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眼睛能够散发出光亮来。
上周的常态课过去了一周了,我还耿耿于怀。课上的状态还好,用冰姐的话,我的课更加偏重于感性了。学生的状态对了,我的状态对了,可要说真正地一节好的数学课还差了太多,归根到底还是想要的太多,时间不会允许。有些东西是必须教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慢慢才会长出来的,借侯典想老师读书笔记上的一句话,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学生,别急着给学生太多,悟是需要时间的。
再读埃里克森的《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让我看到了知识结构与过程结构更多的东西。知识结构是埃里克森《重新定义课程与教学》里提到的,也是她研究的成果,用知识的结构来推进学生可迁移的理解,也是以内容推动理解,适合数学、科学类,而兰宁则是以过程推进理解,是对知识结构的一个补充,当然如果二者能够共生的话,那是再好也不过了,适合语言类、艺术类的,我感觉也便是让学生经历了过程的积累,学生就能够生出可迁移的理解来。
老师发展的三阶段(从理解、课时计划、教学三个维度来说)
学生发展的三阶段(从学习热忱、协同思考及深度理解三个维度来说)
也便是老师如何进阶,学生如何进阶,走向概念性理解教学的进阶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