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觉得,北京其实也没有那么冷。大概是今年冬天大部分时候都窝在家里的缘故吧。
虽然租房的暖气一点都不热,但好歹是朝南的屋子,而且日日醒着的时候都开着空调,倒是一点也不受罪。
在这一点上,住在郊区的人还是比住在城里的人要好过一些——我们同面积、同条件的房子,起码比市区便宜一半以上,而且空气也相对好些。
唯一的坏处是,这里始终像个盖起了高楼的大农村,远离娱乐、远离朋友、远离都市,在衣着打扮上也愈加随意轻率了,更重要的是,人也变得宅了许多。
总的来说,今年的我,还是一步一步在往上走的,好像人到了30岁突然开悟了一般,会思虑了、也看的更透、更远了。
人的成长,总是从初出茅庐的无所畏惧、异想天开,到被挫折打的鼻青脸肿、垂头丧气,再到面对现实、从容不迫。
谁不是在逐渐看明白人生的时候觉得活着没劲,又从这种活着没劲的泥潭中为了一束萤火之光而挣扎着逃出来的呢?
我曾经是一个最最看不清现实的人,包括现在,内心也依然保留着一层悬浮于尘世之上的蜃楼迷雾,总觉得有那么一天,会脱尘而出,并不是功成名就的意思,而是彻彻底底的摆脱世俗了。多么的不切实际啊……
18年看书看得少,至少比往年看得少。读《巨人的陨落》读到百分之八十五的时候就读不下去了,也许是一战的故事离我太遥远,也许是外文翻译过来的语言少了许多韵味,总之,读起来既没觉得气势磅礴、也没体会到文辞精髓,读来读去,只是当做一段故事看热闹而已。
我想,也许是我太浅薄,读不出战争历史的苍茫感。
后来我觉得,以后不能总是读外国文学了,太脱离中国文化本土的东西,理解起来也总不会太透彻,更何况翻译过来的文章语句也不华丽,于我这种记忆力不太好的人来说,除了当下长长见识以外,性价比也不算太高了。
当然,这是就现在而言。仔细想想,这种热衷于读外国文学的习惯,还是从小时候培养起来的。
我总暗暗骄傲于家里也算“书香门第”,妈妈是当地报社的编辑,所以小、初、高阶段没少给我订类似于《少年文学》、《儿童文艺》、《特别关注》这种杂志,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带我逛书店,提醒我选一些名著来看。
我记得最早读过的一本书叫《漂亮朋友》,当时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这个名字,加上简读了几页,发现讲得是长得特别帅的男人靠着女人成长之路的。哎呀,我当时就想,这个有趣,就这个了!
我这个人从小的确是爱看书的,但是讨厌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我琢磨着,难道名著都是要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的么,实在无聊的很啊!
然而我又不喜欢做一件事虎头蛇尾,既然开始看,就要把它看完,所以大部分的书都是这样顶着无聊的心情看到结尾的。
包括《岛上书店》和《独居的一年》,也都是顶着特别无聊的心情看完,然后由于全过程实在太无聊了,就容易被结尾的点睛之笔狠狠感动一下。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总是骗到我对这一类书的莫名好评。
当然,初中那会觉得精彩的书也还是不少的,比如《茶花女》,我是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大概是那时候我太清纯了,所有看起来纯净悲戚的爱情都可以让我念念不忘。
现在却是再不会有这种心情了吧……
后来我发现,相比之下,还是中国文学的心理捕捉更胜一筹、耐人寻味。
实话说,我语文真的不太好。初中的时候上语文课总是跟同桌或者前后桌偷偷在下面抄歌词,或是涂鸦课本,兴致来了还编几首小诗用钢笔写在桌布上。(后来我们班主任把桌布奉为纪念品偷偷送给我妈了,还说我挺有才华的,哈哈哈……)
尽管我上课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是有几篇课文实在是喜欢。所有上过初中的人一定都学过《孔乙己》吧,不知道是鲁迅先生文笔实在太好,将人物刻画的太过凄惨到位,还是我那个年纪特别容易伤春悲秋。总之因为喜欢课本里鲁迅先生的几篇刻画小人物的文章,我特意去书店买了本《鲁迅全集》回家看,现在虽然不记得看了哪些故事了,但当时的心情还是兴趣盎然的。
后来又看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初中的年纪看这本书真是有些糟蹋了。我只知道“有的人想进去、有的人想出来”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也大概明白它的寓意,然而,小小年纪不经世事的人实在实在理解不透彻。
虽然我也讨厌方鸿渐,可是我也说不出来他到底哪里可怜、哪里可悲、哪里咎由自取。
倒是对唐小姐印象最为深刻,她拒绝方鸿渐的那种斩钉截铁、意气坚决,像用白雪揉成的一颗硬生生的雪团,狠狠的砸向那些妄想脚踏两条船、自私又贪心的封建直男。
“我爱的人,我要占有他的全部,在遇到我之前,没有别人,留着空白等待我。”唐小姐的这句话,是全篇唯一我能背出来的,因为太能表达当时的心声了,太向往这种理直气壮了。
倒是长大以后,谈过几场恋爱最后无疾而终,反而觉得那种想法实在太傻。如果真的和一张白纸谈恋爱,那是要有多恐怖多麻烦啊……
可见,长大并不是件值得高兴地事,人们都不再单纯了,不再非黑即白了,在灰蒙蒙的世界里,我们也变得越来越灰蒙蒙,看不清界限了。
所以,我最怀念初中的那些日子,肆无忌惮看了许多类型的书,有糟粕、有经典、有读到结尾十分畅怀的、有看完之后抑郁的想跳楼的……
当然,还有许多许多幽默、仗义的同学和伙伴,那些一起傻逼的日子,随着对书中道理越加深刻的体会而渐行渐远了。
12月份的时候,终于意识到,这一年在读书上面,我算是荒废了。然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从哪里丢下的,就从哪里捡起来。
于是我翻了翻被冷落了近一年的kindle,看看里面存了哪些书、哪些读了一半的?
这么一查看,我就发现,现在的我不知何时丢掉了小时候那种执着,竟是看了一半后任性放下的居多。
除了《巨人的陨落》还有《魔鬼在你身后》、《尼罗河惨案》、《从0到1》、《呼啸山庄》、《明朝那些事》……这还不算没看的、一直存在kindle里面的。
林林总总加起来几十本经典,我不禁眉头皱起来,当初看不下去的,现在依然看不下去,唯有那本《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觉得在所有之中读的最畅快最可爱的。
语文不好的人,通常历史也不咋地,关键是记不住还不用心。
初中那会每次期末考历史、地理,我们都会有好几大张卷子用来复习,只要把复习卷子上的题背会了,考试也就没啥问题。我这个人好像记忆力的内存十分有限,但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所以每次考试之前这些答题我总能记得差不多。
然而,一旦考完试走出考场,我的那些关于考题的内存瞬间就能被清理的一干二净,你再问我同样的问题,我怕是一个都答不上来了。
所以当年历史、地理没能拖后腿,完全是死记硬背的功劳,那些历史事件的年头和意义,我是一概不知一概不关心的。
因为这种没来由的轻视,听到我当年的某一任同桌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考古学家的时候,我心里就像看待一个外星人一样看她。不过同时,我又明白了,啊~~原来这世界上有着各种稀奇古怪想法的人,而且还那么近,就在我身边。
现在回想,我当时是多么没有见识啊……
不过人总是要从今天觉得那个奇怪、到习以为常,明天再觉得这个奇怪、再到见怪不怪,人生的眼界和圈子,就是这么一点点扩充起来了。
所以,好像越成熟,能令人叹为观止的事情越稀少。不知道以哪个时期为节点,曾经是每天都在探索新奇中成长,而现在是每天都在珍惜当下中老去了……
不过,新鲜的东西越多,越难以细细品味,倒是这逐渐平淡下来的日子,更能温炖出锅盖压不出的滋味儿。就像从抛给你直白的大段大段心理描写到含蓄的露给你一寸寸微不可查的动作暗示,这人的一生,终究要靠自己去品味自己的人生,酸甜苦辣都在细枝末节当中了。这远比一路去找寻新鲜事物要来的更踏实丰富、张弛可控。
也许当年读《明朝那些事儿》时的心境和现在完全不同了,所以对最后崇祯皇帝的那段历史描述,更加怆然伤怀、如鲠在喉。
据说崇祯是有个特点的,他走路很慢。因为走得快了,里面的破衣服就会飘出来。我不知道一个皇帝做成他这样是不是太窝囊了,守着大明气数已尽的烂摊子还想着凭借自己的努力把它给收拾了,说他不自量力呢?还是说他胸怀天下呢?
然而他实在是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吃没吃好、喝没喝好,还被一大群无能的臣子耽误国事,搁谁谁都不会挑这个扎肩膀的担子,可他还是执拗的去挑、用命去扛。
人傻不傻的,总有一些信仰。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信仰,是支撑每个人活下去的念想,念想没了,人也就不想活了。所以崇祯最后在景山上自杀,是念想没了、信仰没了、国家灭亡了、活着没意义了。
糟糕的人生、失败的皇帝,非他莫属了。
看悲惨的故事,也是有莫大好处的,你会觉得一个皇帝尚且活的这么悲惨,我们一个普普通通老板姓,有吃有穿有班上有钱花有觉睡,实在是太可以知足了,还愁什么愁啊!
大千世界,惨的人太多了,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自己正在经历那些无望的人生,是不是还能像他们那样乐呵呵的面对、坚强的活着?
伟大,正在受苦却还硬撑的人,都是伟大的。
在看《活着》之前,我从没看过余华的书,也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讲得什么。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糊里糊涂的翻开这本,毫无防备的就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进了福贵的人生当中——那是一个在太阳下接受死亡的故事,也是由死亡连成的故事。
实话说,看完《活着》的当晚,我久未成眠。心里像压抑着一场惊涛骇浪,它咆哮着、嘶吼着,用暴风骤雨、电闪雷鸣吓唬人,像要撕开心肺破门而入。但是它又是软弱的、节制的,不肯往前再踏出一步,像是装在透明的玻璃罐子里,装装样子、虚张声势。
命运总是如此,就像主人公福贵的人生,也是每一个人的人生。
厄运围在每个人的周围,逼迫你、恐吓你、围堵你,用一切手段让你感觉自己摇摇欲坠、孤苦伶仃。但同时它又不会真的下狠手迫害你,它总是进退有度,看你奄奄一息了便消退下去,等你满血复活了又席卷而来。
就像猫玩弄老鼠,不吃你、折腾你,一巴掌拍过去,疼死你、蔑视你……
命运惯会玩黑脸、白脸的把戏,一面用幸运时常给你点甜头,一面用厄运时常调教着你。
调教的久了,也就麻木了、看开了;失去的多了,也就坦然了、从容了。
福贵就是从这种命运的迫害当中、痛苦当中滋生了活着的勇气,失去的多了,就会明白,人生除了失去、还有珍惜。
福贵的至亲们陆续死去以后,只有一头老牛陪他耕作、听他说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说不上有什么奔头,可是他还是要活下去。
他在枕头下面放了将来收尸的钱,村里的人都知道,万一哪天他没了,拿着这个钱给他料理后事。
人活着就是要受苦,不然怎么说仙人受罚要来尘间历劫呢?我看并不是到了凡间有什么特殊的安排,众生皆苦,谁也逃不掉。
前一段时间爸爸在亲人群里发了一段视频,一个老艺术家在台上表演的时候突然心肌梗过世了,就死在台上、死在众人正欣赏艺术的眼里。
是有些可惜了,好像才50岁上下。可我同时又觉得这个人死得其所了,与其在病榻上生活不能自理而苟延残喘,如今却也算是为了艺术而献身,很体面了。
之前一个朋友说,感觉了解的东西越多、看的越透,活着就越痛苦。
谁说不是呢?不然郑板桥也不会说“难得糊涂”这样的话了。
可是,这个迷局也并非不好破解。从容的接受它吧,面对自己、面对命运,你接受它了,它便不是个事儿了。
我爸说,要珍惜每一天。
是啊,今朝有酒今朝醉,并非是一句不争气的话。
活着的智慧不在别处,就藏在每日醒来第一束阳光里、毫不起眼而琐碎的日常里、时常影响喜怒哀乐的小事里……
有一天早上,我梦见带着我的仔仔(梦里是小奶猫的样子)去参观一处特别豪华的博物馆,回来的路上,我把它弄丢了……在梦里我着急的找啊找,一路上都没有它的影子。
梦里的感受太真实了,我难过极了,觉得我永远失去它了,没有我它该怎么办,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一只小奶猫能不能活下去……
后来我醒了,屋子里晨光昏黄。我坐起来见它就懒懒的靠着我的被睡觉,我轻轻叫了它一声,它懵懵的回过头来看看我,又扭头睡过去。
我终于放心了,原来只是个梦,它还在,还在就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开了公众号这么久,没写几篇文章,一直在学习,所以也没精力经营它。
今天终于更了一篇,却也是围绕着自己这一年来的小领悟而已,不一定有人能看,看了也未必能与我同感,这世界上知音难寻,且行且珍惜吧~
最后感谢关注,喜欢的话,点个“好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