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有《王二小》这一课,是以诗歌的形式。王二小这个六七岁的穷孩子,生活在抗战这个特殊时期,一天放牛遇到了日本鬼子,他毅然决定把日本鬼子引到包围圈去,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cb754e8ac4c4047e.jpg)
福建师大的林教授曾在一个讲座上说,他的孩子在上完《王二小》这节课后,回家问了他一个问题:“爸爸,你如果是王二小,会不会像王二小那样把日本鬼子引到包围圈,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牺牲了?”他当时就感到,这不是一个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
林教授对孩子说:“说实在的,如果真的碰到这样的情形,我可不敢学王二小。”然后林教授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这样的大义,不是王二小这么小的孩子能够担当的,虽然我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对未成年人而言,对六七岁的孩子而言,让他承担这么重的责任不太适合,他幼小的心灵怎么能够担得起呢?
幸好,我们的教材编写人员已经开始对生命有了更人性更人道的认识,把越来越多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文本剔除出了教材,我们的很多学校也把赖宁等少年烈士的照片从走廊上教室里撤了下来,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17318d832fb5fbf7.jpg)
美国的“9·11”事件中出现了一个华裔救火英雄曾喆,2004年,美国还把纽约曼哈顿唐人街上的一条马路命名为曾喆街。在“9·11”事件当天的电视现场报道中,曾喆救人的情景出现了十几秒钟,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看见了。对于这样的英雄,按惯性思维,我们的报道方式肯定是“寻找英雄的足迹”“他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他的”“他的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以及“他的邻居怎么看着这个孩子从小就能见义勇为的”。但美国的报道不强调这些,他们强调的是,曾喆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具有救护能力的人,所以当其他人的生命遭遇危险时他挺身而出是应该的——他有专业素养,应该具有一种专业的责任感。而对那些没有去救人的人,没有人会轻易地指责他们,说他们是懦夫,是怕死鬼,因为在美国人看来,没有专业素养的人要做的,就是要赶快撤离灾难现场。如果一个人没有专业素养,又非要去救人,就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2003年发生的衡阳特大火灾事故,有20名消防官兵因公殉职,之后他们被命名为英雄群体。但仔细思考一下,当所有的人都被救出来,房屋只剩下一个空壳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指挥官还要指挥官兵冲进去灭火呢?结果房子倒塌,造成20条年轻的生命丧生火海。
在我看来,如果当时的指挥官能够意识到生命比财产更重要,既然我们已经把所有的人都救了出来,那就应该让消防员立刻后撤,而不是再往里冲。这里面有一个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在我们的教育中却很少被提及。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给予孩子的这方面的提醒也很少——生命比一切都重要,在任何情况下,首先要保护的是生命。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b8579cfa20a2c2f9.jpg)
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一些危害孩子生命安全的错误观念,对生命的珍贵程度、对生命的敬畏与重视的宣传远远不够,反而对某些盲目的英雄主义宣扬过甚,这对于孩子养成生命安全意识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应该教给孩子面对危险的正确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起辨别危险、处理危险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