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说,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恋爱时,女人常常渴望在一起,很依赖对方,又很怕失去对方。结婚后,女人希望伴侣把我们放在心上,每天按时回家,还能够黏在一起,甚至希望公婆可以真的如父母般爱自己。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女人很希望自己被爱,而得到爱并不是时时刻刻把爱捆在身上,而是感受到彼此自由的关系。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告诉我们: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
01 勇敢面对并接受亲子分离
阿德勒说,分离是最重要的人生课题。
分离是每个人成长的独立标志。充分的自由的独立空间,代表我们已经实现分离。
分离包括成熟分离、拒绝分离和单纯分离。
成熟分离是既有他人,又有自己的个性、自主性。拒绝分离是无时无刻不在依赖别人中度过,失去了他人,就濒临崩溃。单纯分离就是彼此纯粹分开,斩断一切联结。
灵儿的老公是一个看起来十分健谈开朗的人,但是有时候在他妈妈面前仿佛又是个妈宝男。结婚以后,老公常常因为灵儿一句话中带“婆婆”两个字,就反应剧烈。不论是带着关心的,还是表述了一个实际情况,又或者仅仅是个过度,比如
“妈妈又做你爱吃的饭了”
“妈妈说他带闺女,总说腰疼,我感觉很难受”
“妈妈生气了,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
她的老公总是一句话:你若是嫌我妈带孩子不好,让你妈来!然后,他就会转身离开灵儿。灵儿总是感觉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他反应如此强烈。
老公和妈妈的关系好像是捆绑在一起。在老公看来,灵儿说的每句话都是在批评或者指责他自己。其实,这就给我们一种感受,他和母亲的分离是不是还没有完成呢?
拒绝分离的亲子关系,会直接伤害亲密关系。当一个男人分不清母亲和自己的形象的时候,他常常站到女人的对立面,一味地维护母亲,不管是对是错。
一个家庭里,夫妻亲密关系最重要,各自都要实现原生家庭的成熟性分离,才能在核心家庭里构建出宽容和爱,再一次实现与子女的成熟分离。
02不要接受父母给的愧疚感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常见的一种策略。”
父母给子女遮天蔽日的爱,让子女感觉窒息,而子女又没有理由生气,因为那都是爱呀。
“我都是为了你才做的,你看我烫着了”
“都是为了等你,我才睡不着,不敢睡,怕你不回来”
“我就是死在这里,也得给你带孩子呀”
路明的父母很爱他。他们常常着别人的故事嘻嘻哈哈。可是,路明失眠,常常头疼,这些都被老婆小青看在眼里。每当小青听到路明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就好像,为你做的,必须吃很多;等你那么久,困死了,以后不要去喝酒;我身体不好,还来给你带孩子,你不能不听我的,等等。
这些话,就像一根无形的绳子牵着路明做父母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像一圈紧箍咒紧紧地套在路明头上时不时感觉痛,又说不出来。久而久之,小青都有一种被捆住的感觉,时常感觉愧疚,不应该让公婆那么累,不管工作多累,都得做些事情才行,但是公婆又不让她做。
父母这样的自我牺牲,潜移默化地让你觉得自己无能又不断犯错。这种感觉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公婆反常地不说话,又不对你生气,但是又能透漏出她觉得你做错了某件事。
想要摆脱这种无形中带来的愧疚感,遇到类似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想这件事情是不是我的错,是不是她看到的角度能代表我们自己。
最近我亲身经历了一次。暑假,女儿跟着公婆回了老家。过了两周,我赶回去陪女儿,因为有突发事情,只待了两天,我和女儿都舍不得,但是不能带她一起回来。我答应女儿,事情处理完会再回去的,她理解我也答应了。我走后,女儿失落是肯定的。我知道她想我留下来陪她。但是我婆婆语音我说,她觉得你回来是带她走,你自己走了,她特别难受,黏了我一整天。
只需要一句话,她就会把问题转嫁给我,女儿难受都怪我不带她走,不带她走就黏着我,又累又烦。我瞬间感觉对不起女儿、对不起公婆。但是我转念一想,我的女儿没有歇斯底里,她只是感觉分开很失落。而婆婆想要表示自己很辛苦,又不直接说出来。想明白以后,我回她:您辛苦了,有您陪着她,挺好。
03看到彼此的真实感受
愧疚感制造的前提就是,父母做了很多,但是你又没有看到;父母让你听话,你还不听;父母做了这么多,你欠他们的,得服从命令来偿还。
上面说到我的故事,最后我能够摆脱愧疚感,是因为我不仅知道我没有错,而且我感觉到自己和女儿匆匆分开也很失落,更重要的是还看到婆婆想让我知道她很辛苦。但是,她不想理解我的感受。
“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是,他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的事实。”武志红说。
其实,这里说的“事实”已经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本身了。这个“事实”是事情和感觉的组合。所以,事实是很多样的,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因此,同样面对一件事情,我们要了解事实,就要重视对方的感受,而不能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对方。
家里主要处理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这样我们才能自由呼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