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一个夏天的《中国有嘻哈》快决赛了。节目组的神剪辑让整个节目都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悬念,以及be real的暴脾气。
如今只剩下GAI爷、PG ONE、艾福杰尼和忘了两次词还能进决赛的Jony J,《中国有嘻哈》的进度条眼看就要100%完成了。
问你个问题:
看了11期的《中国有嘻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首歌?
一成的小伙伴可能会想到TT的“的儿飘,的儿飘,的儿以个飘”,还有一成的小伙伴会说是vava的“穿我的新衣,我的新衣”。可能还有一些脑洞大的会说是每集的广告曲“HIP-HOP就是维他命,活力无限不会停,××山泉维他命水,大V开启进攻引擎”。但是七成的小伙伴会哼“老子吃火锅,你吃火锅底料”或者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看到这两句是不是不小心又脑补了旋律?
作为一个整天琢磨运营的人,我在GAI爷参加《中国有嘻哈》的过程中,总结了打造个人IP的3条经验。
情绪可以起伏,但是技术要稳。
在播放出来的片段里,GAI爷摔了两次门,放了N多次狠话,说过要退赛甚至哭过,情绪各种波动,但是一到舞台上开始表演,立马进入状态。反而是进入总决赛另外3位选手,全部都在正式表演的时候有过失误。PG ONE的炒面和袁娅维合唱时干脆freestyle,艾福杰尼忘词痛哭结果大笑被淘汰,Jony J两次忘词引起一阵唏嘘。这就好比是篮球运动员到了投篮的时候就跑偏甚至是把球送到了对方的手里。
所以在运营个人品牌的第一条,就是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要让自己丧失核心技能,状态稳定保持专业度。
定位清晰、适度重复。
与其说完全的陌生,用户更喜欢“熟悉的陌生”。
就像一般可以火遍全国的歌,大多都是旋律简单朗朗上口的。美国的电影行业把这种策略运用的非常好,就像新上映的《蜘蛛侠》、之前的《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等等,都是用一个固定的人物设定,配上有套路的剧情,虽然票房不算特别高,但却有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再来看《中国有嘻哈》,像鬼卞、GAI爷是辨识度比较高的。基本上GAI爷每次的四川话HIP-HOT都能让人听出一身的鸡皮疙瘩。在第10期的时候,吴亦凡说GAI爷的作品没有变化,但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种特点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举几个例子来说:
演唱会的高潮,往往是全场观众的含泪大合唱明星的成名曲,而不是明星演唱新歌的时候;
岳云鹏的“五环之歌”“这是真的么”;
宋小宝的“损sai”“讨厌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
文松的娘娘腔和飘逸的拳法......
这些都是因为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让用户对他们的风格熟悉,有交互,再配上新的剧情和作品带来新鲜感。
再举个反例:
小沈阳,一直觉得他的事业发展很可惜。通过自己的努力拿了一手好牌,却越打越烂。小沈阳的成名是现在互联网上流传的各种演出视频,大花裙、音域高、兰花指、“为什么呢”都是很有辨识度,也很受观众欢迎的东西。
但是上了春晚之后,反而放弃了之前的定位,追求“好看”,“形象正常”,结果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慢慢的淡出了观众的视线。
但是很多品牌以及创业者禁不住“诱惑”,总是希望可以做到大而全,要有“创新”、“有新意”。就像我家门口有两家饭馆,一家是家常菜什么都做每道菜的味道都一般,另一家是饺子馆只卖饺子现包现卖味道好价格公道。结果就是家常菜的人不多,饺子馆的生意一直不错。因为整个小区的人一想吃饺子,都会去饺子馆,但是家常菜因为味道一般即使做的再全面,也不会吸引太多的人。
多维度发展
多维度竞争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什么叫做多维度竞争呢?
就是几个方面的优势,让总体优势更加突出。
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听一下《中国有嘻哈》的回放,GAI爷在前几期的比赛里面,基本上都会有唱的部分,就算只是戴耳机去听,也还是觉得音准专业。
也就是说唱功+四川话+rap 构成了他的技能点。
放到生活当中就是,如果你只会写文案和简单的编辑,那么你可能是一个普通的运营专员;如果你不仅会写文案,还会做好看的PPT或者是PS,那你可能是团队的核心运营专员;如果你不仅会写文案,还懂得消费者行为学,会戳痛点,那你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百度副总(李叫兽)。
本文属于一个运营狂魔的职业病分析,如果有同道中人,欢迎多多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