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CPU 和内存的速度差异可以形象地描述为:CPU 是天上一天,内存是地上一年(假设 CPU 执行一条普通指令需要一天,那么 CPU 读写内存得等待一年的时间)。
内存和 I/O 设备的速度差异就更大了,内存是天上一天,I/O 设备是地上十年。
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程序整体的性能取决于最慢的操作——读写 I/O 设备,也就是说单方面提高 CPU 性能是无效的。
为了合理利用 CPU 的高性能,平衡这三者的速度差异,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程序都做出了贡献,主要体现为:
- CPU 增加了缓存,以均衡与内存的速度差异;
- 操作系统增加了进程、线程,以分时复用 CPU,进而均衡 CPU 与 I/O 设备的速度差异;
- 编译程序优化指令执行次序,使得缓存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地利用。
二、可见性
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修改,另外一个线程能够立刻看到,称为可见性。
1.单核CPU
在单核时代,所有的线程都是在一颗 CPU 上执行,CPU 缓存与内存的数据一致性容易解决。
因为所有线程都是操作同一个 CPU 的缓存,一个线程对缓存的写,对另外一个线程来说一定是可见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807654/596aa9d3e84d898f.png)
线程 A 和线程 B 都是操作同一个 CPU 里面的缓存,所以线程 A 更新了变量 V 的值,那么线程 B 之后再访问变量 V,得到的一定是 V 的最新值(线程 A 写过的值)。
2.多核CPU
多核时代,每颗 CPU 都有自己的缓存,当多个线程在不同的 CPU 上执行时,这些线程操作的是不同的 CPU 缓存。
![](https://img.haomeiwen.com/i4807654/03ec7995f0dfcd5d.png)
线程 A 操作的是 CPU-1 上的缓存,而线程 B 操作的是 CPU-2 上的缓存,这个时候线程 A 对变量 V 的操作对于线程 B 而言就不具备可见性了。
用一段代码来验证一下多核场景下的可见性问题。
每执行一次 add10K() 方法,都会循环 10000 次 count+=1 操作。在 calc() 方法中我们创建了两个线程,每个线程调用一次 add10K() 方法。
public class Test {
private long count = 0;
private void add10K() {
int idx = 0;
while(idx++ < 10000) {
count += 1;
}
}
public static long calc() {
final Test test = new Test();
// 创建两个线程,执行add()操作
Thread th1 = new Thread(()->{
test.add10K();
});
Thread th2 = new Thread(()->{
test.add10K();
});
// 启动两个线程
th1.start();
th2.start();
// 等待两个线程执行结束
th1.join();
th2.join();
return count;
}
}
calc() 的执行结果是个 10000 到 20000 之间的随机数:
假设线程 A 和线程 B 同时开始执行,第一次都会将 count=0 读到各自的 CPU 缓存里,执行完 count+=1 之后,各自 CPU 缓存里的值都是 1,同时写入内存后,会发现内存中是 1,而不是我们期望的 2。之后由于各自的 CPU 缓存里都有了 count 的值,两个线程都是基于 CPU 缓存里的 count 值来计算,所以导致最终 count 的值都是小于 20000 的。这就是缓存的可见性问题。循环 10000 次 count+=1 操作如果改为循环 1 亿次,效果更明显,最终 count 的值接近 1 亿,而不是 2 亿。如果循环 10000 次,count 的值接近 20000,原因是两个线程不是同时启动的,有一个时差。
![](https://img.haomeiwen.com/i4807654/1478e05a44782c62.png)
三、原子性
一个或者多个操作在 CPU 执行的过程中不被中断的特性称为原子性。
由于 IO 太慢,早期的操作系统就发明了多进程,即便在单核的 CPU 上也可以一边听着歌,一边写 Bug,这个就是多进程的功劳。操作系统允许某个进程执行一小段时间,例如 50 毫秒,过了 50 毫秒操作系统就会重新选择一个进程来执行(我们称为“任务切换”),这个 50 毫秒称为“时间片”。
![](https://img.haomeiwen.com/i4807654/3aa8950524153555.png)
在一个时间片内,如果一个进程进行一个 IO 操作,例如读个文件,这个时候该进程可以把自己标记为“休眠状态”并出让 CPU 的使用权,待文件读进内存,操作系统会把这个休眠的进程唤醒,唤醒后的进程就有机会重新获得 CPU 的使用权了。
这里的进程在等待 IO 时之所以会释放 CPU 使用权,是为了让 CPU 在这段等待时间里可以做别的事情,这样一来 CPU 的使用率就上来了;此外,如果这时有另外一个进程也读文件,读文件的操作就会排队,磁盘驱动在完成一个进程的读操作后,发现有排队的任务,就会立即启动下一个读操作,这样 IO 的使用率也上来了。’‘
早期的操作系统基于进程来调度 CPU,不同进程间是不共享内存空间的,所以进程要做任务切换就要切换内存映射地址,而一个进程创建的所有线程,都是共享一个内存空间的,所以线程做任务切换成本就很低了。现代的操作系统都基于更轻量的线程来调度,现在我们提到的“任务切换”都是指“线程切换”。
任务切换的时机大多数是在时间片结束的时候,高级语言里一条语句往往需要多条 CPU 指令完成,例如上面代码中的count += 1,至少需要三条 CPU 指令。
- 指令 1:首先,需要把变量 count 从内存加载到 CPU 的寄存器;
- 指令 2:之后,在寄存器中执行 +1 操作;
- 指令 3:最后,将结果写入内存(缓存机制导致可能写入的是 CPU 缓存而不是内存)。
操作系统做任务切换,可以发生在任何一条 CPU 指令执行完(是 CPU 指令,不是高级语言里的一条语句)。对于上面的三条指令来说,假设 count=0,如果线程 A 在指令 1 执行完后做线程切换,线程 A 和线程 B 按照下图的序列执行,会发现两个线程都执行了 count+=1 的操作,但是得到的结果不是期望的 2,而是 1。
![](https://img.haomeiwen.com/i4807654/90a8cc44fb1d4a35.png)
CPU 能保证的原子操作是 CPU 指令级别的,而不是高级语言的操作符。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高级语言层面保证操作的原子性。
四、有序性
编译器为了优化性能,有时候会改变程序中语句的先后顺序。
例如程序中:“a=6;b=7;”编译器优化后可能变成“b=7;a=6;”,
在这个例子中,编译器调整了语句的顺序,但是不影响程序的最终结果。不过有时候编译器及解释器的优化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 Bug。
在 Java 领域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利用双重检查创建单例对象,
例如下面的代码: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 (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Singleton.class) {
if (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return instance;
}
}
在获取实例 getInstance() 的方法中,我们首先判断 instance 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则锁定 Singleton.class 并再次检查 instance 是否为空,如果还为空则创建 Singleton 的一个实例。
假设有两个线程 A、B 同时调用 getInstance() 方法,他们会同时发现 instance == null ,于是同时对 Singleton.class 加锁,此时 JVM 保证只有一个线程能够加锁成功(假设是线程 A),另外一个线程则会处于等待状态(假设是线程 B);线程 A 会创建一个 Singleton 实例,之后释放锁,锁释放后,线程 B 被唤醒,线程 B 再次尝试加锁,此时是可以加锁成功的,加锁成功后,线程 B 检查 instance == null 时会发现,已经创建过 Singleton 实例了,所以线程 B 不会再创建一个 Singleton 实例。
期望的new操作:
- 分配一块内存 M;
- 在内存 M 上初始化 Singleton 对象;
- 然后 M 的地址赋值给 instance 变量。
优化后的执行路径是:
- 分配一块内存 M;
- 将 M 的地址赋值给 instance 变量;
- 最后在内存 M 上初始化 Singleton 对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4807654/c5af9048d4f77a00.png)
假设线程 A 先执行 getInstance() 方法,当执行完指令 2 时恰好发生了线程切换,切换到了线程 B 上;如果此时线程 B 也执行 getInstance() 方法,那么线程 B 在执行第一个判断时会发现 instance != null ,所以直接返回 instance,而此时的 instance 是没有初始化过的,如果这个时候访问 instance 的成员变量就可能触发空指针异常。
总结:
- 缓存导致可见性问题
- 线程切换带来原子性问题
- 编译优化带来有序性问题
极客时间《Java并发编程实战》学习笔记Day01 - http://gk.link/a/11W9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