然后我们就跟着沾了光。后来也在村里的大路中间扯上影布放映,也在泰山奶奶庙前,每年会从正月初八放到正月十四,因为我们所信奉的泰山奶奶是正月初八的生日,村民们送电影算是一种孝敬,这样我们又都跟着泰山奶奶享了几天的福。这个习俗延续至今,看电影的除了放映员,估计也就剩几个老头老太太了吧,看电影对他们来说,或许就是一种仪式,是对过往的一种交代,更是想多陪陪庙里的那尊神祇,他们都是些虔诚的信徒。

    不光我们这边可以看上露天电影,那个时候很多村庄都会有,每个80后、70后、60后⋯⋯肯定都有自己看露天电影的印象和感受。后来几乎家家有了电视机,露天电影这个行业在村里没那么受欢迎了,天冷的时候人都不愿出门了,更喜欢守着暖烘烘的小火炉看看电视什么的,所以村里的露天电影慢慢没落了,村里的那种人情味也变得淡了,其中一个坑后来被填平,变成了现在村小学的操场,另一个被修砌成了观赏性池塘。那个时代过去了,那些幸福的时光渐渐变远了,我们也渐渐长大了,但那种记忆越是模糊,越是难忘,影影绰绰留下来的都是美好,够我回味一辈子。

    刚开始我说我的启蒙电影是《红高粱》,现在想想小小的年纪起点还挺高!你们可真别笑我,一是可能《红高粱》这部电影的放映频率比较高;二是我是山东人,生长在农村,成片的高粱地没怎么见过,但望不到边的玉米地倒是每年都见,风土人情也是相似。听说我的很多邻居奶奶都是被花轿抬着嫁过来的,和九儿一样,再年长的一些奶奶也都经历过抗日战争,她们有很多还是共产党员呢,但村里这样的奶奶却一年比一年少了,说起来很是伤感,但人生不过百年,有来的,也自有去的;第三,放映比较多的电影有豫剧,比如《朝阳沟》、《花枪缘》,我印象也比较深刻,因为我们和河南是近邻,所以这是我们当地大人们喜欢看的,还有就是一些鬼片,可我又向来胆小,大多记不住剧情和片名了,只模模糊糊记得一些鬼的样子,还有就是一些古装片、武侠片,印象较深的应该就是《少林寺》了,那时候反反复复放映的电影差不多也就这些。当然,还有一部电影叫《菊豆》,看的次数也不少,就觉这个电影也还行,看起来影调是大气精致的,仿佛有点《红高粱》的感觉,但当时小小的我对那种阴暗复杂的伦理剧情还是不太能接受,后来才知道它们都是老谋子的作品。还是比较喜欢《红高粱》,喜欢里面的插曲,喜欢占鳌的果敢坚强,喜欢九儿的机智聪慧,喜欢“我爷爷”的伶俐可爱,喜欢“我爷爷⋯⋯”这样讲故事的方式,对罗汉大哥被扒皮、挖眼珠子的经历心疼难过(每到这里,我会捂耳闭目),敬佩那些用酒杀敌就义的勇士,忘不了九儿送饭途中中弹倒下的身影,想起“我爷爷”就这样失去了母亲,当时小小的我看后特别难过,等“我爷爷”在那片火海中扯着嗓子唱“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大长长的宝船⋯⋯”时,又觉得“他娘”死得特别悲壮,难过之后是感动,这时小小的我已经哭得稀里哗啦了,看一次哭一次,哭得多了便就深深的记住了,也喜欢上了,后来我慢慢的认识了巩俐和姜文,再后来我认识了导演张艺谋,差不多同时我也认识了莫言。然后我看了他们主演或导演的差不多所有电影,就这样我慢慢和电影结了缘,最后我读了电影硕士,这并不是结束,而是和电影缘分的刚刚开始,虽说我现在没有从事电影行业,尽管我已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但电影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融进了血液,会一直看下去的,因为喜欢。生命不息,和电影的缘分便不会尽。

    自从知道《红高粱》是莫言小说改编来的,也开始对他由衷的尊敬,后来知道了他是山东高密人,老乡情又把我向他拉进了一步。后来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读了他的《蛙》,魔幻现实主义本来就是我曾喜爱研究的一个类别,正巧它是,民俗又是那么相近,甚至一些经历也是擦肩过的,我就更加喜欢了,看《蛙》的时候,我刚毕业,在北京乐视网工作,那是12至13年,乐视网还正直辉煌期。这样一算,我离职也有四年之久了,四年变化很大,殷切的盼望贾总还能在不久的将来东山再起。

    感恩所有的遇见,遇见像一颗种子,埋在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结出一串串的缘。与电影结缘,与书结缘,不仅能让我们遇见导演、遇见作者,还能遇见自己、丰富自己,慢慢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喜欢这种有趣的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qd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