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案例的时候,有一个小伙伴提到了一个疑惑,他说他感觉到来访者在他的面前所讲述的一切,包括说展现出来的一切,跟他的父母所描述的一切,以及跟他的亲戚若描述的一切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感觉到似乎是来访者说的不是真的,他现在特别困惑的是,这三方到底谁说的是真的?
我当时这样问他,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谁说的是真的?那就一定有一个人说的是假的喽?那你觉得谁说的是假的呢?
他说,他感觉孩子说的不像是真的。

我反问他,凭什么你觉得孩子说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孩子说的就不能是真的呢?为什么他的父母,他的其他的亲人说的就一定是真的呢?
虽然我的问法有点不太委婉,而且有一点指责的感觉,但我背后想要表达的是,三个人有可能说的都是真的,有可能说的都是假的。当然也有可能有人说的是真的,有人是说的是假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说的是真的,谁说的是假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评判?评判某个人说的是假的?
这由让人的联想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蒲扇,摸到腿的说大象像柱子,摸到肚子的说大象像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绳子,到底哪个才是大象呢?到底大象像什么呢?每个人摸到的、说出来的都是对的,但又都是不全面的,只是自己摸到的一部分,并不是大象的全部,所有的这一些组合起来才是大象。
同理,孩子描述的是他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他的父母描述的是父母眼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而他的亲戚描述的则是他看到的、听到的。比如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只有孩子知道,他的父母和他的亲戚至少是看不到的,有可能会听别人说到;而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他的亲戚如果不是跟他们长期住在一起,也只能看到一部分听到一部分;所以有可能三方说的都只是孩子的一面,加起来才有可能更加完整。

我们在看待、评价事物的时候,往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尤其是当各方描述的有差异的时候,差异越大,我们就越有可能认为其中一方说了谎。
所以我们看到的真实只是描述的真实,而不是真实的真实。真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谁知道呢?
做到不评判,真的不容易。
在心理咨询中,如果真的做到了不评判,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种莫大支持的力量,您觉得呢?
网友评论