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樊相各小学教师代表一行11人在中心校李晨冰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展示研讨会。研讨会是在九朝古都洛阳举行的。今天上午正式开始。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84838/adbfbbe42e26e0ae.jpg)
今天上午,经过简单的开幕式,研讨会就正式开始。首先是新教育教师成长学院院长吴勇老师作学术报告。他给我们讲的是“新教育的理想课堂与课堂文化”。他指出课堂有六个纬度,三重境界。分别是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延展度、练习度。三重境界有些复杂,不过无外乎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及将知识转化为生活。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他提出的课堂文化。我们经常说要建立一个学校特有的文化,很多时候这种文化都是外在的表现,比如墙体文化,宣传栏等等,还有就是社团建设,似乎有了这些,这个学校就有了文化内涵。可我们是学校,学校的重要使命是教书育人,而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文化的建构才是一个学校文化的价值归宿,才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原点,才是理想课堂的成功保障。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84838/6f73602fed5fa56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84838/8fcd9e0de3fefc3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84838/245ca4f6b7370838.jpg)
吴勇老师高屋建瓴,一语点醒梦中人。
接下来两位美女老师就六年级《桥》这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也碰撞出许多的火花。但就课本身来说,各有优缺点,最后尹逊才博士做点评,他说,作为小学,我们可以把小说当成事件来看待,一方面要注意它的虚构性,而另一方面也要知道它来源于生活。在事件中人物如何表现,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实我理解的是,小说教学,我们要懂得作者是在典型的一个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去表现一个典型人物的。文章中有些情节或词语是经不起推敲的,也不必推敲的。就像《桥》这篇小说,它最关键的是主题思想比较好,所以有些语言没必要过多研读。(也许我的解读和老师的有出入)
下午的课比上午的还要精彩。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朱萍老师为我们展示的是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朱老师笑容满面,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学生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让我们听课老师也置身其中,想要去参与。其实,口语交际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很多时候我们都一带而过,很少真正去交际过。而现在的统编教材又十分重视口语交际,朱老师通过这堂课,给了我们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又通过她的报告《统编教材口语交际的学习设计研究》,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84838/10345a5f3e9f26d5.jpg)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张学伟老师讲解的《三国演义》阅读课,更是高潮迭起,引得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而他对整本书阅读的教育理念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让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的教育思想。一直以来,我认为,学习语文,没有捷径,更没有技巧,并不是老师课堂上讲得多讲得好,学生就可以学好,没有阅读的积累,没有朗读的训练,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就难以真正提升,那么他在语文学习上就很难走的更快,更远。
听课结束,回酒店的路上,大家说,听了专家的讲解,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会教语文了。是的,新的教材,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我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怎样才能做的更好呢?也许现在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人面前的问题。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