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身边各种传言、八卦、事件等不绝于耳。那面对这些信息时我们如何练就一双“识破真伪”的慧眼,才不至于随大流、没主见,觉得什么都好像真的,甚至自己钱财被骗了都不知晓。那我们就要运用到批判性思维去评估、审视我们的思维、观点、意见等。
对于一个断言是否可信,我们从两方面评估,第一,信息本身。第二,信息来源。
一、信息本身。
1、信息与我们个人观察相冲突吗?
小明说王老师今天没来上班。但你今天刚在学校见到王老师,这时候就要用批判性思维质疑小明说的是否正确,因为他说的跟我观察到的不一样。如果有人说世界上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如果你看过黑天鹅的话肯定就不会赞同他的观点。
在这里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我们要谨防一厢情愿的思维,就是任由希望和愿望影响我们的判断。理财经理告诉你,他有一款产品收益很好,你就因为想要多赚点而没有关注风险点就相信他。其实这就是欲望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
2、信息与我们背景信息相冲突吗?
商家为了推销产品,广告可是花样百出,误导许多消费者,“六个核桃”的广告台词就是用脑要多喝六个核桃,作为普通消费者就会觉得六个核桃具有补脑之功效,但作为医学生的我就不会这么认为,觉得这种宣传纯粹扯淡,忽悠消费者。
所以,识别其真实性还需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提高知识面就需要我们广泛阅读、学习学习再学习。不然印证了一句话就是“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二、信息来源。
1、利益相关方。
信息是否与他有利益关系,你车子有个小问题,但4S店的修理工却要把这个小问题放大,那是因为他为了销售业绩,更换配件可以拿到更多提成。所以,相信利益相关方之前先相信利益无关方。
2、体态特征。
现在很多事情都会“因人而异”,比如一个戴着眼镜、西装革履的人做推销,肯定比一个衣裳褴褛、不注重外表的更让人可信。
3、专业性。
在探讨病情的情况下,我们更相信谁。当然更相信医生或者医学专业的人,如果是一个不懂医学的跟你讲医学知识,可信度可就没那么高了。所以,信息还是得看来源于什么样的人,与他专业背景是否有关,这样可以评判其真实性有多高。
锻炼你的批判性思维,不要盲从,任何信息,我们都要从其“本身与来源”评估一番,得出自己的看法,选其可靠的信息,才可以助于我们做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