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后改鹗,字公约,又字铁云,祖籍江苏丹徒(即今之镇江),出生于六合县,今所谓故居淮安市楚州区西长街,是其父解甲归田购置的房产。
少小离家、客死他乡、奔波于各地的刘鹗,其实没在这处宅子住过几日,在淮安故居居住的日子还不如在济南居住的时间多。
而他对黄河的治理,以及小说《老残游记》对济南名胜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黑虎泉的精彩描写,都是颇有成就和贡献的。一部《老残游记》为世人留下了说不尽的老济南。
从这个角度讲,济南似应有刘鹗的一个家,幸而后人在大明湖东南角的明湖居外立一尊铜质雕塑,让刘鹗与这个城市同在。“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此是何等的高冷与美妙。
刘鹗祖父和父亲都有很高的官位和学识,在家学熏陶下,白幼聪颖过人,过目成诵,但不喜八股文章,科举屡试不中。
他涉猎广泛,可以说是个杂家。治河、天算、乐律、词章、医学、儒经、佛典、诸子百家,旁及洋教,无不通晓。有人评价他是: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知识的介绍均有所贡献的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和慈善家。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能被后人称得上这么多“家”的,也算是空前绝后的了。
他极爱搜集研究古董,书画碑帖、秦砖汉瓦、钟鼎石印无所不包,在古文字研究方面也颇有心得。
河南殷墟1899年刚刚出土甲骨文时,很多人都表示怀疑,而他是最为坚信的一位,刘鹗花重金购买甲骨,所藏数量达到五千多片,并从中进行优劣筛选,最后拿出1058片拓印成书,即《铁云藏龟》,1903年印行的这部甲骨文收藏与研究专著,成为我国甲骨文研究史上的开先河之作,就连甲骨文研究大家罗振玉,也是在读了刘鹗这本专著后走上了这方面的研究之路。
由刘鹗抱残守缺斋刊行石印六册,为“抱残守缺斋所藏三代文字之一”,被胡适称为“研究甲骨文字的许多著作的开路先锋”。
杨宪益在英文版《中国文学》中评价他:
刘鹗一生中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一点,他的治黄工作、开采山西煤矿、赈济北京灾民、发现甲骨文和写作《老残游记》等等,其中任何一项就足能使一个人感到自豪了。
他还是治水专家,著有水利专著《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和《治河实说》,对黄河下游的水患治理立下大功。
然而,1908年清政府先是明发上谕,对其革职,永不叙用。之后外务部多次密电逮捕刘鹗,罗织了垄断矿利、盗卖仓米、私设盐运社、勾结外人等罪名。面对种种治罪,刘鹗以诗回应:
“避风十日荒湾泊,又出荒湾涉波涛。敢与波臣争上下,一枝萍梗任风飘。”
诗中“波臣”疑指袁世凯,因为两人都曾在山东巡抚张曜手下做过帮办,结下了梁子,袁世凯发达后假公报私仇,利用手中权力办了刘鹗。
刘鹗于1909年初“发交迪化府牢固监禁“,住在迪化一座寺庙的戏台子上,迪化即今之乌鲁木齐。虽有朝廷的”牢固监禁“,但在地广人稀的迪化,刘鹗还是得到些许自由。于是他重操旧业,读医书,为周边百姓把脉诊病,撰写了《人寿安和集》,整理了旧稿《金石考录》。
半年后,刘鹗“忽患风痰,时昏时醒”,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因“医治罔效”,“在监病故”。时年52岁。
我们因《中国地理》知道济南,又因《老残游记》了解济南名胜和风土人情,我们能够如此畅谈济南古今,全赖不约而同记住的时代人物刘鹗,我们何其幸运。刘鹗的一生,也是快意的一生,一生一部,一部一生,经典传世,夫复何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