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幸福的人生,一定是从被爱洒满阳光开始。可是,即便父母给予我们最多的支持和关爱,也不会避免这一路跌跌撞撞的前行。
龙应台于生活小事之中捕捉细腻绵长的爱,并将那难以言表的父女母子之情揉和进不同时段的目光里。
儿子华安初进小学时那怯怯的眼神早已深深地印在心底,作为母亲,她几多骄傲的目光里一定镌刻着更多的担忧和不舍:孩子,请你走好第一步!当“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时,母子相对凝望的视线里交汇着儿子对未来的几多希冀和对母亲无尽的眷恋,也承载着母亲放手的喜悦和瞬时空落的内心。
即便深谙“孩子在成长,父母在失落”的道理,当十六岁的孩子面临离别却勉强忍受着母亲的深情,并不记得也不屑留下最后的一瞥时,直着眼睛等待的母亲却还不愿意相信失落来临的如此之快。当距离很近却无法走进他的内心,眼睛已不再是心灵的窗户,远观孩子的身影,才发现大家都拥有着唯属于自己的世界和行为,于是,“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能拥有孩子多少年已经不再重要,关键是不论孩子如何翅膀长硬、矫健高飞,都永远逃不脱父母那镶嵌在目光里的爱。
明白这一切道理,往往需要在角色转换之后。因为,做母亲的落寞,和自己父亲的背影有关。
当年,父亲开着他的小货车送“我”到即将任教的大学报到,“我”看着“父亲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他的小货车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怅然若失。这一场景留存在记忆里的是暖暖的父爱之情,永远凝固在目光里的是自己一度散落今又重拾的关心和感动,甚或也夹杂着些许自责。
每一个孩子在最渴望成熟的年龄里都是这样急于脱离父母的怀抱,然后在自己最衷心的领域奋进拼搏。于是,在情感的天平上,孝心总会让位于对工作的热情或者是和恋人的爱情。总觉得来日方长,父母的身影容许我们随时回望。只是没想到,有一天,“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地、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的目送。”即便如此,他依然用自己的身影告诉你,拥有你便是我一生最大的骄傲,我知足矣。你尽可揩干泪水,行走于自己的天地,而对我,不必追!
这种旷达的爱也许只留存于世间最伟大的父女母子之情里。不必言说的爱,都镌刻在深邃的目光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龙应台在面对人间亲情时,不论是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还是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都于平淡中寄寓深情,一如那镶嵌在目光里的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